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工作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2013-08-15 00:46郭晓玲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财务预算预算编制资金

郭晓玲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 450000)

高等院校的预算工作是指在一个完整的财务年度之内,高校对所属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资金使用结构所作出的财务预算,是高校在下一个会计年度内开展工作任务的具体反映,也是高校开展财务工作的根本依据。

一、高等院校预算工作的特点

1.高校资金来源具有多元化。

长期以来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是来自财政拨款,高等院校只能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编制财务预算,高校本身的灵活性不大,资金规模也往往很受限。随着高校改革的跟进,高校资金来源也向多元化发生转变。资金来源除了升级财政拨款之外,还有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社会捐赠、高校给企业提供科研成果的服务等。

2.高校资金应用的灵活性受限。

最近几年国家对高校的经费管理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院校收取的学费全额上缴财政部门,这些改革措施对高等院校的预算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而制约了高等院校资金使用的能动性,对高校的预算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加大了高校预算工作的难度,对预算编制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更严。

3.高负债运行,财务风险加剧。

由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给高校带来发展的良机,同时对于财政补助受限的高校来说,他们不得不借助银行贷款,大量的负债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实践表明负债贷款能给高校一定时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但这种效益主要是与当时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相关。如果政策具有不可持续性,那么对于高校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大量的负债每年都会产生巨额的利息支出,导致用新债还旧债,这对于高校来说就必须得加强预算管理工作,防止资金链断裂。

二、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预算工作缺乏全局性、前瞻性。

预算管理对于高校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学校管理层应用资金的参考依据,是学校进行各项财务工作的前提。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学校事业的发展要求和资金实力进行中长期的财务预算。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他们大多数是满足本年的收支平衡,导致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时目光短浅,这样的财务预算不能满足高校的需要。虽然有些高校制定了具体的长期发展目标,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高校的长期目标只能停留在文字上,造成年度预算和长期发展目标脱轨。另外,高等院校对年度预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预算编制工作还不是财务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对学校长远发展理解不透彻,缺乏研究,难以对学校预算管理提出细致可靠的预算。

2.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较大。

首先,高等院校在编制预算时没有根据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没有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根据一手资料进行编制,预算指标设计方面缺乏科学性。有的甚至参照其他相似高校的预算来进行编制,导致了本高校执行时可能不适用。其次,高校所属的各系部常常借信息沟通障碍这个原因,随意增加预算,使得高校制定出来的预算没有实质的约束性,并且在审批指标过程中,审批的程序不规范,一旦预算追加成功,按照上个年度的固定预算编制方法就会导致预算在新的会计年度继续增加,并一直延续下去,造成资金的浪费,使得预算的编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3.执行预算管理中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有些高校领导没能按照预算安排资金的使用,随意开条子,导致预算变更频繁,执行预算编制的结果没有制度性的约束。还有些领导没有形成一种全局观念,审批资金完全按照自己分管的部门需求出发,随意审批所属部门的经费,或者对于该部门提出的补助方案等只从本部门出发,没能顾及其他部门的要求,这样就容易导致其他部门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也使得预算的编制结果没有了实际意义。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没有相应配套的奖惩措施,资金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

4.高校领导没有合理制定长期发展的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校领导还是普遍实行任期制,高校领导只是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良好的业绩,导致了领导可能会急功近利,做出短期化的行为。他们没有很好地根据本校以后三到五年的发展情况对资金使用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往往计划不到,甚至可能资金使用时决策失误。

5.预算工作的编制内容不够具体完整。

编制预算的工作应该包括高校全部的收支活动,但是现在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下属的各院系、部门内部多渠道创收的收入和相应的支出往往没有能够全部纳入到预算中,有些高校在编制预算时,有漏报隐匿收入现象,造成部分资金在高校预算管理体外循环,脱离了预算监督和管理。高校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没能对支出项目做出足够的细化安排,缺乏明细科目,不利于年后的预算分析,同时,在高校支出项目中定额较小的项目全部列为其他支出项目,使得会计核算粗糙。存在“重总额、轻细项”的思想。

三、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措施

1.培养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互结合的观念。

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就是财务预算的编制,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该把本校的长期发展战略与短期目标相结合,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财务预算来说,虽然其重点是下一个会计年度,但是高校一般在三到五年内经营比较平稳,没有什么大的波动,这样一来,我们在编制高校财务预算时就应该侧重于长远的发展目标,使资金使用规划能够更加合理,而不是只满足一到两年的时间。

2.完善财务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

首先,高校管理层应该分析上一会计年度的预算指标和实际发生额的差异,检查所属部门是不是严格执行有关财务规定实施,分析财务预算指标超支或者未完成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在来年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中提供参考的依据。其次,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该认真学习有关政策精神,按上级部门的要求,然后根据新的标准进行编制,还要了解学校的工作安排,知道学校将要办的大事。

3.做好收入支出的合理安排。

预算包括两部分,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合理规范收入与支出是高校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高校领导应该坚持稳健性原则,不高估收入,不低估支出,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保守,不能让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受预算制约。把高校能够实现的、可预见的收入全部归入高校的收入预算编制的考虑之中。要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把收入预算的编制工作落实到各个责任人的身上,防止学校的资金被私人所占用。

4.建立决算分析、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一套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制定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指标,增强考核意识,预算执行结果与责任人、职工激励机制挂钩。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加剧了高校资金短缺的矛盾,使得高校预算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高校必须抓住我国经济转型的时机,加强预算管理工作,转变预算编制工作的观念,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实现高校资金的效益最大化,促进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 胡小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7).

[2] 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3] 孙健敏,徐世勇.管理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财务预算预算编制资金
大型公司财务预算与控制措施探讨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加强中职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探讨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