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实验室安全中的关键问题

2013-08-15 00:44闻星火武晓峰马文川郭英姿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7期
关键词:院系危险源实验室

闻星火,武晓峰,马文川,郭英姿

(清华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处,北京 100084)

高校学科众多,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十分繁杂,作为实验研究工作的主要场所,高校的实验室历来是安全事故的易发地带,事故常年不断,人身伤亡也时有发生。最近连续发生的复旦大学校园投毒事件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事件,再一次引起社会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广泛关注。教育部为此专门发文,要求高校加强安全管理[1]。高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极具压力和挑战[2-5]。

无可否认,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国外高校相比[6-12]还有许多差距。目前国内高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还滞后于实验室各项事业的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许多内在机制仍然处于摸索之中。

1 探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

以清华大学为例,1998年之前,学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的组成部分,由学校保卫处承担。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安全问题日益突出。1998年实验室安全工作转入实验室与设备处,在实验室科安排专人负责。2002年在实验室与设备处单独设立技术安全办公室,与负责放射性防护专项工作的辐射防护办公室共同承担起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从上世纪末至今,技术安全办公室组建了学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队伍,制订了一批管理制度并依照执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日常工作机制,如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对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及其产生的废液提出管理要求、组织特种设备年检并针对压力气瓶实施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并依据国家政策开展营养保健审批,关心从事有害健康工种的人员。期间,1998年开始规范化处置化学废弃物,2002年编制实验室安全手册在全校发放,2007年研发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系统,并在部分院系推行,2009年开始组织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2012年组建实验室安全督导组开展深入检查,这些工作推进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并在不断坚持之中显现出作用。

虽然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但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学校和院系的实验室安全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实验室安全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对症下药控制问题的症结?经过多年实践与思考,逐步凝练形成了两个核心观点:

(1)危险源是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根源。发现并有效控制危险源,能够有效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2)缺乏安全知识和意识的人员是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诱因。提高人的安全知识和能力,形成安全意识和习惯,能够有效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最近几年高校在实验室安全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从大量的实践总结来看,工作的重点也正是围绕在这两点周围。如实验室安全体系、体制、队伍建设,核心就是要形成安全工作队伍,落实责任,以制度为抓手,把实验室安全切实管起来,及时发现隐患,控制危险因素。而强调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不安全行为,有效减少事故发生。

因此,如何有效地发现并有效控制危险源,如何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应当作为实验室安全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明确了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因素,就可以直接面对关键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产生更好的效果。

2 发现并有效控制危险源,减少事故来源

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常常涉及高温、高压、高速、高放、剧毒、强腐蚀、高致病等极端环境。科研规模越大,研究领域越前沿,就越是需要极端环境条件,实验室里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往往就会越多,发生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

清华大学某系曾连续多年每年都发生一两起较大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给全系的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2004年,该系经过深入分析,认识到本系危险源类型多、危险程度高、数量大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设立安全督导员,加强日常检查监督和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实验室安全课程是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措施。任命的督导员经验丰富,有很强的责任心,且家住校内,不仅在白天巡查实验室,还经常在晚上到实验室巡查,见到不安全现象立即纠正。通过实验室安全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也利用以前的实验室事故来警示师生。这些措施实施后,该系连续数年未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效果十分明显。

2010年,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聘请了多位有经验的退休教师,成立了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督导队伍,授予他们随时走访各院系的实验室开展安全巡查、现场纠正不安全行为的权力,并将发现的问题和拍摄的照片上网曝光,通告全校,这项措施在院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上述清华大学某系和浙江大学的做法有一个共点,就是借助于专业技术力量及时发现实验室中的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总结本校某系的经验和学习浙江大学等的做法,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于2012年实施实验室安全督导措施。该措施的要点是:

(1)聘请家住校内、有长期实验室工作经验、对实验室安全工作有热情的退休教师担任安全督导员;

(2)组织专家制订内容细致的督查手册作为实验室安全状况量化评价的依据,并制定督导工作程序,形成工作规范;

(3)以辨识危险源和评价危险源管理状况为目的,掌握危险源的分布及状况,评估实验室的安全程度;

(4)形成督导报告,全面评价院系整体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状况和存在问题,对院系完成安全工作整改要求的情况予以评价;

