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质翻扣船的救助

2013-06-07 03:18北海救助局黄汝辉
世界海运 2013年4期
关键词:潜水员救助船舶

北海救助局 黄汝辉

铁质翻扣船的救助

北海救助局 黄汝辉

随着我国海上救助力量的不断壮大,社会各界对海上人命救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实施快速、有效的救助行动,使船舶遇险人员尽早脱离险境,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简要介绍对铁壳翻扣船内被困人员的救助方法,主要就如何保持遇险翻扣船的浮态,如何在船底开洞救助舱内被困人员进行探讨。

翻扣铁壳船;浮态稳性;潜水;切割

近年来,渤海湾内发生多起因碰撞、风浪、稳性等原因造成的船舶翻扣事件,这是海上常见的重要险情之一。2010年一艘钢质采砂船“海洋001”翻扣,北海救131轮采用在难船船底开洞方法将舱内一名被困船员救出。此前,我局曾多次通过船底开洞方法,成功救助了多艘木质翻扣渔船内的遇险人员,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对铁壳翻扣船进行船底开洞救助还是第一例。现结合本案例,对钢质翻扣船人命救助的技术和风险做具体的介绍和分析。

一、救助经过

1.险情概况

2010年3月16日,钢质采砂船“海洋001”在蓬莱海域翻扣,有一名船员失踪,怀疑被困船舱内,生命危在旦夕。北海救131轮奉命前往施救,在航行途中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确认难船情况。在海图上标注难船遇险位置,查看当地水温、气温等气象条件;了解掌握遇险位置周围环境、通航密度、渔船作业、水上养殖、水深、底质、现场风流情况,查看潮汐表计算当地潮汐等,综合各种信息,组织召开施救前紧急会议,拟就救助方案。到达现场后船长积极协调相关各方,统一认识并及时确定了现场指挥人员,避免现场群龙无首局面,以便统一协调,保证救助作业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2.救助措施

“海洋001”所处位置在一处倾斜度很大的浅滩处,由于吃水限制我船只能在难船深水一侧附近停留,通过雷达标绘测得翻扣船船首向260°,浮态较稳定,没有漂流、下沉迹象。查看潮流表得知当时低潮且流较小,观察其吃水没有明显变化,判断难船已经搁浅。于是我船在难船船尾0.2 n mile处定位,抛锚,放锚链至距离难船较近处刹住,并使用车舵配合侧推将船稳住,放艇带缆。带缆成功后,艇靠难船,人员登乘查看翻扣船情况,听到微弱呼救声得知有幸存者,但无法确定幸存者具体位置,此时由于没有难船的船体结构图,对于难船舱室结构不清楚,于是派潜水员下水探摸舱室,发现舱门紧闭,水下视线较差,水温较低,潜水员探寻困难。“海洋001”初始位置在10 m等深线附近(附近水深变化较大),后因为风力加大,涨流且流压较严重,我船左舷缆绳吃力太大绷断。我船随即解掉右舷缆绳,将艇收回固定。观测难船动态,难船在风流作用力下漂300 m左右接近潮代洲处稳定,位置37°51′.3N/120°39′.0,首向140°,浮态无大变化。查看海图难船位置水深5 m,估计难船已经搁浅。经瞭望人员持续观察发现翻扣船浮态较稳定,没有漂流、下沉迹象。查看潮流表得知当时低潮且流较小,观察其吃水没有明显变化,判断难船再次搁浅,此时难船稳性不必再考虑。得到难船资料和船体结构图之后继续锚泊守护,同时放救助艇绕行于难船,仔细观察难船情况。发现难船呈不对称向右倾斜,右前方有一漂浮断缆,救助艇在适当位置靠难船派人员登船通过敲击船底钢板,得到被困人员回应,获知还有生命信息,遂与之保持通话,增加被困人员获救信心,并再次派潜水员下水确定被困人员具体位置。最后确定了船底开洞救人方案。相关工作人员携工具上港作拖轮,港作拖轮靠翻扣船尾部一侧,人员登乘,由港作拖轮为电钻供电,人员按既定方案开展打钻30 cm宽、40 cm长的矩形救生孔洞。提前做好方板的固定工作,防止完成后钢板下落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本次救助共打孔约200个,历时18 h,终于成功将被困人员救出。

