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空间营造手法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2013-06-28 05:39梁晓娜
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6期
关键词:假山苏州园林游人

梁晓娜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州 510640

1 网师园及其特色

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中极为重要的部分[1],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都是苏州园林中精彩而极富特色的典型。按照园林规模可将苏州园林分为大型、中型、小型[2]。其中,网师园因其主题明确、空间尺度斟酌恰当,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被陈从周先生称“小园极则”[3],是中型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之一[2]。

2 景区空间营造手法探讨

网师园占地0.67 hm2,其中园林部分占0.53 hm2左右。同近4hm2的拙政园以及占地2hm2的留园相比,面积很小[2]。如何在小范围内营造不令人感到局促的园林景观是一个难题,因破解了难题最终成为了网师园的亮点之一。

2.1 景区划分

网师园分为3 个景区,即中部主景区、西部殿春簃景区和南部小山丛桂轩景区(图1)。中部主景区以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大水面为中心,占据了园林很大部分面积,从而明确了中部主景区的山水主题[4]。造园要素被精心布置在四边,围绕水面形成了完整连续的画卷:水面北侧的园林建筑组合包含体量较小的射鸭廊和竹外一枝轩,两者同住宅部分的读画楼形成逐级后退的层次;主要的厅堂看松读画轩距离主水面驳岸10 m 左右,中间的空地上布置有一花池,内植百年古木圆柏及其他园林植物。从水体南侧望来,古木与其他植物隐约遮挡了建筑,形成一眼望不尽的感受,无形中使游人产生庭院比实际面积大的错觉。灵巧通透的濯缨水阁紧贴可供攀爬玩耍的黄石假山,月到风来亭联系着起伏的单廊,分别位于水面的南侧与西侧。西部景区为殿春簃庭院以“泉”为主题。庭院的制高点为冷泉亭,坐落在假山之上,亭子旁藏着涵碧泉。此部分是园内安详宁静的读书斋。南部景区为小山丛桂轩庭院,由小山丛桂轩和蹈和馆同曲廊和院墙相连围合出狭小的庭院,以假山石和园林植物为主题。

图1 网师园景区划分

面积虽小,但总体布局和景区主题显然是经过一番斟酌得到的。三个景区的主题分别为山水、泉和假山植物,各具特色。三景区主次分明,各个景区被赋予了明确的功能,主景区用于游览和观赏;两个次景区不同于主景区的全开放格局,较为封闭和安静,则用于读书。同时,三个景区紧密联系,共同服务于住宅。主景区分别与两个次景区相连,但连接方式有所不同。冷泉亭庭院与主景区仅通过月洞门,隔墙而居,联系直接利落;而小山丛桂轩庭院与主景区层层相隔,有曲折的回廊、通透的建筑、错落的植物。两个景区互相隐约可见,但又需穿过层层障碍才能到达对方。不同的联系方式增加了游人的游览体验,丰富的观赏体验使得游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间接补足了园林面积小的遗憾。

2.2 景域控制

网师园的中心景区尺寸大约为31 m ×55 m。其中,近似正方形的水面面积达到约25 m ×18 m,占据了主景区很大一部分面积。水面周边的对景多为建筑或类似尺度的树木与假山(屋檐3 m,屋脊5 m左右,假山不高过5 m)。在水面18 m ~25 m 的尺度和对景视距约31 m 距离(以看松读画轩南视为例)的情况下,按人正常垂直视角分析,水平面以上的视角大约控制在25° ~30°[5]。根据《风景园林设计要素》,27°为最佳观景视角[6~7]。这一点和网师园主景区水面周围的情况基本符合。再者,同苏州古典园林的其他大型园林的水体尺度相对比,网师园水面在尺度上也并不逊色(以驳岸到对景的距离计)。例如,拙政园自远香堂北视,至其对景雪香云蔚亭的距离约34 m,水面进深20 m;留园自涵碧山房北视,至其对景可亭的距离约为35 m,水面进深19 m[5]。由此可见,虽然园林总体面积并不大,但在水面尺度和视距的处理上,网师园并没有比其他大型园林欠缺。作为主景区最重要的控制性景观元素,水面尺度的成功把握为主景区造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游线布置

苏州园林追求意境,游览线路往往处理为曲折而萦回,从而求得意之深、境之远[8]。网师园也不例外。主景区沿着水面通过园林建筑和景观小品(石板桥、汀步等)的进退、扭转以及上述景观元素的不同搭配获得曲折多变的效果。而主景区的游线穿插在各主要建筑、景观元素和小径里,环水面一周。次景区小山丛桂轩庭院西侧设置了蜿蜒的折廊,让游人在体验充满变化的景色时感受到行进的乐趣。冷泉亭庭院则利用假山形成踏步,游人拾级而上到达亭子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与主景区和小山丛桂轩景区水平移动不同的手脚并用垂直移动的别样趣味。

