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理论与中国“和平崛起”

2013-08-15 00:47刘常喜王家榜
社科纵横 2013年12期
关键词:霍布斯单极现实主义

刘常喜 王家榜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新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结构定义是根据国内政治结构与国际政治结构的相似性做类比而得出的结构定义。这样,新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结构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单元之间的排列原则、单元的特性、单元之间能力的分配”[2]。作为国际政治系统单元的国家并不是因为其功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单元与单元之间是一种平行相似关系,而不是像国内政治的单元与单元之间是一种等级垂直关系。这就意味着在分析国际体系结构时,把国家视为同类单元不需要分析单元的特性,将此原则可忽视放置一旁,国际结构就是由组织排列原则和单元间的能力分配来界定的。反过来说就是只要组织排列原则发生变化或单元间的能力分配发生转移变化,国际体系结构就发生变化。组织排列原则的无政府状态,即国家政府之上再也没有一个统一领导国家政府的世界政府、权威的法律、强有力的执行机构。

新现实主义的无政府状态的逻辑是“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也就是没有相互信任与理解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敌对状态。认为国家的首要目标是生存与安全,攫取更多的权力就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安全,国家之间关注的是相对权力的大小而不是绝对权力的大小,关乎的是自身获得的权力要比对方多而不是仅仅能获得权力。因此,在这种“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下,某一国家的崛起就预示着处于现状的霸权国必定会与其发生战争与军事冲突。当然,具体到探讨中国的和平崛起,也意味着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或崛起后,必然触及到美国的地位与利益,这样在中国的崛起与美国之间继续维持现状,亦即不想在组织排列原则发生变化,双方之间发生战争将会必然吻合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假设推测战争结果,而不是一种偶然性的战争。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像新现实主义理论分析的结果那样,因为新现实主义的理论推理逻辑思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环境下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新现实主义的动力假设是无政府状态,但是这种逻辑假设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即没有根据历史主义的历史分析逻辑。新现实主义理论假设的无政府状态只是历史发展其中的一种,即“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然而实际上,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历史发展中还存在其它两种逻辑方式的无政府状态,也就是“洛克式”与“康德式”的无政府状态。而且在当前的国际社会持主导地位的历史发展逻辑是“洛克式”无政府状态逻辑而不是过去的“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逻辑,因为“霍布斯式”的历史逻辑已不适于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要求,正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弱肉强食已不是人类共存之道”。

“洛克式”和“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逻辑在本质上就存在着绝对的差异性。“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逻辑在结构角色上是敌人与敌人的身份认识,是零和博弈的你死我活的国际生存观;而“洛克式”的无政府状态逻辑在结构角色上是对手与对手的身份认识,是非零和博弈的竞争对手的国际发展观。“洛克式”无政府状态逻辑的核心是竞争共存,不是以最终消灭对方为目的的,也就是“生存与允许生存”的共存观[3]。

那么这样对于中国崛起有什么样的特别意义呢?这种意义就是在于当前国际社会是和平的、稳定的,而不是残酷的战争动荡状态。也就是说“洛克式”的无政府状态逻辑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是有利而无害的,从而也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一个宽阔的依托平台。在“洛克式”无政府状态逻辑下,中国的发展与崛起是与其它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舞台中竞争下求得发展与崛起的,是一种在自身求得利益的同时也为他国提供了预期的利益,而不是损人利己的狭隘个人利己主义。当然,在国际社会中和平与冲突是共存的,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与他国有时产生的小摩擦、小碰撞、小冲突是必不可免的,但是双方的第一考虑并不是用战争去解决而是寻求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利益。因此,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新现实主义前提假设的“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逻辑就算我们可以接受与承认,战争也不会轻易爆发,中国的和平崛起仍然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核武器的出现与使用,让各个国家都意识到如果爆发战争再也不是常规武器的较量而是非常规武器的较量,这样一来战争不仅仅是国家的物质存在消失殆尽,而且更是地球全人类的灭绝。核武器的出现,核威慑战略也相应的运用而生,这种核威慑战略被称为所谓的“确保摧毁”或“相互确保摧毁”。这样,即使在“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逻辑下,两国或多国在核威慑战略下也大大降低了战争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和平的可能性,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恐怖的和平”[4]。在这种“恐怖的和平”环境下,即使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小国一旦拥有了核武器(已经拥有),大国也不敢轻易贸然地对它发起战争。具体到中国崛起而言,中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在“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中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就是和其他大国尤其是美国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战略,就算是“恐怖和平的崛起”也是“和平崛起”的一种,总比以战争方式崛起更有说服力。

中国的和平崛起在新现实主义“霍布斯式”的历史逻辑眼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中国的崛起必定也会遭到美国的阻挠,和平崛起难以实现。但是,在“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下,中美两国实施的相互核威慑战略依然可能使中国和平崛起成为现实的。《中国核力量与美国核战争计划》的报告认为:“美国在与中国核力量对比中处于绝对优势,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是如此。”目前,中国的核武库大约有200枚弹头,而美国差不多拥有1万枚。到2015年,在中国部署了新一代的弹道导弹后,中国可能拥有220枚核弹头,但美国即使完成了计划中的核武器削减任务,依然拥有5000枚。从这些数据中分析,美国的核弹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多于和优于中国。如果发生核战争的话,尽管现实情况是如此不利于中国,但是只要中国经受住第一次核打击,那么就算中国的核弹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如美国,但核报复的结果是一样的惨烈。在不对等的核武库下,核力量打击的后果都是一样的。因此,新现实主义的“霍布斯式”的冲突在核威慑战略下是不可能实现,而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核技术尤其是相互确保摧毁的技术使得各国有意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新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结构,除了上述的组织排列原则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原则就是:单元的能力分配。新现实主义假设的无政府体系把国家看作是类似的统一单元,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财富、人口多寡、领土范围等等剥离于国家差异,这些差异只是说明各个国家在能力上差异的,这里把国家归于同类单元是在功能上相似的表现。因此,只要国家之间的能力分配发生改变,国际体系结构也随之改变。通常,新现实主义把这种能力分配用一个字来表达:“极”。“极”的数量是由国家之间的能力分配而产生的国际格局的特征,这也决定了国际格局是单极、两极还是多极的特征。