二、翻扣船舶救助方法探讨

(一)救助翻扣船舶的前期准备工作

翻扣船舶人员救助有一定的特殊性。船舶翻扣漂浮在水面,随时有倾覆沉没的危险。舱内的空气会逐渐减少,密封舱室处在极度黑暗之中,遇险人员承受着巨大的恐惧心理压力。由于船舶在翻扣状态,遇险人员只能躲藏在最低的舱室,而船底部结构比较复杂,给潜水救助或开洞救人带来较大难度。显而易见,这种救助情况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争,要求组织协调连贯,各方配合紧密,争取最大工作效率。因此必须有较为完备的应急预案,尽可能详细地了解遇险船舶信息,譬如船舶结构、人员情况、水文信息等。具体来说要做好如下准备:

(1)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包括难船信息、水文气象等;

(2)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协调各种可能用到的人力资源,如潜水员、医生、飞行队救生员等;

(3)准备各种可能用到的装备,如潜水员装备、切割机、缆绳、饮用水、防水手电、保暖毛毯、担架等;

(4)各相关人员抵达现场后,应尽快确定现场指挥以协调工作,避免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现象发生;

(5)组织施救前联合会议,形成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有条不紊地推进救助方案实施。

(二)固定翻扣船状态方法

翻扣船舶的救助首要任务是对难船进行有效固定,防止其倾覆反转或快速下沉。固定船舶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1.捆绑法

在难船周围水域水深足够救助船吃水的情况下,采用该方法:一是双船或浮筒捆绑,操纵两救助船舶使难船置于两船之间,两艘救助船分别带缆,使难船吃力浮于水面稳定,此方法平衡效果好,但是操作复杂,要找好带缆点;二是单船捆绑,将翻扣船绞到救助船舷侧,进行带缆捆绑。在翻扣船较稳定,暂时没有沉没危险的情况下,此法较直接也较简单,如图1所示。

图1 捆绑法

2.抛锚带缆法

在难船船尾不远处定位,抛锚,放锚链至距离难船较近处刹住锚链,并用车舵配合侧推将船稳住,放艇带缆。这种方法适用于天气较好、难船浮态稳定、风流对难船作用不大的情况。综合考虑,本文所述案例即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固定,如图2所示。

图2 抛锚带缆法

3.抢滩

难船离浅滩位置较近,设法操作使其搁浅后稳定。

(三)确定营救方案

遇险船舶固定后,紧接着就是实施人命救助,在翻扣船救助成功案例中,主要采用两种营救方案:潜水员下水进舱救人和船底开洞法。

1.潜水员进舱救人法

潜水员进舱救助被困人员可以避免船底开洞破坏翻扣船的浮态导致浮力损失而使船舶沉没,但是工作步骤复杂。翻扣船舱室及周围的杂物较多,特别是网具、绳索之类易与潜水员发生纠缠,使潜水员处于翻扣船和救助船之间造成危险,所以作业前应尽可能将这些障碍清除。难船周围海水水质以及水温的情况对潜水员下水作业有直接的影响,水质如果浑浊,即使舱门开着,水下视线也很差,使得潜水员下水探测舱室的困难度增加,另外水温的高低也决定着潜水员的水下工作能力。必须避开救助船与翻扣船之间的危险区域,防止在风流作用较大的情况下,救助船与翻扣船造成擦碰时对潜水员造成伤害。潜水员潜水作业的风险性较高:一是翻扣船舱室的复杂性,使潜水员寻找生还者的难度增大;二是有时没有难船船体结构图,潜水员对难船的舱室情况不了解;三是居住舱室层数多,走廊与楼梯之间距离长,并且是反转状态,探寻期间由于搜寻目标位置的不确定性,潜水员的气带需要较长,增大了气带受到挤压、切割等不利因素的可能性,易给潜水员造成生命危险。

潜水员进舱救人案例:2006年9月30日,“鲁寿渔0768”在威海海域翻扣,有三名船员被扣舱内。“北海救111”轮进行施救,将渔船带缆固定后,随船训练的三名应急队潜水员七次入水,成功将被扣在舱内十几个小时的三名渔民救出。

2.船底开洞救助法

根据船舶材质和现场情况一般采用如下几种船底开洞方法:

(1)气割法

这种方法适用性极为有限,特点为速度快,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切割出所需要大小的孔洞。但是工作时温度较高,而且开洞后,空气流通容易对翻扣船的浮态造成影响,使翻扣船下沉;如果稍微有油气,很容易造成起火,进而造成爆炸,同时如果防护不当,开洞的板块掉进舱室会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一般在满足以下条件时采用此方法:①确定船底开洞对翻扣船浮态不会产生影响;②足够了解翻扣船舱室结构,确定舱室内没有油气,进而确定开洞位置;③测爆仪检测远在爆炸极限外;④做好割板的固定。

