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自然的欢歌——道禅中的生态美学智慧

2013-08-15 00:53李建春
关键词:禅宗道家老子

李建春,刘 惠

(1.济宁学院中文系,山东 济宁 272155;2.鲍沟中学,山东 滕州 277522)

在日益发达的工业文明时代,生态现象已经成为人类急需关注的问题。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审美关系,而且还关注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特别是人的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观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高度和谐统一,它是与人类中心论截然相反的一种观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禅宗思想,其基本主题都是强调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道禅中的整体生态观

道家、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把宇宙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他们认为,人与其他一切生物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所谓整体,就是将世界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任意对象都必须置设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中才可以确立其功能性质。整体性体现了道禅审美智慧与生态的共同理念。

(一)老庄的浑然一体与物我两忘

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寄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也就是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它无声无息,没有形状,它独立长存而又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道”看作一个循环往复的整体,它是“有物混成”的圆满自足的和谐体,对于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完满,无限整合的;它是依循着自身规律,循环运行而又生生不息,是形成天地万物的根源,它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义;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2](P1)。天地有大美,这个大美只有从天地人的大系统出发才能够领略到,只有用整体的审美方式才能从中体悟到宇宙大化流行的大生命之美。在这里,庄子又把“自然之道”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二)禅宗缘起的整体观

老庄浑然一体、物我两忘的整体观与禅宗思想中的“缘起论”又有些一致性。关于缘起论,《中观》说:“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3](P135)万法依因缘而生灭,这就是缘起论的基本精神。禅宗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禅宗思想的核心是缘起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条件和合而生的,没有什么是独立存在的。宇宙也没有不变的原初粒子。任何事物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得以确定。原始佛教将这一思想表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此,佛家也同样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总是与其他条件彼此依存于整体系统中的。

(三)道禅整体观与和谐之美

从生态科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凭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实现相对平衡与动态演进。其机理在于通过生态系统所特有的循环机制和反馈机制,保持能量和物质输出与输入平衡及结构和功能处于最佳状态。”[4](P50)科学的生态平衡认为,有生命的和一切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事物,始终保持在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交流之中。这个循环交流的过程,总体上是和谐平衡的。人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生态平衡被打破了,整个生态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行,自然就会殃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道家和禅宗一致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根据一定的内在规律而循环往复、和谐发展的。首先,道家认为,这个内在规律最根本的核心就是源于道。老子认为,道作为天地万物内在生存发展的根据是阴阳和谐。《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相互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如果没有了“和”,事物就失去了平衡发展的可能性,自然本身也就失去了一种和谐,只有遵循“和”的规律,自然才能够和谐发展。他把“和”看作一种人生境界,“逍遥游”就是“和”的体现,就是以和谐的心灵去体验自然的和谐,这也正是对老子“道法自然”的进一步阐释,达到这种自然的和谐,就需要人超越时空限制,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无论是搏击万里的大鹏,还是野马般的游气还是飞扬的尘埃,它们都有所凭借,而只有“游心”,才能“无侍”,才能自由翱翔。《庄子·应帝王》说:“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于私。”这里所说的“游心”,就是要使自己的精神处于淡然无为的状态,顺其自然,忘记自己的存在,走向自然无为,达到一种真正的精神自由。

二、道禅中的生命观

生命意识是始终贯穿于道禅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是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他们对待任何生命都是持有一种平等观。无论是道家的“万物齐一”,还是禅宗的“众生平等观”,都阐释了道禅思想中的生命平等观。而不同的是,道家认为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是“道”的本质显现,而禅宗则认为生命是苦的,人生在世,就是要寻求生的解脱,达到精神自由。

(一)老子“无为”的生命观

在老子看来,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追求名利只是追求身外之物,如果名利会有损于人的生命,宁肯放弃名利,也要保全生命。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其中“知足”、“知止”就是要唤醒世人要“贵生”、“重生”。许多人轻身而追逐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只有能够知足,看轻名利财物,维持生命的根基,才能长久。人们如若能够以“道”为依归,就能与道共存,才能真正有安身立命之所,才能真正成为幸福而富有的人。圣人总把自己置身于度外,不断超越有限的自身价值,因而能够进入世界永恒的存在。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利己,反而能够保全性命。老子的这种“贵生”、“重生”的思想又是建立在他的“道”的基础上,只有遵循“道”的规律,不违背自然之道,做到自然无为,才能成就生命的价值。这种自然之道,又是与世间一切事物平等和谐相处之道,即顺应自然之道。

(二)庄子“逍遥”的生命观

庄子对老子的生命观进行了发挥和论证,庄子认为,只要顺任自然,不被事物所束缚,才能真正达到精神上的“逍遥游”,从而获得自由和满足。他提出了“养行”、“养神”说,强调身与心、行与神的统一。不仅主张形养,更加重视神养。不单纯地“养行”,也不单纯地“养神”,两者结合,不过度,不偏私,做到“知足”、“知止”、“抱朴”、“守真”。

