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诗歌松意象探微

2013-08-15 00:46陆祖吉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松柏青松松树

陆祖吉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松在我国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树木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咏松诗更是代不乏篇。松之所以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不仅因其外在形态之美,更重要的是它被赋予某种人格象征意义,成为雅文化的一部分积淀在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当中。传承相继,代代不衰。

以自然风物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情诗在中国古诗中占有显著地位。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之影响,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认识观和审美观中,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类的对立物而存在,而是与人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之中。因此,自然景物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常用的手法之一便是以植物起兴,进而言志抒情。松在当时也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在《诗经》中松共出现8次,其中大多作为比兴而存在,如:“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郑风 山有扶苏》)“乔松”、“游龙”只是作为起兴,并不是作者要抒写的对象。再如《小雅·甫田之什·頍弁》以“茑与女萝,施于松柏”喻“诸公非自有尊,拖(幽)王之尊”[1]。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小雅·鸿雁之什·斯干》)以“松茂”喻“时民殷众”[2]。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先民在观照自然万物时往往采用实用的眼光而不是审美的眼光。如《鲁颂閟宫》和《商颂殷武》,其中说的主要就是利用松这种优质木材以建宫室,注重其实用价值而未涉及其审美价值,正反映了先民的这种功利主义。

在汉乐府及古诗中,松往往与柏一起出现在描写坟墓的诗歌中,如:“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孔雀东南飞》)“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十五从军征》)出现这种现象与古代的葬丧制度颇有关系,古代坟墓原来是不封不树的,后来“封树者所以为识”[3]“(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4]“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5]葬丧封树竟演变成一种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后来却乱了套,王符《潜夫论·浮侈篇》载:“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檽梓楩柟,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6]除了与葬丧制度有关外,还有一个更为直接、更为现实的原因,那就是汉末以后战乱濒仍,瘟疫流行,“生民百遗一”,目睹太多的死亡,感悟生命的无常,诗人感之于心而形之于笔。

松虽然很早就为人们所关注,但它真正成为审美对象而独立存在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咏松诗的大量出现是在南朝时期。古代诗歌中的松意象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审美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环境的变易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势是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不断深化的过程,摆脱物质的功利性束缚而向审美的——精神愉悦的视野转化。咏松诗却往往不注重描写松的外在形态,而是抓住松树常绿耐寒的特点,进而由松及人,赋予松以人之品性,以某种人格象征意义。这种由物及人的过程虽然漫长,却有迹可寻。《诗经》中的比兴往往是由物及人,但它往往只是从事物说到人的外在的行为,而还没涉及人的内在的品性、人格。如《小雅·甫田之什·頍弁》以“茑与女萝,施于松柏”喻“诸公非自有尊,拖(幽)王之尊”[7],以女萝与松柏之关系喻诸公与王之关系,这种关系只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关系,不关乎人的内在品性、人格。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子罕》),“正义曰:此章喻君子也”“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8]其实,在这里已经具有了象征的意味。屈原的《楚辞》虽然关于松树的描写只有“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九歌·山鬼》)一句,但《离骚》中“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品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离骚》中的美人香草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9]。从《诗经》的比兴到《离骚》的象征,已经由人的外在关系进入到人的内在品性、人格。汉末魏晋盛行清议清谈,其中人物品评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通过《世说新语》可见其一斑。“刘尹云:‘人想王荆产佳,此想长松下当有清风耳’”(《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此喻其高雅风格;“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说新语·方正第五》),“松柏之志”乃喻其高洁不阿;“世目李元礼 ‘谡谡如劲松下风’”(《世说新语·赏誉第八》),“劲松下风”喻其高风亮节;“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肃肃如松下风”喻其高雅之容,“孤松之独立”喻其品格高古。这种人物品评重视对人物道德品格的评价,它使得物与人结合得更紧密,外在之物与人的内在的品性、人格构成比较固定的象征关系。但由于人们在取譬时角度不同,所以松这一意象还是有多重涵义的。

松乃常绿乔木,霜雪之中更见其青翠,诗中往往“寒”“松”并提,如梁范云就有《咏寒松诗》,沈约有《寒松诗》。耐寒成为咏松的一个出发点。如:“落落千丈松,夜夜对长风,岁暮霜雪时,寒苦与谁双。”(陈诗 清商曲辞《长松标》)“天若无霜雪,青松不如草。”(唐备《失题二首》)唐备诗虽反语出之,同样强调了松树耐寒傲霜雪的本性。

因松之常绿耐寒,经受风吹雨打,霜凌雪压,可常年不枯,人们又由松之不老联想到人之长寿,如王符《潜夫论》中就有“以保南山之寿,松柏之茂”之句,葛洪《抱扑子内篇》也有“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之句。王维《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问年松树老,有地竹林多。”“松树老”言其年纪之大。白居易《桐树馆重题》:“惨澹病使君,萧疏老松树。”“老松树”亦喻其老。

中国古代美学注重以物“比德”,松树耐寒傲霜雪的本性使人联想到不畏险恶环境的伟丈夫,由松之挺拔联想到人之倔强、坚贞。如岑参《感遇》:“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诗表面写的是松,而实际上是以松写人,以对抗秋风之松写不畏险恶环境之人。刘长卿《醉所上御史惟则》:“微禄滞南昌,幽系圜扉昼夜长。黄鹤翅垂同燕雀,青松心在任风霜。斗间谁与看冤气,盆下无由见太阳。贤达不能同感激,更于何处问苍苍。”诗人直接以青松自喻,表达自己的坚贞不屈。常建《增三侍御》:“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干。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由青松不改寒而赞美贤士之孤贞。

