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3-08-15 00:53彭喜保
关键词:中心主义自然界马克思主义

彭喜保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近代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与此同时,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观点,但这些观点并没有全面地揭示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新世纪新阶段,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为当今人类摆脱危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目标方向,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非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人类中心主义

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恶化。人类把自己作为生态主体,把自己看作自然界的主人,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资源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就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同时又不断地向自然界排放垃圾与废物。正是这种以牺牲自然为条件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人和自然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二)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是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而形成的。生态中心主义坚持“生态第一”的基本思想观点,特别强调“大自然的权利”,认为一切物种具有绝对平等的关系,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与自然之间也是一种平等关系,人类应该学会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自然,而不要不自量力地征服大自然,从实质上说这就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始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极有影响的思潮之一。首次提出和使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是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奥康纳、本·阿格尔、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典型问题是生态问题,同时,生态危机已经对资本主义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生态危机从何而来,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消费”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他们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办法,也就是走“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变革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系统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以相关理论为基础进行探索研究。生态观指的是人类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运动规律的认识及看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它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具有对立性。人不是被动的适应自然,而是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命题,同时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些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纵深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研究这些生态学思想的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人—自然—社会三方面的和谐发展的视角,对人类生态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这些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特征。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主线。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观点,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最高产物,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次,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类在自然界这一大环境中并不是毫无作用的,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自然。同时,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就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最后,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变换过程,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过程中,取得了所需的资源,进而把它们变成自己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此同时,把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放到大自然,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可见,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不断地改造自然界,使之变为人所需要的东西,同时使人类自身得以改造。因此,人类同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类应该像保护自己的家园一样保护自然界,不要毁掉自己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家园。

(二)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关系说到底是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追求人与人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注重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掌握和善于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时候,人类才有了真正的自由,才能够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每个人各得其所、自由发展。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高层次。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通过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建立起来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的剖析,发现要消除人与自然的根本对立,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385。也就是说,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的实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2]120因此,人类要想真正实现对自我的突破,引导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必须改革社会制度,从而协调人同社会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当代世界特别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直接的思想源泉,也是坚持和贯彻党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石。目前,我国在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在强化,问题相当严峻。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引领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贫困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发展则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以必须加快发展,尤其是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由于受传统工业思维定势的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资源短缺,浪费与污染严重。因此,必须转变发展观念,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科学的“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在发展战略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3]545二是在发展方式上,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节能减排,以促进节约经济的发展。通过研发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广微污染、无污染项目,减少产品在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和最终处置每个环节中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以提高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型。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3]553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还有许多不够健全的地方,尤其是在环境建设方面。我国虽早已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法规,但现在需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适当的修改与完善。此外,还应该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监督和法制化管理水平,尽快增强社会大众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倡导低碳生活提供了目标方向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但是,现在我国公民缺乏生态环境和生态消费的知识,使得资源短缺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这就需要我们把生态环境教育逐步落实到教育体系和教育计划之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经济与生活,鼓励公民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使全社会真正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氛围。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构建“两型”社会提供了基本依据

我们所讲的“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命题,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引下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就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共存、互利共生,就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和人的和谐。在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注意协调群体的利益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人在自然和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自然界马克思主义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