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 度 语 文” 初 探

2013-08-15 00:42李赫楠彭小明
文教资料 2013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深度

李赫楠 彭小明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深度语文”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与“简单语文”、“激情语文”、“情境语文”、“诗意语文”等齐名的一个语文教学主张和教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自称“语文草民”的《教师之友》编辑干国祥、江苏省知名中青年教师王开东和清华附小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深度语文”的提出对当今的语文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深度语文的定义

干国祥最早提出深度语文这个名词,他认为深度语文即是“经由思抵达诗”。随后,著名王开东在《深度语文》中虽然没有明确给出深度语文的定义,但是总结他的观点:深度语文的“深度”表现主要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和课堂把握之精到上。[1]

窦桂梅老师认为深度语文的“深度”是基于年段特点、体裁特点、课时特点上的适度把握。深度不是难度,深度甚至只是揭示文本内在逻辑的一种智慧。很多时候文本的内在结构是恒定的,很少变化,变化的是外在的。那种内在的心理和文化密码是不变的,而深度语文就是要把这种密码无意识地揭示出来。[2]

张明敏在《把握“深度语文”,放飞孩子绚丽梦想——关于教学中进行“深度语文”教学的研究》一文中认为深度语文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主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的同时,挖掘蕴涵在文本中的深层的人文内涵,使自己不断完善。[3]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深度语文就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蕴涵在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主张和教学流派。

二、深度语文的特点

1.深度性

深度语文是相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的,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深度语文的“深度”有深思熟虑、深情厚谊、深入浅出的意思。深度语文创始人干国祥认为深度语文就是“经由思抵达诗”,即文本在让学生进行仔细认真的思考探究后进而上升到更高的境界。王开东认为,首先深度语文的“深度性”在于对于课程理解之深,通过对于课程的理解,更容易把握这一门课程的精髓。其次,深度语文的“深度性”表现在文本剖析之透,开始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再结合学生自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师、学生、文本三方面对话的氛围,教师凭借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营造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学生在这一氛围中便能快速地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这一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不仅会使学生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而且会提升学生思考文本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意义和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深度语文的“深度性”在于课堂把握之精到,这主要是指教师的深度性。[4]欧健先生曾经指出深度语文课堂上的教师不仅应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考虑文本的深度解读。[5]

2.人文性

李山林教授在《语文课程研究》中将语文课程知识内容分为“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对应于“语文能力”,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它包括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字方针”。“我们把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于人生有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内容称为人文知识,并把它当做人文教育的课程资源加以确认”[6]。深度语文所提倡的经由“思”而抵达“诗”,即是对语文人文性的强调。深度语文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深度语文的课堂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能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来发散思维,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思考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深度语文可以很好地体现人文性的这一特点。通过深度语文的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底蕴的奠基。

3.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没有情感性的语文教学将如同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木偶。情感也是“深度语文”的精神支柱,离开了情感,语文教学就走向深处。现今的语文课堂呈现五彩缤纷的局面,大容量、多环节、快节奏已成课堂教学的主题词,这样的课堂必然会导致知识的简单化、文本解读的粗略化。课堂上对于文本没有时间咀嚼,没有时间品味,学生更没有与文本互动对话和情感交流的时间。在深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这就是深度语文的魅力。在深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积极的对话,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找出来,展示在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并引领学生走入情感的深处,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三、深度语文的实施策略

景宁民族中学的任利锋老师认为深度语文主要观点有六条:(1)深入的目标解读。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更深层次地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提升课堂的境界,向更深层次的课堂发展。(2)深层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智谋,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智慧。教学设计是一种结构重建,应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的发展态势。(3)深厚的语言习得。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包括文本语言、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要让学生多体味文本的深层义、言外义、双关义、象征意义等隐性语义,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4)深切的情感体验。对人物情感的深层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再挖掘文本的情感点,让学生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5)深刻的思维训练。其主要策略是同化和顺应。同化促进知识结构数量的增加,顺应引起知识结构质的变化,所以,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顺应。(6)深远的人文内涵。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文为主要标志的,汉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而且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会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7]

如何实施深度语文教学呢?

