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激疑情境材料的选择策略

2013-08-15 00:42吴燕飞徐建章
文教资料 2013年2期
关键词:情境材料课堂教学

吴燕飞 徐建章

(1杭州市萧山区坎山中学;2杭州市萧山区瓜沥第二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43)

一、引言

1.对情境材料及其作用的认识。

从广义上说,教学情境材料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本文所指的是狭义上的情境材料,它是由教学的具体环境和教学内容、师生情绪和情感等所构成的教学氛围,其中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内容,是“材”和“情”的融合。情境材料常见的类型包括:通过实物创设的实物情境;通过图像创设的图像情境;通过活动创设的活动情境;通过语言创设的语言情境;通过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的文本情境;通过“背景”创设的情境及通过问题创设的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材料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可以说,适当的情境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有效教学的有效抓手。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情境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对情境材料在当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实行新课程标准之后,可以说,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了诸多新的景象,其中的一个变化就是,教师非常注意将情境材料引入课堂,为教学服务。但是,我发现,教师所选择的材料,多数的功能仅仅停留在印证的层次,即材料的选择很好地起到了历史与社会事实的再现和求证的功能,而对于在利用这些材料培养学生的问题设计能力上,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力度不够。

反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流程是教师先呈现情境材料,然后依据出示预设好的问题,再请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最后是教师的评价、分析和总结。殊不知,这种看似完美的设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扼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萌发。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适切的能激发学生疑问的情境材料,是一项富有长远教育意义的工作。

二、实践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设计能力,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某些传统教学行为的束缚。

2.主体性原则。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教学设计时要心中装着学生,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3.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在开放理念的主导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

4.差异性原则。

学生对问题的设计的编制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要兼顾学生的学情,教学环境,教师要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不用一把尺子对所有学生进行问题设计能力的评价。

三、激疑情境材料的选择策略

1.顺应学生的兴趣,注重材料的新颖性。

心理学表明,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正是由于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在材料选择时要十分注重材料的新颖性,才能达到顺应并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材料陈旧,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给接下来的问题设计造成心理上的阻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对材料的选择上,我常用的做法是:

(1)注重所选材料的时效性。

就是充分考虑所选材料是新近发生的,越是距离今天近,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在一堂九年级社会的总复习课的教学片断为例,当时复习的是七年级社会上册的内容,我给学生出示了利比亚骚乱的图片,之后又多媒体投影利比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图,让学生围绕九年级中考的考纲,以利比亚的图片材料为依托进行问题设计。学生当时设计的问题有:①利比亚属于哪一个大洲?②利比亚的气候类型是什么?③在1:25000000的世界政区图上量得北京距离的黎波里的图上距离是40厘米,那么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等等。

(2)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材料。

心理学表明,越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材料,学生自觉接纳的积极性就高。反之,如果所选材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他们就感到茫然,不利于集中精力展开学习。

以教学七年级上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例,在学习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时,我投影了学生自己在萧山国际动漫节上拍摄的照片,照片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轿车。我问学生:从这些小轿车的牌照上,同学们知道它们来自于那些省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来,学生有兴趣地学习的效果比教师一味地讲授效果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可以说,一则有时效性的材料,一个贴近学生的材料,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围绕材料进行充分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材料的新颖性为学生进行问题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增强教育的信度,凸显材料的真实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生追求生活的本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主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亦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的材料要最大限度地选取那些真实的情境材料。唯有真实,学生才会在认识上容易接纳,思想上易于产生共鸣,既有助于调动学生围绕材料设计问题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材料自身的教育功能,增强了教育的信度。

以教学《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时为例,除了与学生一起学习教材上呈现的古希腊的军事文明、建筑文明、政治文明成果之外,我还在课堂上投影了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文明成果,包括《掷铁饼者》、《维纳斯》、《受刑的马西亚斯》等六幅作品,请学生以古希腊罗马的著名雕塑作品为材料设计问题。这些雕塑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学生被这些真实的雕塑作品图片所吸引,一方面兴趣浓厚地对图片上的作品进行观察、揣摩,另一方面又陷入了对问题的思考设计中。学生甲的问题是: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哪方面的文明成果?学生乙的问题是:古希腊罗马的这些雕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丙的问题是:为什么维纳斯的胳膊是断的?等等。虽然问题不一而足,但都是学生内心疑问的真实反馈。

