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途径探索

2013-08-15 00:49陈峰燕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人居环境

陈峰燕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江苏 南通 226007)

生态宜居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意,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

一、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

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宜居城市是指人文、自然环境协调,经济、社会、文化、设施等各方面达到较高水平,适宜人类工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狭义的生态宜居城市则突出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功能,是指气候、生态、人文环境等方面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

根据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生态宜居城市的本质是生态城市,核心是宜居城市,基础是现代城市,标识是特色城市。现代、宜居、生态、特色四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内涵和整体架构。它应具有以下基本要素,经济社会繁荣,人民富裕安康;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安定文明,生活舒适便捷;文化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它们共同糅合,构成生态宜居城市的大致图景。

衡量生态宜居程度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它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包括气候宜居度、城市绿化面积、空气质量、水资源状况以及污染治理情况等因素,污染治理又包括固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噪音治理和光污染治理等。二是城市管理与人文环境,城市管理与人文环境主要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物业管理水平、人际关系、社会治安、交通状况、文化卫生条件、居住密度以及社会风气与文明等。三是就业与收入情况。这三个标准正是根据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逐条制定的。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政府文件中出现了“宜居城市”的概念,随之,“宜居城市”越来越受世人关注,许多城市将宜居城市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立足自身特色、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共同的理念。总结了近年来城市建设实施经验,面对当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做到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解放思想,集思广义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把更加科学超前,更加富有时代特色,更加体现地方特色的意见和建议提供给我们的决策机关,为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尽一份力。

当前,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符合生态经济发展本质的产业典型。

二、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途径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一)以优化城乡布局为核心,塑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是人类自觉使用生态文明指导人类活动(包括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开始,例如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建筑物的环保节能、公共交通的设计规划、生态社区或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等等。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的潜在动力将会加速生态宜居社会的进程。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

和谐人居生态环境的塑造,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必须与城市经济、交通、水域、景观、文化等要素有机融合、相互协调,重点在于人居空间布局优化、合理的开发时序、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功能的提升和文明高尚的生态社区建设等。生态人居体系建设以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社区建设为重点,以生态优先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前提,围绕城市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1.总体分开又有机融合。按照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合理划分功能分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区、居住生活区、商业服务区、公共设施区和生态建设区,实现即总体分开又有机融合。同时要合理设置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各类功能区,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2.进一步优化城市景观形象。按照“拓展新空间、营造新景观、美化新环境、力显新形象”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按照“精致、细腻、有序、协调”的要求,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设计团队,参与城市各项规划与设计,着重从城市绿地景观、城市亮化工程、建筑外饰材料、环境小品、空调机位、广告牌匾等方面提出新的建设管理思路,美化城市的景观。

3.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争取获得高层次人居环境奖为抓手,努力打造和彰显和谐宜居城市形象。

(二)以城市交通建设为重点,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完善的城市综合服务是城市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一个城市宜居与否的重要指标。

1.形成合理的城市开发体系。主要是做好老城区的保护和建设,保持城市的历史底蕴。老城区建设立足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新城区建设突出先进理念,努力营造舒适、便捷、有序的居住环境,全面提高居住质量。

2.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只有向完善化、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才能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才能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按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垃圾、污水治理等城市要素的短板问题。进一步配套和完善供水设施、城乡交通设施、电力设施和燃气设施建设,通讯与信息设施、环保设施、文体卫生设施、城市减灾体系等七项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3.重视交通畅通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超前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应对道路交通可能面临的爆炸式发展。加快城市外围的国道、省道以及城市区间道路建设,改善城区道路的路面状况,健全城市公交网络系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4.加快公益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在城区各居民小区内添置适当的公益性设施,为居民提供必备的活动场所和休闲娱乐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根据城市化发展方向和房地产开发的区域布局,配套城市商贸、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

(三)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建设生态社会

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1.着力搞好产业规划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整合城市有形资源,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引导特色产业相对集中,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整体推进。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发展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逐步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质量。

3.落实农业产业化工程,推动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突出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引领、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4.利用城市特有的生态资源开展生态观光。要引导旅游企业按照生态旅游建设的思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建设具有生态功能的休闲旅游项目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创造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品牌。

5.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加快研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形成有利于低碳社会发展的环境。

(四)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关键,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基础,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

1.建设清洁家园。推进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继续推进城市生活污水截流等工程,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秸秆禁烧为控制扬尘污染和餐饮业油烟污染,以大气复合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平;严格控制工业噪声,对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和噪声排放超标的单位、设施、场所责令限期整治;加强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特别是医疗废物的安全转移和交换处置。

2.坚定不移推进“三重”治污。始终将重点区域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源环境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推进。开展以铅酸蓄电池生产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整治;开展以印染、化工行业为重点的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开展以污水处理厂为重点的减排项目执法监管;开展以突出环境信访为重点的热点难点问题整治。

3.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农村“四位一体”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畜禽粪便污染防治,推广“农户蓄积、专业处理、公司收购、综合利用”处置模式,不断提高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五)构建民生安全系统,夯实居民安居乐业基础

打造宜居城市,不能只重生产而轻生活,必须把安居乐业放到重要的地位上来考虑,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

1.搞好安居工程。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调控,建立科学的住房调控体系,按照“多群体受益,多功能保障”的原则,建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着重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健全完善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机制,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加强价格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确定供地规模,保持房价的基本稳定和合理变动。

2.规范市场,加强监管。特别要解决消费者和房地产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取缔虚假宣传、炒作房价、非法超建等行为,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正常秩序。

3.努力解决就业问题。通过制定积极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在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结构问题。

4.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探索参与社会保障的多种形式,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全体人员。

生态宜居城市要求城市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历史文化丰富厚重,城市景观优美,经济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因此,它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

[1]王 东.增强城市实力,建设宜居城市[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2]黄肇义,杨东.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25.

[3]何 永.理解“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J].北京规划与建设,2005,(2).

[4]袁 锐.试论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J].经济科学,2005,(4).

[5]吴天松.生态旅游与生态城市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7,(1).

[6]薛 梅,董锁成,李宁.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9,(4).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人居环境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北上广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选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