(5)通过督导,对实验室各房间、各个危险源均形成量化指标,可根据多年的数据进行发展趋势分析,有利于进行实验室安全灾害防范。

目前该项工作还处于首轮检查阶段,对各院系的实验室实行全面检查,不放过实验室的每一个房间,并要求每一个房间都落实日常管理人,对房间里的危险源实行有效管控,防范事故发生。首轮的全面检查将为今后的重点巡查、抽查打好基础。这项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已经得到了校内院系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3 增强安全意识,追求安全教育的效果

大量的安全事故表明,危险源的存在只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则是违规操作危险源的人。一个“安全的人”能够合理操作实验对象,敏感地观察或意识到危险的发生与发展状况,且有能力及时地消弭有可能发生的危险。安全教育无疑是造就“安全的人”的常规手段,受到广泛的重视。

2002年清华大学编制了实验室安全手册,将实验室安全常识汇集成册,每年通过院系发放到进入实验室的所有学生,普及基本安全常识。在手册的最后一页是安全承诺书,要求学生阅读后签字上交。要求新入校者阅读安全手册、签署安全告知书,是欧美高校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普遍做法,带有强制性。这种手段目前国内高校在广泛推行。但是清华的工作人员在实践中感到这项措施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原因是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或自主学习)的效果不能考查。

清华大学一些院系的个性化做法效果较好,如某系长期坚持对即将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本科生进行集中授课,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实验室。另一个系通过分析发生在本系的一系列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现事故的主体是研究生,因此为研究生开设了实验室安全课程。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安排研究生分组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各小组将检查结果拿到讨论会上交流,进一步引导研究生对身边的实验室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认识。这两个系原是安全风险较高的单位,但前者的安全事故一直很少,后者实施了安全课程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很快下降。院系的实践启发了学校的管理人员。2007年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组织院系编制安全知识题库,研发了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系统,为强制性学习和学习效果检查提供了条件。

安全知识考试在常规的读手册或听讲座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效果的检验环节,且考试系统的题库由学校统一管理,标准统一,能较好解决各院系各自为战、安全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从许多院系使用的情况看,没有认真学习和准备的学生不少考试不过关,迫使其进一步学习,重新参加考试。这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安全教育的状况改变为主动进行安全学习的状况,对整体上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扩展安全知识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由于各院系的认识存在差异,安全知识考试的方式至今还只在清华大学的一部分院系试行,尚未全面推开。但是这种做法的理念得到了很多高校同行的认同,得到了迅速推广。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高校或自行开发、或引进清华大学的考试系统,将考试结果作为实验室准入的条件。华中农业大学还编撰发行了“农业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知识题库”[13]。

增强安全意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组织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实验室安全。针对特殊的实验室设置专业的安全技能培训,保证专门工作的安全。在一些涉及安全因素较多的实践性课程中设计安全教育或安全技能培训环节,把课程和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参加教育培训机构的专题培训等。

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造就有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学生,不仅能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诱因,更是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是大学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方面。人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和追求安全教育的效果。

4 结束语

高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建立系统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转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经过各方面不断的努力。针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关键问题,是推进工作、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值得研究和推进。

实验室安全督导工作可以看作是对常规的面上检查的一种专业性补充,目的是有效发现危险源,通过落实管理人和管理责任有效控制或消除危险源,使安全检查从浅表走向深层,从源头控制实验室安全事故。作为一项措施,实验室安全督导目前还只是个别学校的行为。学校条件不同,情况多样,安全工作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任何措施,只要能够有利于危险源的辨识和有效管理,就能够达到减少危险发生的效果。高校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

以安全知识考试为代表的安全教育的目的则是解决人的安全因素问题,重点是学生的问题。通过强制性的安全知识学习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有效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这项措施已经得到许多高校的认同,成为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实验室是学生锻炼成长的地方,实验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研究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为社会造就既有创造性又具备很高的安全文化素养的“合格品”,为建设安全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References)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Z].教技厅[2013]1号,2013-05-10.

[2]孙婷荃,徐金光.关于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2-114.

[3]关继祖,俞宗岱.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3.

[4]刘鹤,王曦,刘志伟,等.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7-11,25.

[5]王赢利,何优选,朱芹.构建高校安全文化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307-309.

[6]朱玉华.德国大学实验室考察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29-132.

[7]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

[8]张志强.日本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64-167.

[9]蔡仕衡,宋象军,江琦.美国大学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72-174.

[10]曾懋华,洪显兰,彭翠红,等.对比中美实验安全规则反思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311-312.

[11]刘浴辉,向东,陈少才.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68-169.

[12]廖秀萍,刘屿.加拿大国家研究所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170-173.

[13]付裕贵.农业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和知识题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院系危险源实验室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