以上只是截取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显然,教师没有用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沿用师问生答的固定的教学模式“牵”着学生走,相反,是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学生的问题状况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启迪,品尝到了发现的快乐。选取真实的古希腊罗马雕塑图片材料,既给学生以美的熏染,开阔了眼界,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问题探讨设计的兴致,可谓一举多得。

3.吻合学生的认知,注意材料的可知性。

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认知发展上处于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即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发展得不完善。以思维品质而言,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总体上已经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处于经验型阶段。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一直到高中二年级才结束。因此,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总体还处于经验型的阶段。这一思维认知特点就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应该是具体的,决不能是抽象的,材料是可以被认识的,决不能是令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做起。

(1)注重材料的可认知性。

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长期以来,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与社会的发展相比总显得滞后。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较少融合鲜活、丰富的生活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容易失去体验的情境和乐趣不说,也在认知上给学生人为设置了障碍。这启发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那些新鲜的学生可以感知的情境材料引入到教学中。

以复习七年级社会 “中国的气候”内容时为例,我把2011年初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的视频材料及温家宝总理亲赴旱区与村民一起抗旱的图片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身处江南地区的学生原本对干旱没有多少的认识,在视频及图片材料的激发下,学生对干旱感同身受,问题意识被激发起来。学生围绕这些可认知的情境材料,设计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在哪里?我国北方地区多干旱的原因有哪些?甚至有学生提出:温总理与村民一起抗旱,反映了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是什么?

总之,可被学生认知的情境材料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2)注重材料的可操作性。

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表现欲强,喜欢动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投其所好并因势利导地进行材料地选择,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进行操作的材料,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综合能力。

以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地图三要素”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对比例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先请学生在课前分组丈量学校校园东西向和南北向之间的实地距离,在课堂教学时,我让学生把学校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同时问学生:还能按照原来的实际长度画吗?显然不能,只能缩小。这样一来,学生既懂得了比例尺就是缩尺的道理,又懂得了所谓的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的原理。

一个可操作的情境材料,活动了学生的双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举两得。

4.瞄准教学的目标,提高材料的针对性。

如果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彼岸,那么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就是此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也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目的是以材料和方法为凭借让学生顺利地到达教学目标的彼岸。所以,在进行材料选择时,教学目标是靶心,是教学材料为之服务的对象。假如偏离了教学目标,再吸引眼球的材料也都失去了实际意义。

还以上面提到过的那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总复习课为例,这堂课复习的知识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利用地图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间的换算;能够利用一般定向法和指向标定向法确定地图上事物的方位。”依据上述知识目标,我才在课堂上选取了当时利比亚战乱的热点图片及利比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地图,让学生围绕这样的图片材料设计问题。

材料五花八门,而教学目标是靶心,只有选取紧扣教学目标的材料,才能提高所选材料的针对性,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四、对教学情境材料研究的一些思考

1.教学情境材料的作用,需要教师多方面发掘。

正如本文开篇时所讲过的,教学情境材料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是用来发挥其印证的作用,这还具有可取之处。但是,更有一些教师只把情境创设当做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则因为创设情境迷失了教学方向,创设出的情境形式化、假问题、缺乏真情、“猜谜式”情境,甚至完全是“电灌”情境。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或多或少地削弱了材料情境所蕴含的效能。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教学材料情境的作用,理应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方发掘。

2.教学实践的生机,需要教师思想上的活水。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新理念的支持,只能让教师的工作循环往复以至于循规蹈矩,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学生需要激发,教学需要生机。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保持对课堂的热爱,责任在教师。教师需要不断投入到实践研究中,让自己的教学实践充满生机,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教学实践的生机从哪里来?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为自己思想的园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正如本文所研究的教学情境材料作用问题,这个被多数教师常年用来印证观点的做法,在本文中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就是要发挥情境材料在培养学生问题设计能力的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然界如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亦如此。

3.教育生命的丰满,需要在教学实践创新中闪光。

纵观当下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课堂,由于受不正确思维导向的误导,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社会课教师应有的教学地位得不到体现,加上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严重影响了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职业幸福,最终导致许多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育生命呈现灰色。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以个人的实践和经验,历史与社会教师假如想让自己的教育生命丰满,在具备思想上源头活水之外,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是不二法门。正如运用情境材料对学生进行问题设计能力的培养策略,所有这些策略都来自于我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一贯做法。

[1]李秀伟著.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3.

[2]宾华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1.

[3]于树泉著.人大附中老师这样教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猜你喜欢
情境材料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最美材料人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