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性看转喻的生成与理解

2013-08-15 00:53陈松云
关键词:听者关联性命题

陈松云

(广东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广东 东莞 523808)

一、引言

传统的转喻解释在本质上缺乏一种强大的、可以操控多种假设从而指导获得与话语解释整体一致的语用标准。本文的目的在于重新考虑传统意义上的转喻现象,提出转喻产生和理解的语用解释方法。

二、转喻及运作机制

(一)转喻的本质

对于转喻的传统解释是基于“邻近”(contiguity)的概念。Ruiz de Mendoza(2002)指出,转喻是有观念上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 (association)所引起的,任何通过联系或转喻的变化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认知语言学中Lakoff(1987)称之为“理想化认知模式”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或ICM)的一种形式,即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知识域。Alac&Coulson(2004)指出,不同的转喻由相对凸显的认知原则提供理据,中心的和高度凸显的事物作为认知参照点唤起它不那么凸显的事物。

(二)转喻的运作机制

Radden(1999)指出,转喻是一个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并且在ICM内运作。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物,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听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目标上。在具体的语境中,某一概念实体的凸显可以使我们在认知上忽视默认层级,在The ham sandwich is at table.例句中,由于特定语境中具体化凸显关系的存在,即在餐厅的语境中,服务员除了知道顾客所点的菜,通常对他们的其他情况一无所知,结果当服务员不得不提到某一顾客时,该顾客点的菜便是最明显的参照点。

使用转喻词语的方式不是任意的,而是与我们感知和概念化的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转喻受到凸显原则的制约,而有些转喻则受到具体语境的制约,运作机制具有一定的差别性。

三、会话理解与关联构建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人们追求一种脑力消耗和从既定刺激 (或潜在刺激范围内)中获得认知效度的最佳平衡。通常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一条特定信息获得的认知效度越大,对于信息处理者来说其关联性就越大;相反,处理一条特定信息所耗费的努力越大,对于信息处理者来说其关联性就越小。因此,我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追求关联性的最大化。

要实现话语的交际目标,就需要会话参与成员的交际关注,也就是说,参与成员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因此,会话交际也就暗示着在交际过程中需要使用能吸引听者关注的刺激。关联理论也认为,关于话语交际,任何话语都具有其最佳关联性的假定。通过设定假设,即言者要使听者对于自己内容的表明具有足够丰富的关联性,使之值得听者去处理这一明确的刺激,而这一明确的刺激是言者本能用于交际的最佳关联性。这样,最佳关联性假定就实现了在会话交际中的运作。

通过一种言者能清晰预见的方式,听者能够认为言者所要表达的话语意思能通过最小的信息处理力度创造正确的认知效度 (如语境意义)。一旦这种解释得以实现,听者的信息理解也就随之终止。

会话的理解通常需要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话语假设完成对内容的处理。关联理论带来的一种独特因素就是这一假设不是预先设定和建立的,而是在每次会话交际中根据与关联性相关的假设构建的。

很明显,在解释过程中,推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解释处理过程的形成和评估目的在于发现符合话语的最佳因素。除了获得交际的内涵意义,语用处理补充了语义知识,拓展了话语的外延意义。这些可能包括一个完整的有价值的命题,而这一命题来源于话语逻辑形式的发展。

四、转喻的生成与理解

(一)回声用法 (echoic use)的概念

关联理论认为 (Sperber&Wilson,1986;Wilson&Sperber,1988),当告知的是其他人所说的或所想的和表达对其的一种态度,那么,这种表述就是回声用法。回声用法与描述用法不一样,描述用法是借助这一事物处境的真实命题形式用来描述事情的处境。除了完整命题,单个概念或概念短语能被用作回声使用,植入说话人所设定的命题之中。比如说在以下例子中:

(a)Joyce is not willing to marry the perfect man.

(b)Joyce is not willing to marry the person she once thought was the perfect man.

(c)Joyce is not willing to marry the“perfect man”.

