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3-08-15 00:44温光浩陈敬德朱昌平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7期
关键词:病原实验室生物

温光浩,张 微,陈敬德,朱昌平

(1.中山大学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广东 广州 510275;2.中山大学 生物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080)

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既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1]。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许多高校建设了不同等级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开展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已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2]。狭义的生物安全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时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自2003年SARS流行以来,我国相关部门把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法律法规相继面世[3-5]。但在实验室的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建设不科学、管理不到位、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部分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的了解和调研,归纳和总结了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关建议。

1 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总体情况

(1)涉及学科、专业多。高等院校病原微生物实验涉及科学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多个方面,面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命科学、药学、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的专业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一些医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有多个院系均在开展病原微生物相关的科研或教学实验活动。

(2)病原微生物种类多。目前各学校根据科研教学任务的不同,保存了多种多样的病原微生物。大部分院校保存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危害程度为三类及其以下的病原微生物,但一些建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高校,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会使用到高致病性、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3)管理部门各不相同。部分高校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实行了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管理体系,制定了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但仍有多数院校并未成立专门的生物安全管理机构,而是根据科研、教学、医疗等任务的不同分散在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

(4)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差异较大。近年来,建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高校承担了大量病原微生物相关的科研任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从业人员生物安全意识较强,对操作病原微生物有系统的风险评估,个人防护和废弃物处理工作比较规范。但部分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意识、风险评估、实验室条件、安全监控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2 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管理机构缺失。国内大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负责实验室安全的管理部门,一些高校即使成立了专职的管理部门,但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文件约束,导致管理与运行不能实现无缝对接。例如有的高校在分校区及下属院系建有相当数量的动物房,但动物实验活动却并未纳入学校生物安全的统一管理范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硬件建设薄弱。一些新建的实验室在设计和建设上没有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致使实验室本身在建设方面就不能达到相应标准,如室内流通环节组织不合理、密闭性差、通风系统过滤器装置不合理等,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部分高校还缺乏与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适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在影响正常实验活动开展的同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保障也造成较大影响。

(3)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在使用传染性或有潜在传染性材料进行实验前,必须对微生物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来确定实验应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然而一些高校对这一重要环节重视不够,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还有些高校完全没有对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工作进行风险评估,没有形成可用的管理文件。

(4)日常管理不规范。不少病原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用超净工作台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个别实验室还存在不使用微生物专用培养箱,而采用大房间开放式培养微生物的现象;教学过程中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收集、包装和灭活等用品与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特别是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缺乏上岗证、年度检测计划(强制和重要设备检测)、消毒效果记录等问题;有些实验室采用没有标志的普通垃圾袋包装生物垃圾;普遍存在学生将实验室工作服带出实验室个人保管,不符合生物安全的要求[6-7]。日常管理不够规范而暴露出的还有许多安全隐患。

(5)安全教育和培训不系统。统计资料显示,90%以上的安全事故与人的防范意识不足有关,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8]。在某医科大学对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中显示,仅有18%的学生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而知道如何处理生物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的人数仅占3.8%[9]。而且,只有部分高校少数人员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只接受了临时的培训或简单面试就进入实验室,缺乏对实验室安全知识的系统了解和掌握,难以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对相关人员、公众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3 工作建议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为使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建议各高校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将生物安全有关的日常工作交由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主要包括建立健全高校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指导并监督生物安全法规在相关实验室的执行情况,定期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评估和通报;负责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置、装备、维护和申报认证工作;组织专家编写和更新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教材,逐步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入机制;协助各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做好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及时向全校通报相关安全信息,建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网站;制定学校生物安全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并有选择地组织演习。

(2)完善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应积极贯彻国家标准和有关法规,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等法规文件,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同时,高校应权责明确,把责任分级落实到二级学院和实验室,以及在实验室一线开展实验活动的所有人员,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并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10],决不姑息任何违反生物安全管理的行为。要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明确奖惩办法,必要时将生物安全事故与其薪金、职称、学位和职务挂钩。

(3)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训工作。应对实验室所有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11],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经严格考核后持证上岗。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生物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尽早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严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工作。当前,生物安全实验室已成为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必备条件,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硬件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在新建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之初,就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设计和建设[12]。对已开展病原微生物研究活动的实验室进行定期检查,确定不同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否运行保养良好,是否配备了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如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存在,要及时排除隐患。

(5)加强对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动物的管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明确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分类原则,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避免实验室或环境污染,进而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使用的实验动物必须经过检疫合格,使用过的动物不得擅自带离实验室饲养或实验,实验结束后存活动物要送回动物室,死亡动物要做无害化处理。

4 结束语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实验室生物安全更是关系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大环境的安全,也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幸福。无论是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者还是使用者,都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建设上合理规划,管理上严格监督,使用上细致科学,共同保障实验安全,齐心协力构建平安校园和和谐社会。

(References)

[1]温光浩,周勤,程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2]张洁,朱昌平,马文哲.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2(1):195-197.

[3]王君玮.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家禽,2010(14):1-4,8.

[4]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84-86.

[5]刘红英.病原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及风险评估概述[J].职业与健康,2010(14):1650-1652.

[6]高燕,王珂,赵冬,等.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09(4):9-11.

[7]刘慧玲,杨世平,温崇庆,等.高校微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98-199,213.

[8]徐健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164-165.

[9]曹洁梅,罗荣兰,梁海韵,等.某医科大学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8(4):279-281.

[10]吕岫华,刘伟,刘巧丽,等.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2(10):189-192.

[11]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12]周黎,谷大丰,李五一.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0(9):175-178.

猜你喜欢
病原实验室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