新现实主义认为“极”的数量越少越稳定,换句话说就是“极”的数量越少,和平因素就越多。中国的崛起是不是真的威胁到了国际体系的和平呢?还是新现实主义为美国单极世界称霸领导全球的意图开脱说辞呢?当前的国际格局状态是“一超多强”,具体意义是在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下既有单极格局的特征,也有多极格局的特征。中国的崛起在这种单极与多极双重混合格局下有没有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呢?

新现实主义的理论无疑为美国提供了寻求霸权领导世界的单极格局的理论依据,其他国家的崛起也无疑让美国自己感觉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在削弱与式微。冷战的结束与两极格局的解体,美国在单极格局下优越的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超级大国在这样的国际体系内同时也赋予一定义务与责任,就是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其他国家的要求,例如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和平,具体到这种“公共产品”就有国际维和部队在战乱地区维护区域稳定与和平、在欧洲与日本提供核保护伞以防止新的战争爆发。这样一来,不想有战争发生的国家与超级大国提供的“公共产品”的需求和超级大国在全球谋取霸权的利益是不谋而合的,双方都有在共同利益诉求的情况下,达到一种所谓自愿被领导与主动争取领导的“和谐、稳定”的格局。那么从长远利益来看,超级大国必定会维护自身的优越感而遏制其他国家的崛起,但是考虑到“核威慑战略”的存在,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会对正在崛起的中国以发动战争的方式来遏制或制约而是采用其它非军事行动,如经济制裁的惯用伎俩、“推卸责任”的均势策略等等来达到目的。此时,在这种单极格局下也达到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不过这是一种“霸权治下的和平”,与“恐怖和平”有异曲同工之妙。由“霸权治下的和平”可想而知,这种霸权是何等优越,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或崛起之后也没有实力去威胁世界和平,反而是为世界和平增添中国式的“世界大同”和谐因素而已,是所谓“霸权国的优势如此巨大以至于不满的国家根本不想去修改现状”[5]。

在国际体系的多极格局下,即有多个国际力量中心在国际舞台上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打破了单极格局的那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垂直模式,从而为国际社会增添公平、公正、平等的行为准则与参与方式,有利于各个国际行为体的自身利益诉求。相对于单极格局的“霸权治下的和平”国际环境,多极格局的国际体系“和平”更是一种“民主治下的和平”,更有利于解决国际社会竞争中的利益与矛盾的复杂问题,国际民主的诉求使得各国际行为体的谈判、决策更加透明,更加相互信任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战争去征服对手。在这种多极格局的“民主治下的和平”国际环境因素下,中国的和平崛起更是有可能达到,而且这种和平崛起是民主的诉求,同时也没有像西方国家夸张的称中国崛起会与西方所谓的价值观、文明观相冲突,相反这还是顺应了西方价值观、文明观的“潮流”。

当前,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下,中国的崛起是“多强”中的“一强”,崛起并没有打破现有国际系统,只是系统内的崛起。中国一贯都被学者们认为是大而不强,如果在系统内再增添一个强国,那么国际和平的氛围会更加的轻松与活跃。这种格局内的变化,即单极与多极双重混合的格局,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读出新现实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怀疑态度完全是为美国的“自我保护、自我称霸”的辩护。一些学者分析中国的崛起只是从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结论出发的,而没有从理论假设过程分析。我们从其理论假设过程分析得出的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而不是威胁和平的,即便我们接受新现实主义的理论架构,中国还是有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其原因就是:第一,新现实主义的分析起点是“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的逻辑,但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并不是只存在这一种逻辑,还有“洛克式”的无政府状态逻辑与“康德式”的无政府状态逻辑,而且目前主导的国际体系是“洛克式”的无政府状态逻辑;第二,“核威慑战略”的存在,即使像新现实主义描述的“霍布斯式”的相互厮杀与消灭的自然状态占主导地位,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可能的。因为中美之间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的威慑下,谁也不愿意看到毁灭的悲剧,但是,这种和平是“恐怖的和平”;第三,在单极与多极的双重混合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下,中国的崛起只是格局内的变化没有打破现状,也就是说没有挑战美国的霸权,也没有所谓的争霸。中国的崛起只是“多强”中“一强”,顺应国际民主的呼声而崛起的,在“民主治下”中国的崛起完全是和平崛起。

[1]霍布斯著,黎思复等译.利维坦[M].商务印书馆,1996:94.

[2]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6.

[3]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50.

[4]Raymond Aron:Peace and war: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3:159.

[5]Raymond Aron:Peace and war: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3:152.

猜你喜欢
霍布斯单极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霍布斯前后期法律思想比较研究*——以法律方法论为视域
单极电动机
论施特劳斯视野中的霍布斯*
单极射频低温等离子体杀菌的实验研究
电磁学与电动力学中的磁单极—Ⅱ
论阿伦特的霍布斯*
冷战后世界格局单极与多极斗争的历史考察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