在 (a)例中,作为言者要表明的命题的一部分,“the perfect man”这一表达采用的是描述性方式。在 (b)和 (c)例中,同样表达使用的就是回声用法:言者将其认定的一些属于其他人的概念材料通过明确的 (b)或是含蓄的 (c)方式结合在一种命题形式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言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她对于回声材料的态度。在上述例子中这种态度是一种分离,因为她并不是真的认为这个被质疑的人是真正的完美的人。事实上,在 (c)例中,这是一种反语的表达例子。在其他情况下,她能够认可这些内容回声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c)例的表达可能作为一种言者认同的描述。在深层的情况中,她可能只是在表明这样的描述的恰当性,或想了解其恰当性。

(二)转喻的回声用法

Kaplan(1989)认为,撇开与表达相关原有的所指意义,创造和使用一个恰当的称呼指代既定的对象是可能的。通常这种方式不是公开正式的,而是在内部主观地发生的。因此,这种使用的称呼表达不再与原有设立的用法或传统保持一致:言者表明一个独立的意愿指代一个特定的对象,而这些表达本身在词汇层面原本的独特解释和意义或者是否该话语有无如此的解释和意义都被忽略。这种意愿支配着使用者所学词汇的原定意思,最终导致自发地创造和使用一个特别的称呼指代既定的对象。

(d)Where’s the“Brain”now that we need him?

上述例子中的“the Brain”采用的就是回声使用法:它不是作为一种指称对象的实际描述,而是作为一种在给定的语境中恰当的区别方式。在这里回声的识别并无必要,因为相应的内容描述归因于具体的源。它更被理解为言者在具体的概念描述上的一种暗示,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通过调用人们可能正确称呼的获得指称对象认知的机制。

什么是转喻配置潜在的概念暗示的本质?传统的联想论的回答是:基于经验主义联系的概念联想 (共现、身体接触等)。我们可以勾画出另外一种方式,基于这种方式转喻为本质上的一种独特概念提供称呼。

假设人类百科知识是一种基于框架的结构。一种通过区别属性与数值表明概念内容的框架。比如说“人”的框架,其内在包含诸如头、心脏、身体等数值,每一个数值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属性:头包括思想、观念、大脑等数值等。在一组属性与数值里面,运转着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它们的定义可以延伸覆盖动态扩展的事件,框架能够捕获人类所占有的多种假设。

框架不能够传递现成的稳定的概念。根据Barsalou关于特定概念形成的理论,“在记忆运行中将概念当成一种临时结构比将其当成一种在需要的时候从长期记忆获得的完整的结构更有意义”(Barsalou 1987:120)。我们每次使用一个词语,事实上我们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获得了一个特别的属性与数值的子集,其包含了该词汇通常被用来表达的概念框架。

转喻能够有效地被认为是一种非词汇独特概念的表现形式。在 (d)例中,假设言者使用“the Brain”的目的是为了指代Smith。为了获得Smith的整体概念,言者构建一个独特概念,她认为这个概念能传递她所想要表达的关于他的具体假设。她选择的这个独特概念是Smith剔除其他数值的版本,其中只包括一个数值,即Brain。对于这个独特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词汇存在,完整的描述性短语 (比如说一个有大脑的人)可能过于冗长而变得不太自然。因此,言者选择和回声地使用这个表达在词汇上赋予了给定的数值(通过绰号的方式),期望听者能够重建这个既定的独特意义,并最终获得完整的Smith的概念。

上述的解释捕获了某种程度上转喻涉及对象/概念之间联系的一种直觉。转喻独特概念的形成来源于为一个对象或个体所给构架的整个数值与属性的排列。同时,独特概念分析解释了转喻表达的回声使用和其他回声使用之间已有的区别:即在转喻中表达描述性的内容并为必要归属于之前的一个源的事实。相反,言者想要表明的是给所指物非词汇独特概念命名的转喻恰当性。

(三)转喻的理解

关联理论框架的核心主张就是每一个话语都是言者思想的解释 (Sperber&Wilson 1986:230)。就转喻而言,话语的命题形式是其要表达想法的文字解释。然而,这种想法就其包含的一种回声概念而言过于复杂。听者在转喻理解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第一,认可这种回声概念就是如此;第二,在语用层面将其解压成为一个指称对象的外在表现,从而获得言者所要传递的想法。我们可以来看看如下的转喻:

(e)The piano is in a bad mood.

