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话课程教材现状的反思

2013-08-15 00:42韩佳蔚
文教资料 2013年2期
关键词:应试普通话语音

韩佳蔚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8100)

汉语普通话在普及教育、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促进信息化和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进一步促进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扩大普通话的传播和影响,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推普”、“普通话水平测试”、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普通课程的背景下,反思普通话课程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今后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提供借鉴。

一、教材编写向PSC应试培训倾斜——课程定位偏差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1994年国家三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规定了测试的对象及相应人员获得普通话资格证书的等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1994年开始使用,2003年《大纲》修订版实施。2004年由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组织编写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版。《大纲》和《纲要》规定了测试内容、测试题型及评分系统。

PSC“大纲”和“纲要”是新时期“推普”的纲领性文件,对普通话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产生重大影响,随后出版的各类普通话教材大多以两“纲”为依据,教材内容与PSC高度统一,将普通话基础知识、普通话测试指导、普通话测试训练等内容,“按照理论——训练——测试的程序进行整体编排”[1]P100。这类教材按照《大纲》和《纲要》规定的测试范围,涵盖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命题说话四部分内容,进行训练和指导,突出实用性、针对性。

据统计,从1994至2011年,全国各地由官方机构组织编写的普通话测试教材14部,非官方编写的教材48部。2010年是这类教材编写的高峰——该年度共出版普通话测试教材10部。从2005年—2010年,平均每年有8.5本普通话测试教材面世[2]P84-85。

语言学习注重讲练结合,结合测试评分标准进行训练,突出语言知识体系教学服务语言实践,是这类教材的主要特征。但这种“应试培训型”教材的用途被扩大化,多年来的情况是,“应试培训型”教材成为普通话课程普遍的首选教材,PSC应试培训逐渐取代了普通话课程体系教学,“课程内容与训练的各个环节都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卷题型及评分标准为依据”,导致普通话课程目标单一化、纯工具化现象严重[3]P50。

普通话课程的确是一门特别强调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在当前推行PSC的背景下,有必要将PSC的训练机制引入普通话课程教学,将提高学生PSC应试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但在此过程中还是要坚守一个原则:“普通话课程不应等同于应试培训课”[3]P50。

多年的观察证明,应试训练的意义重在识记而不是生成,对于普通话基础较差的学习者而言,PSC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里记住一些字词的发音,但难以形成对知识体系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许多担任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教师发现,学习者在“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两项测试中往往得分较高,但在朗读和说话测试时则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频频暴露方音特点,出现“系统性错误”、“系统性缺陷”。不少测试员发现,一些学习者在测试中朗读、说话的能力与读字词的表现判若两人。这是因为在读字词的强化训练阶段,学习者努力用普通话语音纠正和掩盖其方音特点,听起来虽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显得生硬、不自然,但声、韵、调发音基本正确。当进入朗读、说话测试时,他们在语流表现中总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无法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这类PSC“应试培训型”教材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在停止强化训练后,学习者说普通话的水平很可能回到原有状态。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已达到较高测试等级的学习者在日常口语交流中的表现与其获得的PSC等级不相符合。

这类PSC测试用书几乎全面占据普通话课堂,成为主流教材,这种情况导致的一个严重的后果,是使普通话课程变为PSC应试培训课。在PSC《大纲》和《纲要》的引领作用下,普通话课程向PSC应试培训倾斜,普通话作为一门课程,其学科属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受到冲击。

二、教材知识结构失衡——以语音教学代替语言教学

当前普通话教材偏重语音教学,教材知识体系的重点是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如声、韵、调、音变的理论与发声训练,在读词语、朗读作品及说话训练中,都偏重对语音规范程度的评价。有学者指出,普通话“课程内容失衡”[4]P135,将教学重点放在语音知识教学和静态语境下的发音训练上。亦有学者反对将普通话课程当做口语正音课,提出“词汇教学中心论”,主张“以词汇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说话、阅读、写作三种能力[5]P46。

语音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以偏概全,以语音教学取代语言教学的丰富内涵,淡化母语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语言的结构是多元的,语音、词汇、语法要素和与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语言技巧及语言文化素养,都需要学习者在长期的艰苦学习中付出努力。

普通话的定义正反映了语言概念及其内涵的丰富性特征:“普通话是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6]P3这一定义恰好说明,语音不是普通话学习的唯一和全部,仅依赖语音学习无法把握普通话的精神内涵,获得较高的母语文化素养。学习者除了掌握普通话语音体系外,还应掌握词汇、语法的规范标准及语言表达的各种技巧,不断地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因此,将语音教学为主的教材作为普通话课程教材,偏离了课程教学的主旨,导致课程知识结构严重失衡。

三、教材对实践教学设计不足,对营造语言学习氛围缺乏认识

语言学习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的口头实践,特别需要借助语言环境的熏陶,与其他课程相比,实践环节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

目前各学校普通话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许多教师抱怨普通话课时被不断压缩,多数学校是36学时,有的少至18学时。“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的确是个难题”[7]P334,在较少的课时内教师无法细致讲授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无法用较充裕的时间组织课内的实践练习,特别是课外的实践环节更难落到实处。因为课堂上实践不足,课后也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来督促学生加强训练,所以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实效很难保障。

当前普通话教学忽略了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环节,我们在普通话教学中应营造“说”普通话的环境氛围,使学习者脱离母语方言的“汪洋大海”,在人人都说普通话的语境中“耳濡目染”,从而有效增强课程学习效果。

关于语言学习与环境氛围的重要关系,可以借助“一傅众咻”的成语来说明。《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8]P2712《孟子》文本以语言教学案例来论证环境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性。从语言教育视域看,该成语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语言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语境。楚大夫之子生活在楚语的“汪洋大海”中,尽管这位来自齐国的“外教”发音纯正、督责甚严,但这个学生在“一傅众咻”的氛围下学说齐国话实在难见成效。等到他身处齐国临淄城内的街巷里,被齐国话熏染“数年”后,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结合“推普”与普通话教学实际可推断:普通话课程教学要避免出现“一傅众咻”局面,应重视“课内”、“课外”的实践训练,通过实践环节全面营造普通话学习的环境氛围。基于对实践教学和营造“推普”语言氛围的重要性,普通话教材编写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通过创新型实践教学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语言学是一门领先学科,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正是语言学发挥作用的时刻”[9]P1。语言学界在继续加强语言本体研究的同时,应该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加快研究步伐,进一步研究“推普”的理论与实践,加大力度推进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期待有更多学者关注普通话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的“推普”形势,并不断推进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

[1]吴春玲.普通话教材现状调查研究[J].语文学刊,2012.6.

[2]王彩豫,曹艳丽,王群生,李德龙.普通话测试教材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5.

[3]韩佳蔚.普通话课程不应等同于应试培训课[J].文教资料,2012.20.

[4]周红苓.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论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模式[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

[5]李振中.基于“词汇教学中心论”的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探析[J].教育探索,2012.9.

[6]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增订第四版).

[7]童玮.高校普通话课程教学的提高[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8.

[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中华书局,1980.

[9]许嘉璐.面对新世纪的我国语言学[J].中国语文,1999.5.

猜你喜欢
应试普通话语音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