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天地只是顺应自然,无所偏爱,对待世间万物是无私无为的。老子从客观上把人与其他事物看成平等的,在其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即“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道、天、地、人看作宇宙的组成部分,而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其他三者是相互平等的。而且对待这种平等需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人为地去改变它。故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老庄主张“重生”、“贵生”,这并不是说人要贪生怕死,而是让人们树立尊生贵生的观念,从而顺应自然之道,实现生命的自然展开,进而保护生命的自然顺畅,以求尽其天年,成就美丽人生。

(三)禅宗“平等”的生命观

佛教生命观的基调主要是众生平等,生命轮回。因为六道轮回,所以一切众生平等,也就是一切生命平等。佛家认为,每个人、每个生物都是有佛性的,通过修行都能成佛。这一点便体现了佛家万物平等的观点。即俗话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者可以由鬼变成人,作恶者则可以由人变成鬼。他们在表现上虽有高低序列之分,但其生命本质是平等的。每个生命既不可自卑,也不用自傲。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禅宗的根本观念。所以,禅宗有“不杀生”戒。杀生,指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如果触犯此戒,死后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即使生于人间,也要遭受多病、短命的恶报。慧能祖师在曹溪避难时,混入猎人队伍中,猎人让他看守捕捉鸟兽之网。每当见到有生命的飞禽走兽落入网中,慧能就把他们放走,这足以看出禅宗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这与施韦泽的“敬畏生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命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和谐性是人类存在的条件,道家、禅宗分别用他们各自的观点论述了同一个道理,即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人与生物平等相处,消除人类中心主义,世间万物才能和谐共生。

三、道禅中的自然观

(一)老庄效法和无为的自然观

老庄生态审美智慧的又一重要观点就是自然观。老庄主张自然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是一个形容词。效法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态度,也就是自然的自然性。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自然界也只有自在自为地存在,才能保持自身的本性。因此,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真正体现生态环境之美。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在老子看来,虽然“道”的作用是创造了万物,但是这种创造是无目的的创造,是“无”。因此是无为,悄无声息,顺其自然。

依照庄子的观点,事物的美在于它们天然地存在着。“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亡矣”[2](P1)。庄子认为,自然界从来都是自在自为地存在和发展,是不能受人为干涉的,如果人一味地干涉和索取,就会造成“灾及草木,祸及止虫”。自然界的自然和谐之美就会被破坏了,从而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的不正常状态。

(二)禅宗的佛性与自然

禅宗同样把世间万物看作有灵性的,这种灵性被他们称为“佛性”。禅宗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万法都有佛性。它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5](P41)。禅宗认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蕴含着无穷的禅机。因此,禅宗历来都是很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

如何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善待自然,如若善待自然,就要排除物欲和杂念。正如《坛经》中慧能的无相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悟到这个偈语,就能看见自己本身的佛性。按照这个修行,就能抛却物欲。只有抛却物欲与杂念,人才不会对大自然有所企求,才会按照自然的本性与之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还是禅宗美学的看空自然,因缘和合,它们都是反映一个共同的观点,看重自然,善待自然,使人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诗意地栖居”于此大地上。

四、道禅生态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现代社会中的生态问题

生态危机,是现代性危机中影响最为深远,也是最致命的危机。它既是自然界的实际情况的反映,也是人类社会现实的处境。生态危机直接促成了人类生存的价值观念发生根本变化,也是现代性危机负面作用导致的有意义的启示。

多年以来,人类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作为实现人类价值的目标,一贯奉行自然美是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宗旨。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是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的,人类对于自然的毁灭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对自然的修复建设能力。“生态环境的危机,促使人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和美学观的合理性问题”[6](P59)。随着自然生物圈不断被破坏,人类利益也在不断递减。出于这种危机,人们开始审视生态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灾祸,从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二)道禅生态美学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老庄和禅宗不约而同地把人与地球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人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人只有按照自然的规律在这个系统中发展,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提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禅宗思想中的破除我执观,都直接反映了道禅生态思想中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与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有着相似的观点。海德格尔同样认为世界由“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统一协调构成。“四方中的每一方都以它自身的方式映射着其余三方的现身本质。同时,每一方都以它自己的方式映射自身,进入它在四方的纯一性之内的本己之中”[7](P45)。这种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对正处于工业文明的人类而言,无疑是一种最高的警戒。它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以“人类”自居,而对自然万物大肆破坏,以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导致生态失衡,人类势必会得到与自身平等的其他生命的“报复”。也就是说,人只有正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消除主客二分观念,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才能更长久地生存于大自然中。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马恒君.庄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大正藏[M].石家庄:河北佛协出版社,2001.

[4]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5]道原,顾宏义.景德传灯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6]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猜你喜欢
禅宗道家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智者老子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