(2)切割法

常见的有油锯和电锯及高压水枪车床等。油锯和电锯特点为速度快,高效性。缺点是翻扣钢质船切割会产生很多的火星,油气沾上火星容易燃烧、爆炸,同时还由于切割后空气流通使难船浮态发生变化,比如倾斜、倾覆等,对被困人员及救助人员均易造成伤害。

下面介绍一个利用切割法成功救助的案例。2009年9月18日,木质渔船“鲁龙渔4716”在龙口港西北35 n mile处翻扣,船员六人,两人落海得救,四人被扣在船内。“北海救159”轮抵达现场后用一根钢缆将翻扣船首部固定,然后在潜水员协助下将第二根钢丝缆穿过翻扣船中后部,固定于船舷侧。潜水员进行探摸,发现翻扣船舱门紧闭,附近渔网较多,无法进入舱内。此时现场风力逐步增强,遇险人员长时间闷在翻扣船舱内,情况万分危急。经过对翻扣船船体结构分析,进行船体切割风险评估,船长果断做出实施切割船体的开洞救助方案。紧张忙碌的10 min时间完成切割开洞,陆续救出两名被困船员,生还者告知另两名人员在翻扣过程中溺水身亡,潜水员入舱将两具遇难者遗体打捞出水,救助结束。

2005年12月8日,木质渔船“辽瓦渔0768”被大船掀翻,九名船员遇险。北海救助局立即启动翻扣船救助预案,出动三艘专业救助船和一架救助直升机,用三艘船舶对翻扣船进行固定,防止下沉。由于船舶结构等因素使得潜水员入水救助受限,最后采取船底切割开洞法在船尾部救出一人,船中部救出三人,其余五人溺亡,遗体打捞出水。在对木质渔船船底切割过程中注意不要一次切透,而是多次切割,将要割透时用大锤迅速将木板击碎,开启孔洞,以防止因切割漏气导致难船下沉,威胁到被困人员。

(3)钻孔法

采用普通电钻钻孔需解决的几项问题:确定电钻及钻头的数目,钻孔工作人员的数量,敲定如何给电钻供给电力,及登上难船后的工作顺序。布攀船绳,系安全带,防止船底湿滑对工作人员造成安全隐患;确定难船需要开洞的位置,并勾勒出相对的大小及形状,再用铳子沿着开孔位置打出小窝,使电钻钻孔时不至于打滑而致所钻位置不准确,从而省时省力。先用小钻头打眼,完成后,更换大钻头,逐个将小孔扩大,孔孔相连,达到切割钢板的目的,最终形成方形逃生孔;清除工作区域油漆等不利于打孔的外部因素;形成方洞后空气进入容易使难船浮态改变,做好难船固定工作。具体如图3所示。

在经过测爆专家多次测爆得出无法实施气割切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的结论后,经过慎重考虑,本次采取了这种较安全,但速度相对来说受到限制的方法。

3.对被困人员采取的行动

救助船探寻到舱内被困人员后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被困人员的生命,延长有效的救助时间,防止在救助作业期间,被困人员由于低温、缺氧、黑暗恐惧等原因而死亡。

图3 钻孔法

(1)对于舱室内残余空气较少的翻扣船,潜水员到达现场后应及时向舱内输送新鲜空气。向舱内供气还要注意防止因为过多地向小型翻扣船的舱内供气,导致翻扣船发生起浮、侧翻等危险。尽可能设法给被困人员补充体力。在救助“海洋001”的过程中,敲击船壳得到被困人员回应,得知被困人员大体位置,确定打孔位置后先钻一小孔,由导管给予被困人员葡萄糖液补充体力。

(2)在救助过程中,应经常地用敲打船底、通过海底门喊话等手段,与舱内人员保持联系,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激励他们的求生意志,增强他们的生命力。

(3)如果遇到潜水员能够进舱,但受其他条件限制不能立即将被困人员带出水面的情况,应尽可能帮助被困人员脱离海水的浸泡,给他们送上淡水、食物、手电和保温用品等,安抚他们耐心等待。

(4)遇险人员脱险后,要迅速对其进行身体状况诊断,根据遇险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医护措施,如补充营养、水分等,对身体损伤部位进行包扎治疗,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影响。

三、结束语

本次救助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周密的技术、过硬的技术、精良的装备、正确的指挥及各有关单位的密切协作。同时,在救助过程中明显感觉到所用工具不得力影响了救助效率。古语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议会同有关机构研制钢质船翻扣救助专用开口工具,开口大小以直径50 cm为宜,且在开口时不得产生火花,或足以抑制火花。有了专用工具后,再遇有类似救助,将大大缩短救助时间,提高救助效率。

猜你喜欢
潜水员救助船舶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水下救助抢险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水下救助抢险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潜水员
“美梦成真”之潜水员
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