图2 沿岸空间形状示意

主景区沿水面的游线显然是经过仔细考究的(图2)。如图所示,若将主游线经过的空间形态在平面上用矩形表示,狭长状空间与接近正方形的空间大致上交替出现,如此一张一合,使得游人在行走过程中不断体验着空间变化,时而压抑,时而开阔。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园子面积小的缺憾。

2.4 空间转化

网师园的空间转化手法主要体现为欲扬先抑[8],这是苏州园林最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9],在网师园中主要用在宅与园的空间转换中[10]。第一处位于撷秀楼西侧。从撷秀楼向西有一条窄小较为阴暗压抑的通道,从通道出来,进入临水的半亭,水面豁然出现在眼前,十分开朗。之前的阴暗和之后的明亮开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处位于竹外一枝轩。从集虚斋进入主景区要通过一扇圆洞门并经过竹外一枝轩。和上一处不同的是,整个过程中视线在室外是连续变化的,游人在走出圆洞门的过程中,眼前的景象从半遮挡的黄石假山—完整的假山—包含水面、建筑和植物的中心景区全景。视觉中不完整的景象促使游人前往探寻,最终同样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2.5 丰富层次

丰富有内涵的层次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精致的观景效果,对于面积较小的网师园,营造丰富的层次尤为重要[11]。由于中间有水面,因此水面是主景区所有景象的前景层次,以岸水边的植物、假山石、园林建筑作为中景,而白墙灰瓦和蓝天作为背景。以上描述的是最基本的景观层次分布,但要做到水体四边丰富、连续的精彩层次并不易。网师园中部景区四周的园墙做到了全封闭与半围合相结合,全封闭的园墙以白墙衬字画、白墙衬漏窗、园林建筑木质立面等形式出现,半封闭则包括柱廊、植被等形式。多样的背景间断出现,富于变化(图3)。

中心水面近似方形,但两对角处各向外延伸,架小桥(拱桥及石板平曲桥)于上,在视觉上做到扩大景深,丰富层次的效果[9],刻意营造了“疏水若为无尽,断处开桥”的情境,使水体有无限延伸的自然之感[12]。

2.6 尺度把握

古典建筑本身有自己的制式规范[13]。但在造园过程中,为了符合园林本身规模以及所要达到的观景效果,建筑体量会略微做些调整,或是采取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法[14]。主体水面东南角的小拱桥就采用了缩小体量的方法,是为了同延伸出来的细小的水道的尺度相符合。主水面东侧的白墙灰瓦背景,则化整为零,用不同形式组合的漏窗,结合几栋住宅的各不相同的山墙面,形成了和谐丰富的画面。另外,水边的石板平曲桥、假山甚至假山上攀爬的紫藤以及主水面周围的园林植物,尺度都比常见的有所缩小,漫步在主景区中,整个园林给人一种强烈的小巧精致的感受。

除了上述6 点之外,为了使游人在中心景区中不感到局促,造园者还注重了其他一些细节设计。濯缨水阁小巧玲珑,整个建筑十分开敞通透,南侧的墙壁上开洞,借景濯缨水阁南侧的竹景,使得建筑即使十分贴近水面,也不显得压抑[15]。竹外一枝轩和集虚斋之间开圆洞门,使看到此处的游人能够有所联想。而月到风来亭墙面上的镜子更是让人感到整个园子扩大了一倍,当然这面镜子的历史很值得考证。

图3 主景区边界封闭度分析

3 启示和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可利用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园林用地同样如此。苏州园林尤其是网师园的以小见大的智慧体现在造园细节的方方面面,探究和学习苏州园林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优秀的园林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当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上文中总结的六个方面虽然探讨还不够深入,但可以切实运用在面积受限的当代园林设计中。每一个园林都应当经过景区总体布局—景区尺度把握—丰富层次—细节推敲的设计过程,才会最终设计出品较为完善、值得推敲的作品。

注: 文中分析图底图均引自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4]向诤.苏州网师园的山水意境[J].艺苑,2011(4):83-88.

[5]乐志,程云杉.从画到园林:苏州古典园林画面转换研究[J].中国园林,2012(5):58-72.

[6]诺曼K. 布思.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7]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8]霍扬,赵寅钧.浅谈江南园林拙政园和拙政园理水[J].理论界,2007(10):178-179.

[9]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0]陈从周.中国园林[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11]赵衡毅.网师园的空间对比[J].知识经济,2010(2):137.

[12]仲昱雯.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5):131-134.

[1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4]周盼.网师园小中见大手法分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7):221.

[15]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假山苏州园林游人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登神农顶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