1.倡导各种朗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在“六步读书法”中也强调对于课本熟读静思的作用。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这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读通、读懂、读好文本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通过正确性朗读、流利性朗读、理解性朗读、表情性朗读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文课堂仅有琅琅书声是不够的;仅把握快慢、轻重、长短、升降、停顿等朗读的技巧也是不够的,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文章深刻的内容,深入领会语句的内涵,让作品的精、气、神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文章的优美画面和意境,深入体会,感悟,读出文章的内涵,读出文本的情感,品味出作品的意外之意,意外之境,这样的朗读才符合深度语文的要求。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的基础上将文本心灵化,以情激情,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激荡的心灵中感受、熏陶、激励。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缺乏的是感染,缺乏的是“深度”。我们的深度语文课堂,需要在激情中让学生领悟作者独特的思想、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2.强调多元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多元对话概念上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深度语文课堂。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努力探寻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文本解读新思路,提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是语文课程改革最迫切的任务。深度语文需要教师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解读才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这就要求在备课中,教师首先得深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读出新意,读出文本的深度的高度。再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让学生对文本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在此基础上,再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再建构,构建出语文课堂没有预约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深度语文的课堂要求的。清华附小的窦桂梅强调要对文本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强调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对话,要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思想力量)和思维含量(思维深度),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3.启发深度思考

孩子是具有灵性的,他们的智慧火花,需要我们去点燃。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强行灌输,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更别说进行主观能动性的深度思考。而深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浙教版第十册课文《月光曲》时,我们不能光让学生陶醉在“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中,更要让学生明白《月光曲》的创作得益于什么?从而去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只要我们满足学生的这种创新心理需求,我们就会看到一片灿烂的阳光,就能使“深度语文”在学生智慧的闪光中得以实现。我们不但要启发学生思考,而且要激发学生想象。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是天生的想象家。“想象能使儿童生活丰富,情感深化,它是儿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中,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其中,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4.注重简单有度

我们强调的简约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学目标简明集中,教学内容简约,教学过程简练流畅,还原语文课以语言本色。但我们简约而不简单,深度语文要求,在简约的目标、过程、内容中,留给学生的体验不应该肤浅,在深度的语言对话中,课堂将充盈着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激情。给予学生也应该是精神的愉悦、对人生对社会深度的思考,乃至生命的拔节。第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深度解读的“度”。“深度语文”的“深”应该是相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而言,这就是根据学生的最佳发展区理论来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实际的发展水平”应该指向学生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能力,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启发性话题的引导下所能达到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预先考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略高于学生独立解读所能达到的水平范围内,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第二,“深度语文”应该立足语文教学的基础,适当的“深”。无论是“深度语文”、“情感语文”或是“文化语文”,都应该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应在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文本解读的深度。

5.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首先,在学科专业素养方面,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必须是“杂家”,即具备广博的知识面以和精深的文学理论、美学甚至是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以此为基础能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其次,在教育专业素养方面,“深度语文”课堂强调教师课堂应变能力。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这就需要教师始终抓住文本解读的主线,创造性地通过一系列话题,引导、启发学生向既定的“深度”目标漫溯,并根据实际能力水平拓展语文课堂的深度。从可操作层面考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深度语文课堂的构建能力:一是掌握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和策略。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构建深度语文课堂的核心,掌握解读的方法是对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二是扩大知识面,广泛阅读,关注时事,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深度语文”课堂的构建,不仅仅需要教师讲解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立足文本,上升到历史层、文化层、社会层,在课堂中融入各种元素。在师生交流中,经由“思”而抵达“诗”。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中方能游刃有余。三是善于借鉴,博采众家之长。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各种网络论坛、博客、空间都是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育成果的方式,发现自身的不足,改进课堂教学。

[1][4]王开东.深度语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2]窦桂梅.书架[J].教育,2010(7).

[3]张明敏.把握“深度语文”,放飞孩子的绚丽梦想[J].小学学科-教师论坛,2011(7).

[5]欧健.“深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矛盾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6]李山林.语文课程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http://www.jnjy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78.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人文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