发挥影响作用 营造良好环境——对后全运时期群众体育运动发展取向的思考

2013-04-13 02:2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全运群众性全运会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体育教学工作部,辽宁 辽阳111000)

1 前言

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全运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作为每四年举办一届全国运动会,不仅是对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一次检验,同时,因举办全运会而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走向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纵观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现状,由于受到奥运金牌战略思想的影响,其发展的重点始终着眼于竞技体育,于我国竞技体育迅猛的发展态势相对比,群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滞后性。这对于致力于实现由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嬗变目标的我国体育事业而言,凸显出明显的失衡状态,已成为影响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1]。因此,如何探求我国群众体育运动实现有效发展的途径,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全运会的影响作用,对后全运时期我国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向进行探讨与研究,旨在于为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呈现出均衡性发展的目标,推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普及,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2 全运会的影响作用

2.1 秉承奥运的理念,推动我国体育文化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全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其举办时间一般安排在奥运会结束后一年举行,在项目的设置上,除武术的其他项目基本与奥运会相同,旨在于为国家备战奥运发现新人、锻炼新人、选拔人才以及衡量差距等等。由此可见,全运会与奥运会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全运会不仅要在竞技体育方面与奥运会实现有机的应和,同时,更为重要的在于对奥运理念的传承。奥运理念是世界体育文化的最高发展阶段,其深邃的内涵对于推动人类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因此,传承奥运理念,是举办全运会所必须遵从与依据的导向[2]。而对于奥运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国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而言,将起到指导、促进与完善的作用。

2.2 人人参与的思想,唤醒广大民众的参与意识

伴随着我国经济平稳持久的发展,人们对于体育运动重要意义的认知程度日益提高,体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我国的世界体育大国地位逐步确立与巩固的发展态势下,人们对于奥运会与全运会这样高水平体育赛会的关注日益加强。各举办省市对全运会的深远影响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近几届全运会无不凸显出“全民全运”的举办理念,其目的在于有效地调动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使得全运精神得以有效的渗透、传承与发展。体育是精神的体现,是国力的展示,是实现强国强民理想的有效途径。因此,全运会以其特有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能够唤醒全体民众的参与意识,进而推进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3]。

2.3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完善的场馆设施是举办全运会的必要条件,每一届全运会的举办,都会对举办地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与完善的作用。而在后全运时期,这些完善的场馆设施将成为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只要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措施,并加以有效运用,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社会实用价值。这种通过对全运会影响的积累所形成的巨大财富与丰富的体育资源,不仅是全运会影响的延续,同时更是对全运精神的彰显与转化。

2.4 检验整体的水平,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全运会是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体育赛会,其举办时间定于新奥运周期的起始阶段。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全运会的举办不仅是对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全面检验,同时更是为选拔奥运选手、发现人才以及培养新人提供重要的平台。一方面,通过举办全运会,能够切实掌握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现状,有利于寻找差距,便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全运会,能够为组建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奥运代表队提供必要的保障。这对于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与保障作用。

3 全运会对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影响特征

全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巅峰盛会,是彰显民族精神、体现社会风貌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其筹备时间之长、人力物力投入之巨以及声势营造之大,是其他体育赛事难以比拟的。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与资金投入,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尤其是广大民众的参与,既能够凸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更能够营造热烈、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充分体现出“人人全运”的核心思想。结合近几届举办全运会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在迎全运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借助于全运会的强大影响力来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运动,促进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普及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全运会的影响作用对于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其基本特征体现为:首先是全面性,体现在民众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的完美结合;其次是持久性,任何一届全运会在其成功举办之后,完善的体育设施以及独具风采的主体性场馆建设已成为主办城市的标志,这种标志性建筑的持久性存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回想,是广大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意识得以持久性保持的重要因素;第三是感召性,全运会承载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能够有效地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对于其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感召作用[4];第四是促进性,全运会所构建的强大的影响氛围,不仅能够在意识上对民众产生感召,同时更能够在行为上生成积极的促进与维护作用;第五是引导性,全运会是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全面展示,同时,还能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向提供依据,因此,相对于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而言,同样具有引导作用;第六是规范性,举办全运会是我国体育发展战略重要的实施手段,是一种对发展目标的体现方式,是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与修正的重要依据。因此,全运会所凸显出的重要的规范作用,不仅适合于竞技体育,同样适合于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4 后全运会时期我国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向

4.1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制定出适合于本地区群众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一般要经过发展规划的制定、基础设施的建设、良好氛围的营造以及保障措施的完善等诸多环节。在此过程中,现代化的场馆设施得以完善,民众的参与热情得以调动,因此,举办全运会会对主办地区的体育资源起到积极的丰富与填充作用。而在后全运时期,这些资源的将成为本地区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要对举办地区的体育资源进行有机的优化与整合,根据本地区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特征及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指导性、实效性以及持久性的发展战略,进而推动本地区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4.2 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纲要,构建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完善体系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组织与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性。当前,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是我国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主流形式,旨在于通过对全民健身意识的激发以及参与行为的引导,实现体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因而,在后全运时期,通过对全运会影响作用的整合、维系、发展与有效的运用,并根据全民健身运动总纲要的核心思想,积极构建适合本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体系。通过对组织形式的确立、发展目标的制定以及现有资源的合理运用,逐步对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体系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基础。

4.3 以全运精神为导向,促进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兴趣与体育价值取向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自发性。这种较具随意性的参与形式,对于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制约性影响。因而,提高广大民众的自主参与意识,促进其参与体育活动良好习惯的生成,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就成为现阶段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进程中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5]。全运精神彰显着民族的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由此可见,运用与发挥全运精神的导向作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核心思想,来提高民众对于体育内涵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参与动机,使之确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将自身的参与意识与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民众的参与行为更具指定性与实效性。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06-20.

[2]任海.以和谐奥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

[3]李相如.全民健身研究新视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44-67.

[4]覃凤英.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J].党史文苑,2006,(3).

[5]邹大华.我国全民健身形势和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9,19(6):24-28.

猜你喜欢
全运群众性全运会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绿色行,迎“全运”》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场馆外的“事故”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航空工业昌飞兴起群众性太极健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