由人品之坚贞,诗人又往往引申而及爱情友情之坚贞不移,天长地久。如齐王融《秋胡诗》:“日月共为照,松筠俱以贞。佩纷甘自远,结镜待君明。”以松筠之贞喻其感情之专一。李白《湖边采莲妇》:“小姑织白纻,未解将人语。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长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以古松比其爱情之不移。梁任仿《赠徐征君诗》:“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贯休《春送僧》:“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两诗或以松之贞节,或以松柏心喻友情之长久不变。

松往往生在荒郊野外深山空谷之中,自开自落,无人观赏,俨然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不求功名利禄,远离浊世,追求精神的超脱。袁淑《真隐传》曰:“鬼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隐居韬智。居鬼谷山,因以为称。苏秦张仪师之,遂立功名。先生遗书责之曰:若二君岂不见河边之树乎?仆御折其枝,波浪荡其根,上无径尺之阴,身被数千之痕。此木岂与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不见嵩岱之松柏、华霍之檀桐乎?上枝干于青云,下根通于三泉。千秋万岁,不受斧斤之患。此木岂与天地有骨肉哉?盖所居然也。”[10]远离尘世,不为世俗所累,这是隐士与松树的相同之处。因此,松树又成为孤高隐士、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君子的象征。

于武陵《赠卖松人》:“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属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独染六街尘。”诗以松“独染六街尘”反衬其孤高洁净,离凡脱俗,离群不偶。白居易《和松树》:“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此如小人面,变态随炎凉。共知松胜槐,诚欲栽道傍。”把松槐之不同比为“君子”与“小人”的对立。罗隐《小松》:“已有清阴逼座隅,爱声仙客肯过无。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徐夤《大夫松》:“五树旌封许岁寒,挽柯攀叶也无端。争如涧底凌霜节,不受秦王乱世官。”松因不作人间大夫,不受官而显其高节,这显然是隐士情怀之寄托。更有甚者,权德舆的《寅岁苦贫戏题》:“吾观黄金印,未若青松枝。”在热衷赞扬了高节的隐士的同时,也微妙地贬斥了朝中之官。

古代文人对松的挚爱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特别是那些仕途坎坷、备受排挤打击的失意文人更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之感。松的这种高尚气节是非常符合中国古代文人注意内修,孤芳自赏的审美情趣的。

除此之外,古人也通过松或松枝寄托相思离别之情。古人离别多折柳,示其依依惜别之情,表其殷勤挽留之意。古人也有折松枝赠别的,取其坚贞不移,天长地久之意。如岑参《天山雪歌》:“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曹邺《古相送》:“行人卜去期,白发根已出。执君青松枝,空数别来日。心如七夕女,生死难再匹。”手执君之青松枝,不知何日君归来,写其苦恋相思之情。

松有时还作为婚恋中男子一方的象征,如王建《宋氏五女》:“五女誓终养,贞孝内自持。兔丝自萦纡,不上青松枝。”以女之不嫁比之兔枝不上青松枝。鲍溶《怨诗》:“女萝寄松柏,绿蔓花绵绵。三五定君婚,结发早移天。”以女萝寄松柏喻女嫁于男。魏丁廙妻《寡妇赋》:“惟女子之有行,固历代之彝伦。辞父母而言归,奉君子之情尘。如悬萝之附松,似浮萍之托津。何性命之不造。遭世路之险迍……”[11]其中的比喻是明显的。女萝是寄生植物,往往寄于松柏,而在古代,妇女没有独立之地位,必须依附于男方,这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女萝寄松柏”之意象明显来自《诗经》“茑与女萝,施于松柏”,只是其比喻意义发生了变化,在《诗经》中,其原意喻诸公依附周幽王、托王之尊,并未关乎男女。

尽管时代不同,松意象的涵义也有所变化,但无论把它作为何种象征意义,它都是人们所称颂的对象,从古代文人的松崇拜心理可以透视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古代,进退出处永远是士大夫的艰难选择,官场失意,处境艰难,他们便从傲霜耐寒、不屈不挠、超凡脱俗的松树身上找到精神寄托,得到心灵安慰。他们把松作为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从而激励着自己坚守气节。松树备受赞赏是有其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的。

[1] [2][7]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9.

[3] [5]白虎通德论·崩薨篇[C].//汉魏丛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4]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9.

[6] 王符.潜夫论 浮侈篇[C].//汉魏丛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8]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9.

[9]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参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391盘3646号21册8页《艺文类聚 卷三十六 人部 隐逸》.

[11] 参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391盘3646号20册21页《艺文类聚 卷三十四 人部 哀伤》.

猜你喜欢
松柏青松松树
Experimental Study on Grinding Force of Electrostatic Coated Grinding Wheel
丰收歌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林青松
松树
Repulsive Effect for Unbound High Energy Particles Along Rotation Axis in Kerr-Taub-NUT Spacetime∗
松树
惟有骨气映青松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
松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