为了获得上述例子既定的解释,通过使用其解码话语获得的作为起点的因素,听者追求一种假设形成和分析的推断过程。假如这个推断过程默认假设是上述例子字面上的命题,即如 (f)例,是话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f)The piano is in a bad mood <at time x>.

听者将会拒绝接受(f)例的意思表达,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可能作为其最佳关联性被言者合理地提出。听者会继续寻找一种基于 (e)例的称呼形式新的假设,即确切描述的指称对象是独有的。换句话来说,他会假设这种描述的使用是回声的,这样 (e)例是关于一个人的描述。命题表现的最终形式就会与 (g)例保持一致:

(g)The person that could appropriately be called“the piano”is in bad mood <at time x>.

需要注意的是,在 (e)例中如果其确定的描述是在描述数值上得以体现,它就不可能获得(g)例中作为言者想法相近的这类形式的任何命题。原因就是 (f)例、(g)例没有享有任何逻辑或篇章关系;它们包含不同的所指物和不同的命题承诺。通过识别描述的回声本质,听者才能够做出新的关于言者想法的解释猜想:话语的命题形式被用来包含一个指称对象和一个命题承诺,其余那些想法是相同的,命题因此被当成后者的文字解释。

(g)例中的命题形式捕获了听者明确表现在所表达的命题中回声材料的存在。虽然语言使用的元表征存在很多问题 (Carston,1994:338),我们能接受出现在 (e)例中引号内的语义表现的回声内容。当然,其仅仅是重新获得“所说的”的第一步:听者为了获得处于糟糕情绪个人的一个独立的意思必须要实施深层次的处理努力。其预先假定特定概念的实现包含数值piano。理解一个转喻的重要之处在于:明确地决定哪种假设嵌入在这个数值之中,即什么为特定概念所指定。

假定选定一个转喻有助于确定的指称对象的重现是合理的。事实上,如果言者要获得最佳关联性,他就会选择他本可用来区别质疑的个体的最佳的语言关联刺激。换句话来说,他应该选择转喻配置以通过特别凸显关系获得指称对象。需要指出的是,凸显使得外部对象特点更加突出;至于内部的心理体现,其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听者能够假设被转喻描述激活和产生的具有正确篇章意义命题的最容易获得的一个指称对象的表现就是既定的那个。

我们再次回到上述的例子中,假如言者是一个爵士乐队成员,在排演中说出 (e)例。我们可以假设在 (g)例开始形式之后,命题复原将会变得更加充实。假定在特定的概念中与钢琴和弹奏钢琴的人更接近的假设 (Smith), (e)例就能被认为传递了一种更深远具体的命题,即(h)例:

(h)Smith is in a bad mood <at time x>.

从这种观点看,转喻对于话语的表达意义重大而深远,它的理解构成了产生表达命题完整解码和整体推断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转喻表达没有激活一个特定的概念,但是却直接产生了所要表达的指称对象,转喻获得了充分作为直接指代表达的能力。

五、结语

话语意义的表达离不开转喻的使用,通过凸显关系获得最佳的关联性,可以实现更为深刻的表达意义的实现。从关联性角度剖析转喻意义的生成和运作机制,能有助于对转喻意义的深层次理解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1]Alac,M.&Coulson,S.The man,the key,or the car:

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M].Cognitive Science Online,2004.

[2]Barsalou L.Ec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Factors in Categorisa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D.Wilson& Sperber D.Mental Representations:The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Henry A.Métonymie et métaphore [M].Paris:Klincksieck,1971.

[5]Kaplan D.Themes from Kapla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6]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7]Recanati F.Direct Reference:From Language to Thought[M].Oxford UK - Cambridge USA:Blackwell,1993.

[8]Ruiz de Mendoza,F.&Campo,J.L.Otal.Metonymy,Grammar and Communication[M].Editorial Comares,2002.

[9]Radden,G.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10]Sperber 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猜你喜欢
听者关联性命题
劳工(外二首)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三人成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