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性

2013-08-15 00:49朱玉超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关怀

朱玉超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当前,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据统计,高校贫困生数量约占学生总数的20%。贫困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注重人文关怀,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推动贫困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实施人文关怀是解除贫困大学生思想负担的有效手段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强调对人的尊重与理解,关注生命与人生,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特别要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同时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2]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以平等的理念对待每一个人,做到尊重人帮助人;二是要特别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做到关心人理解人;三是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特点,做到鼓舞人引导人。

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必须贴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文关怀。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多数贫困学生能吃苦,善于理解人。由于家庭贫穷,贫困大学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学业。这种特殊经历造就了贫困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性格,能够体会和理解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当然,贫困生在理解别人的同时,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就要求高校资助工作对贫困生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虽在经济方面处于弱势,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弥补不足。其次,大多数贫困生自尊心极强,同时又感到自卑。因而,在资助工作中,在对贫困生给予肯定的同时,更要让贫困生感受到别人并没有把他们当做“特殊人群”来对待,引导贫困生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融入到集体中去。再次,多数贫困生思想负担重、情绪焦虑、自信心不足。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同学相比,面临更大的经济、生活压力,个别同学甚至为每天的生活费用发愁,影响了学业。这就要求资助工作在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在思想方面加以引导和鼓励,解除他们的思想负担。

贫困大学生相对较为特殊的思想特点,要求我们在做贫困生资助工作时,除物质资助外,更多的给予人文关怀,将资助工作做细致、做扎实。

二、实施人文关怀是增强学生资助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成为热点问题之一。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高校大力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勤工俭学、学费减免为主体的贫困生救助工作体系。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加以改进。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与贫困大学生缺乏深入的思想交流,注重经济、物质资助,忽略了人文关怀。在一项关于助学贷款信息来源调查问卷中显示,大学生了解助学贷款信息的渠道有多种,其中通过校内各种公告获知占30.6%,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等的宣传获知”低于“同学、朋友告知”,与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宣传”获知接近。[3]了解助学贷款信息是高校贫困生获取资助的第一步,政策宣传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也是资助工作者与大学生开展交流,实施人文关怀的关键环节。上述调查结果说明,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资助工作应该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建立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制定贫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关怀、鼓励和引导,使人文关怀制度化。这是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取得长远实效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人文关怀是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强大推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精神支柱,个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精神支撑。高校贫困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物质资助是基础,人文关怀是关键。因此,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一是要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二是要通过资助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帮助其树立信心、增强自信。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4]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目标。注重人文关怀是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推手。首先,高校资助工作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贫困生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其求知、成才的欲望,防止因自卑、自我封闭而产生心理问题,实现个人心灵的和谐;其次,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形成一种“人文关怀”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创造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让贫困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树立信心,推动其全面发展;再次,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克服个别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导致的“意志贫困”。不可否认的是,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也造成极少部分学生不思进取的现象。因此,资助工作中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尤为重要。

四、实施人文关怀是学生资助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就是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开展工作,实施人文关怀。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做到尊重贫困学生、理解贫困学生、关心贫困学生,既要解决实际困难,又要关注其精神需求,这是实施人文关怀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尊重、理解、关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才能推动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资助工作才能得到贫困学生和全社会的认可。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回报社会是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人文关怀成效的试金石。资助工作在充分尊重贫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做到既要引导其个性充分发展,又要引导其正确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公民,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把人文关怀体现在资助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将人文关怀细节化、体贴化,使贫困大学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学校、社会的温暖,激发学习、生活、创业的动力和热情,以更加舒畅的心情去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只有实施细节化的人文关怀,适应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工作,才能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大学生和全社会对资助工作的满意度,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胡锦涛.2003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3-12-07.

[2]吴玉明,杨文斌.差异性人文关怀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党史文苑,2008,(5).

[3]周光迅,贺武华,李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实施现状与改进对策—基于浙江省高校的调查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4]董 俊.促进高校贫困学生和谐发展的意义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1).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关怀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