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风土人情的多方展示——论清代竹枝词的民俗学价值(之一)

2013-08-15 00:54梁颖珠
传播与版权 2013年6期
关键词:竹枝词

□ 梁颖珠

竹枝词往往以描绘和再现地方风土民俗见长,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到了清代,这种特色更为鲜明。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就曾指出:“竹枝泛咏风土。”清代竹枝词中反映风土人情的作品非常丰富,堪称浩如烟海。其内容广泛涉及山川形胜、人物古迹、土特物产、气象物候、生活习俗、百业民情、方言俗语、衣食起居、婚嫁丧葬、宗教信仰、岁时节令,等等,包罗万象,不胜枚举。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清代竹枝词中风土民俗之作所勾勒出的一幅幅时代、地域和民族的风情画卷,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民俗学史料,具有极大的认识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山川形胜

祁韵士《西陲竹枝词》描绘了新疆天山的奇观:“巨岭摩天尽是冰,日光山色映千层。玲珑雪窖深无底,茧足盘旋履战兢。”伟大祖国西部边陲雄奇壮丽的景象令人神往。

廖燕《渔家竹枝词》则描绘了岭南的别样风光:“乱沙如雪弄溪斜,星散渔村三两家。水里开门泥作灶,春来绕屋长芦花。”活画出渔村清雅秀丽的景象,色彩素淡,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人物古迹

潘锦江《湖口竹枝词》:“怀苏亭上瞰江烟,壁立危岩千仞悬。可惜钟声鞺鞳后,更无人上水师船。”湖口县石钟山濒临鄱阳湖,三面环水。苏东坡当年为考察它得名之由来,亲临其境,攀山扣石,下水听音,上渔工水师之船采访探问,作《石钟山记》流传千古,亦使得小小石钟山名声大噪,后人因此建“怀苏亭”纪念他。

广东梅州有座铁汉楼,是当地人为纪念北宋刘安世而建。刘安世,字器之,大名府(今河北省)元城人,正直敢谏,人称“殿上虎”。宋哲宗时被贬至梅州,在梅州期间,倡办教育,开梅州文教之先河。苏轼曾称赞他是“真铁汉”。张芝田《梅州竹枝词》:“苏公题额墨犹香,杜句出成与颉颃。千载寓公同不朽,城楼南北两相望。”注云:“铁汉楼为苏轼书。”

三、土特物产

黄焕中《龙州竹枝词》描写青年男女分食甘蔗的情景:“甘蔗船来洗马滩,招呼船上马头安。郎头侬尾分甘食,也得移时叙旧欢。”韦敬端《武宣南乡竹枝词》则写男女分尝枇杷:“买得枇杷香沁手,桥头喧笑乐分甘。”以味甜的本地食物比喻青年男女间甜蜜的爱情。谢兰《太平竹枝词》还记载当时越南经由广西向清政府进贡大象的情形:“镇南关外颁鱼钥,争看交人贡象来。”

吕及园《滇南竹枝词》提及云南许多物产资源。《物产》:“永昌棋子胜玻璃,好物偏自出迤西。绿矿青金红玛瑙,算来还数碧霞犀。”《果品》:“威楚水梨冷沁牙,宝川黄果大如瓜。低低两物夸人口,蒙自鸡葼普洱茶。”《畜产》:“窝泥猪小肥而嫩,缺耳乌蒙好马蹄。枝上飞鸣枝上宿,一更更报摆夷鸡。”

上海一带则以梅皮、水蜜桃等最具特色。黄霆《松江竹枝词》:“甘脆梅皮制法高,浓涂崖蜜不辞劳。空传海上多仙宝,几度偷尝水蜜桃。”注云:“梅皮出青浦,以青梅皮蜜制之,味极甘脆。水蜜桃出上海,为本郡土产之冠。”

四、气象物候

赵廷玉《苍洱竹枝词》描写大理的气候:“五月炎天绽石榴,雨来便可着羊裘。四时真是无寒暑,罗紵轻衫不用谋。”这里夏季天气炎热,石榴花开放,但一遇下雨就气温骤降,需要添加毛皮衣服。而四季温差则不明显,最宜人居。

