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研究——基于伦理学的视角

2013-08-15 00:46郭宁月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新生代思想道德

郭宁月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新生代农民工

2001年,王春光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是指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出生成长起来的拥有农村户籍但已完全脱离或者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城镇就业的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与城市同龄人相比,他们文化教育的总体程度偏低,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偏低。怀揣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现实的压力下导致他们乡土认同感减弱、城市认同度增加、满意度降低,同时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和进取心,渴望在城市中谋求发展机遇和享受同等待遇。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属于成人教育中的职业培训范畴,是指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对已经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岗位培训。其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就是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成长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变化、发展规律,针对他们生活过程中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变化的实际问题,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二、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的意义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构成了农民工的主体,成长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并且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高低对我国政治经济可持续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是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占进城务工人员的六成以上,早已成为农民工队伍的主流力量,他们是我国未来城市的主要劳动力。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突出表现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缺乏拼搏精神、诚信度较低等问题。所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素质任重道远。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针对其弱势群体的特点预设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加市场的适应能力,使其更快地融入社会、脱贫致富。

(二)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具体的说就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以及农民素质和减负问题。其实“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关系到国民素质,也可以说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建筑业、制造业、纺织业、煤矿采掘业和服务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劳动者是生产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他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的训练”。[1]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培训,通过对其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不断提高其道德素质,使其得到发展,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积极稳妥地解决他们的思想包袱,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域差距。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部分农民工易产生对立的情绪、激发非理智的行为,对社会的发展、稳定与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伦理关怀角度关注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偏低这一问题,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文明、道德理念、思想观念的建设,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富强民主的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的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是一个庞大的工作体系,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要将“敏而好学”、“以人为本”、“公正”、“激励”、“宽容”、“效率”、“利义”等伦理理念贯穿始终。可以从“农民工自身”、“用工单位”、“政府”、“社会”四个方面,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的策略加以创新和完善。

(一)新生代农民工端正自身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培训

彼得·圣吉说过:“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2]孔子也认为“学”是人们探求自身的内在道德,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劝诫人应当有主动学习、敏而好学的学习态度。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应树立正确思想道德培训观念,打破狭隘小农意识的束缚,从落后的自我意识的樊笼中挣脱出来。只有正确的认识思想道德培训的必要性与科学性,才能采取积极的行动。第二,新生代农民工要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主动接受思想道德培训,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合理向善、和谐有序的道德环境做贡献。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将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规划与思想道德培训结合起来,将思想道德作为前进的动力,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竞争意识以及自我投资意识,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用工单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宽松的培训环境

培训虽然是一种社会培养方式,却渗透着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当今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的属性要求培训实践与伦理的内在契合,高质量的培训工作必须符合伦理观念的价值追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培训工作是针对人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人的价值,遵循一般伦理原则,即公正原则、激励原则和民主原则,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在学习中获得自我增值的乐趣。第一,公正是一种价值要求,正如弗里德曼所说,通过推广和扩大教育机会,减少机会不平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不仅要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播,还应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其产生公平感,成为有文化素养、有专业技术、有道德、有文明的高素质劳动力。第二,用工单位通过精神激励或者物质激励,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道德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正确的道德行为。第三,用工单位应该尽量站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他们参与道德培训的意愿。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他们对于参与道德培训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要求用工单位增强社会责任感,保障他们的学习权利,可以将道德培训课程开设在工作场所附近,或者对于参与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时间上做出适当调整,尊重其学习、发展的意愿。

(三)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政策,大力支持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政府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本质,以人的追求和利益主张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妥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的培训问题,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第一,坚持宽容原则,即与人为善的原则,也就是理解他人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体谅他人不同于自己的信念,宽容他人与自己相冲突的行为。由于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并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身份尴尬。政府应当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切合他们的实际需要,赋予他们接受与城市人同等的道德素质培训的权利,减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费用,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效出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第二,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管理。设立专门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培训内容进行筛选,对培训教师进行选拔。同时,兼顾效率,重视培训质量。要进行培训结果评估,保证培训工作不再流于形式,使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第三,努力营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道德培训的舆论环境,各级政府和媒体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道德培训意义以及培训目的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使新生代农民工道德培训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第四,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培训形式不再单一,利用面授、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传授道德培训知识,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生代农民工道德培训工作。

(四)优化社会公德氛围,营造和谐的思想道德培训环境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4]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以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切入点,以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感召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德意识,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提高道德修养的培训队伍中。一方面,明确主流社会文化,优化社会风气。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和职业道德观,以积极的社会风尚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明辨善恶,使其在优良的社会公德文化的感召和压力下自学地摆脱落后的道德思想,积极参与思想道德培训,提高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从而对新生代思想道德培训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我们要继承与发展儒家的利义观,鼓励正当合理地追求利益的行为,同时优化社会道德环境,明确合理的利义观。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把握合理利义观”的培训,提高其思想觉悟,铸造全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思想道德修养,达到利义双赢的局面。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2][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87.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

[4]齐亚红.优化社会公德环境:社会公德建设的出路[J].精神文明导刊,2008(7):246-248.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新生代思想道德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