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行为分析

2013-08-15 00:49靖富营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靖富营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了解资本主国家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吸取其有益成份,为我所用。

一、“从看不见的手”到“看的见的手”

市场经济体制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是两个阶段的分水岭。

自由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经济的运行完全由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机制来调节,自由市场的运行可以自由地解决一切经济问题,政府的作用仅限于维持法律和秩序,至多也只是承担某些公共工程和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早在18世纪70年代,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就系统地分析论证了自由市场经济。他的经济政策观点非常明确的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经济自由主义,对私人的经济活动,不加任何干涉,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1]因此,斯密极力反对国家的干预政策。斯密主张限制国家的作用,他说:“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制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计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2]这里所讲的君主的作用,实际上是国家的作用。他还指出:“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争议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要履行这种义务,君主们极易陷于错误;要行之得当,恐不是人间指挥或知识所能做到的。”[3]斯密所论述的国家的作用通常被人们称为政府的“守夜人”角色。

19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存在的矛盾的结果。但是,只有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才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理论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所谓“革命性”的变化。在大危机的背景下产生了凯恩斯理论,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它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根据凯恩斯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反而因多种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出现经济危机。凯恩斯政策主张的核心是改变自由放任主义,而实行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以提高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主流的经济学说和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

自由市场经济向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市场经济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抛弃了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转而采用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上了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时,政府的作用已不仅仅限于维持法律和秩序,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与设施,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介入了国民经济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全过程。所有的这些,使政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力量。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

由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情的不同,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所处的发展环境与阶段不同,造成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和程度又有所不同,各显其特点与差异。

(一)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相对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比较少的,因而有“自由资本主义”之称。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亦然存在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进程之中。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在微观方面,以确保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功能的正常运行为前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政府干预调解经济的第二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将经济置于全面的控制之下,开始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最初尝试。这是将经济转向战时轨道的需要,因而这一时期政府对经济管制具有临时和应急的性质,战争结束后就结束管制,恢复到了原先的经济运行格局。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中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实行“新政”,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始进入了正常化的阶段,即第三阶段。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开始。“新政”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制定并实施一些宏观性的经济计划。第二,开始尝试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也别是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二战结束后,美国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和政策,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节最大的特点是政府从来不制定计划,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全面的短期干预和调节。一般而言,政府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经济膨胀时,对经济予以适当控制,以抑制通货膨胀的高涨势头;在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时,以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为代价,对经济予以适当刺激;在经济增长适当时,则谋求稳定。这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模式,它在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占统治地位。

(二)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日本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介于美国和西欧之间。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政府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1.通过综合性计划指导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本政府制定出非常具有预测和指导性质的中长期综合性发展计划,对私营和国营企业均无强制性的约束力。日本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法国,主要介入基础设施、公益性、金融、服务等领域,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只起辅助性作用。政府的综合发展计划只有指导作用,没有刚性约束。

2.日本政府也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但更重视产业政策的运用,这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一大特点。产业政策实际上就是战略规划,就是基本的发展战略。在不同的时期,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和战略规划。

3.政府与“财界”的多形式接触、交流和磋商,这是日本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又一特点。日本政府在制定重大经济决策时,一般都要同这些财界的领导人进行会晤,磋商与沟通,而“财界”则以“报告”、“总结”等形式,向政府表明垄断资本的立场、观点。

战后日本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调节方式记本上适合了经济恢复和迅速崛起的需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功能。加之日本政坛的诸多矛盾,使日本经济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陷入相对衰落的境地。

(三)法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政府对经济的计划调节是最为突出和最为典型的,因之有“计划资本主义”之称。制定并实施全国综合性的经济计划,是法国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调控的主要手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于1947年开始法国政府始终坚持制定全国性的经济发展计划,分为长期、短期和中期三种。长期计划一般在十年以上,主要对经济发展做出预测和大致的战略性规划;中期计划一般为五年,确定了发展重点、目标和战略,具有实质性的干预和调节作用;短期计划为一年,是对一年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具体安排及其实施措施。

1.法国中长期经济计划具有的特点。(1)具有综合性,不仅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容,还包括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2)具有明确性与针对性。计划不仅规定了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还制定出较为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3)具有磋商性和指导性。法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制定的过程是从上到下,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协商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认知程度。因此,对其他企业没有强制性,只具有指导性,但却很有实效性,一般都能加以实施,使计划基本得以实现。

2.对国有企业的直接控制和调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的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在20世纪的80年代,国有企业资本占到法国固定资产总额的35%,法国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控股等形式控制全国90%的银行存款与80%的信贷业务,在几乎所有的基础部门,传统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中都有政府所控制的企业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3.实施高福利政策。西欧各国政府包括法国普遍都实行高福利政策,有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1)家庭补贴;(2)父母补贴;(3)养老补贴;(4)全民健康保障;(5)失业补贴。

综上所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几乎是当代所有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显著特征。正是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节和干预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利润、只能进行微观调节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过度地介入、干预经济,又会抑制市场机制的功能,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三、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特点

宏观调控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伴随市场经济的演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从发育到逐步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一种内在机制,表现出一些基本特点:

(一)政府调节市场的经济计划大多具有指导性或诱导性

计划经济对发展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补偿自由竞争的缺点、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实践看,计划的目的是保护竞争、反对垄断,但政府对企业过多的指令性计划干预,又不利于市场发展,不利于公平、竞争和效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计划,它是预测市场、引导市场的经济信息和为产业发展服务的指导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各国情况看,美国只有部门计划和企业中长期规划,而没有全国性的计划。日本和法国的计划多侧重于中期的结构性计划,是把经济计划调节同全国经济发展目标和部门结构比例紧密结合起来。他们的经济计划一般都是指导性或诱导性计划,对企业不具有强制性。[4]

(二)政府的宏观调控注重与竞争的市场机制相结合

各国普遍强调和推行市场机制对经济起基础调节作用,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进行适度相机的宏观调控。各国经济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市场是联结主要经济关系和各种交易行为的纽带。对市场的缺陷,政府主要通过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提醒人们避免用政府干预全面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避免“政府失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要合理、适度和有效,这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的根本保障。

(三)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中最主要和经常使用的手段

各发达国家都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规范的财政体系和发达的金融体系,这为政府实施有效的经济调控创造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如在财政方面都实行了分税制,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相统一;在金融方面实行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分离的制度,并有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金融市场。这样,国家才可能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5.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7-28,254.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2.

[4]吴一丁.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比较与借鉴[J].学术探索,2004,(10):39-40.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