王贞仪《粤南竹枝词》则专写岭南的冬天:“岭南时节最称奇,腊月天如四月时。燕子正雏花正放,暖风吹过凿冰期。”岭南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隆冬时节亦暖和如仲春。从北方飞来避寒的燕子忙着繁衍后代,遍地百花争相怒放,暖风拂面令人不敢相信这时北方正值天寒地冻的冰封时期。

五、生活习俗

林文度《贵阳竹枝词》记载广西民间以槟榔行聘的习俗:“待等槟榔来送喜,大家齐去听歌堂。”“贵阳”即今广西贵县,当地以槟榔象征订立婚约,“惟以槟榔为礼”。邵淮《桂林竹枝词》也说:“送得槟榔红颗颗,小姑已许嫁彭郎。”女方收下槟榔就意味着婚约成立。林文度《贵阳竹枝词》还记有广西民间四月初八冯圣诞祭祀“天医”、食饽祛病的风俗:“作饽刚逢四月时,闲寻百草到城隈。风吹不动侬休采,此时冯爷吩咐来。”梁廉夫《贵邑竹枝词》则写到广西民间过年有搓百子圆祭诸神的习俗:“搓罢团团百子圆,三更时候拜诸天。”

毛贵铭《西垣黔苗竹枝词》描写了苗族各支有许多特别的生活习俗。如有妇人产子,其夫坐月之俗:“郎慈生儿郎卧床,朝朝暮暮不出房。雌雄扑朔那能辨,娘会作耶耶作娘。”注云:“郎慈苗在威宁州。妇人产子必夫在房坐月,不逾门户,弥月乃出。产妇出耕作,为饮食供夫,时一乳儿耳。”齐周华《苗疆竹枝词》也提及苗家的此项习俗:“诞育三天妇整躬,起来调侍耐磨砻。郎惟抱子床中食,赢得安眠作产翁。”

六、百业民情

谭日为《富川竹枝词》有一首《渔舟》:“几家罾网晒门前,知是生涯在水边。柳陌菱塘斜照日,沿河多泊钓鱼船。”万端友《隆安县竹枝词》:“郎提密网向河干,侬抱瓮瓶汲上滩。网得江心三尺鲤,烹鱼河水莫教干。”或撒网,或垂钓,或烹鱼,广西人的捕鱼生活真是悠闲自在。

钱大昕《竹枝词和王凤喈韵六十首》则写江浙渔民以海为田的捕捞生涯:“潮声半夜满寒塘,衔尾中流到海航。载得黄鱼白鲞至,阁鲜一路卖沿乡。”渔民趁着半夜涨潮出海,满载归来并沿途叫卖的情景,十分生动。

郑虎文《土家竹枝词》反映土家人以农业为生:“三月烧山种杂粮,五月家家插稻秧。两熟收成齐割穗,树头千束挂斜阳。”从早春烧山种杂粮到初夏耕田播秧,再到秋收两熟收割完毕,一年到头忙个不停。

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有写行商贩的谋生方式:“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写京城有专卖胡梳坠什等妇女装扮用品的小贩,时而沿途一路叫卖,时而在街头或客店门前逗留摆摊,其叫卖声音调极高,带有腔板,响彻云霄,非常特别。

七、方言俗语

温葆和《桂平竹枝词》:“色丝腰带衬围裙,油笠蛮音唱古温。”黄体正《邕江竹枝词》:“人心不似鸳鸯石, 到处相逢唱浪歌。”分别以壮语汉译名词“古温”、“浪歌”来描述广西青年男女自由对唱情歌,大胆表达爱情的情景,其民族和地域的色彩都很鲜明。

古樗道人《瀛洲竹枝词》:“柳陌风吹蒸饭香,农家都酿菜花黄。”“菜花黄”为当地人自酿的酒名。石方洛《楠溪竹枝词》:“四月村村麦饼香,田姑争说裹糖霜。明朝郎要入城去,胜抵三餐贮布囊。”温州人俗称白糖为“糖霜”。而上举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末两句中小贩的“捎家走”、“拣样挑”两个叫卖词,都是老北京话常用语。这类方言俗语在竹枝词里用得极自然,让当地人有熟悉、亲切之感。

八、衣食起居

谭日为《富川竹枝词》有首《花麻春》:“袭裘衣葛足安身,最喜化麻匝地新。五月丝麻都上市,麻春过了又花春。”写用葛、麻缝制的衣服次第上市。《忻城竹枝词》描绘壮家妇女辛勤织锦的场景:“七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韦敬端《武宣南乡竹枝词》有句“一架蓝缸画拦边”,则展现了蓝靛染布的设备和场面。

李调元的《南海竹枝词》:“广州夫娘高髻妆,不戴素馨必瑞香。见客纤纤红指甲,一方洋帕献槟榔。”描写广州渔家已婚妇女发型、头饰及染指甲的打扮。她们使用的洋岶,也反映出清代广州地区的寻常百姓家已在使用舶来品的沿海特色。

莲舸女史《羊城竹枝词》有写岭南的饮食风俗:“响螺脆不及蠔鲜,最好嘉鱼二月天。冬至鱼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几登筵。”广东人喜欢在夏至时吃狗肉,在冬至时吃鱼生,故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句。汪兆铨《羊城竹枝词》有专咏鱼生的:“冬至鱼生处处同,鲜鱼密切玉玲珑。一杯热酒聊消冷,犹是前朝食脍风。”广东人会吃,在此可见一斑。

林则徐《新疆竹枝词》描写新疆的房屋建筑:“厦屋虽成片瓦无,两头榱桷总平铺。天窗开处名通溜,穴洞偏工作壁橱。”房屋由土坯砌成,平顶无瓦,两头的椽子平铺,开有天窗(维语称“通溜”),室内墙上挖洞作成壁橱。这种建筑适合新疆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而墙壁厚是为了冬暖夏凉。

九、婚嫁丧葬

卢见曾《杭蔼竹枝词》写蒙古族的婚俗:“锦鞯迎得女如花,骁骑儿郎莫浪夸。腰裹一双齐纵辔,看谁先到阿婆家。”蒙古族的儿女都是好骑手,新婚夫妇纵辔扬鞭在草原上奔驰,争先到家夺得采头。这种欢乐场面,表现了蒙古族的儿女的豪迈性格。

毛贵铭《黔苗竹枝词》:“三寸铜棺一栗牌,山围皮骨水湔骸。泪珠若到家亲殿,凭仗红裙细细揩。”注云:“男妇桶裙,以红布为之,曰红仡佬,殓以棺而不葬,或置岩穴间,或临大河,而不施蔽盖。树木主识其处,曰家亲殿,岁时展扫之。”从这个记载可知悬棺葬是苗族的一种葬俗。

十、宗教信仰

杨品硕《丽江竹枝词》有首写云南纳西族的信仰:“存亡冬仲请东巴,不礼老君与释迦。漉酒椎牛醉歌舞,虔诚供奉托生涯。”东巴教在纳西族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族人有生育、丧葬、超荐等都要请东巴作法事的习俗。

熊荣《南州竹枝词》:“几番回向就尼师,南海皈依旧有期。一炷心香齐膜拜,莲花座下乞慈悲。”写江西南昌妇女信奉佛教,常结伴到庙里烧香表达虔诚之心。

至于竹枝词中的岁时节令习俗、祭祀仪式与节庆饮食,从禁忌迷信到休闲娱乐、社交礼仪,以及这些民俗事象中的文化内涵等内容,将各作专文试论述之。

[1](清)王士禛著,戴鸿森校点.带经堂诗话(下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竹枝词
问题与路径:云南竹枝词整理述要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文人竹枝词的历史转承与文化变迁
竹枝词的教育价值思考
书法《竹枝词》
以“民俗诗”的视角解读京津民俗
清末民初成都竹枝词透视的商业新气象研究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近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