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爱情教育的困境与应对

2013-08-15 00:46胡凌燕李建伟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爱情政治

胡凌燕,李建伟

(1.浙江工商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2.浙江工商大学 学生工作部,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来,爱情问题日益成为大学生种种问题的主因,跳楼自杀、抑郁自虐等恋爱伤害恶性事件在高校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爱情问题不仅仅是“90后”在校大学生个人情感问题,还涉及社会道德、法律和校园稳定,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1]高校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无疑应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加强理论探究,注重调查,分析现象,把握规律,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时效性、人本性和科学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内在需求和渴望。为此,笔者以高职院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对大学生开展爱情教育的现状以及学校所采取的策略进行调研,期望能够对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情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爱情教育的困境

(一)对爱情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够

笔者通过对15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半结构性访谈发现,大多数辅导员对爱情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够,认为爱情教育仅仅是为应对一个个具体的爱情事件而存在,没有将爱情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命题和内容,认识不到爱情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重要意义。很多辅导员认为:“爱情教育应该存在,但没必要投入太大精力,辅导员最重要的是做好学生事务性工作。”

辅导员对爱情教育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度,除了自身对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外,更与学校相关机构和领导的认识水平不足有直接关系。绝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到领导的影响,当领导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认同于事务性时,辅导员就容易陷入日常琐碎的工作中,难以敏锐地承担起思想政治领域各种新出现的工作使命和要求,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代性,很难得到新时代大学生的认同、理解和支持。

(二)对爱情教育的特征认识不明

笔者在访谈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辅导员对于爱情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爱情教育的主要特征认识不明,停留在“爱情教育就是对出现了爱情问题的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爱情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及时对出现爱情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的认识层面。

爱情教育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建立爱与美、善的关系,培育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其主要特征就是充分把握爱情的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科学的爱情观,等等。如果连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都对他们的爱情问题视而不见,不加探索和研究,又何谈去正确地处理爱情问题,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爱情观呢?

(三)对爱情教育的策略认识不清

爱情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切实关系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并影响其人生幸福度的现实问题。进入高校后,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疑惑,各种爱情问题层出不穷,这对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挑战也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抓手。只要辅导员善于研究,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在学生最为关切的情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对于爱情教育的策略认识不清,停留在传统的谈话、送医等方面,很少谈到利用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能对学生展开爱情问题的预防、引导和治疗。同时,很少辅导员注意将学生的爱情问题与社会道德风气、家庭教育相联系,对引起爱情问题的因素性问题探索不够。

(四)对爱情教育的功用认识不深

爱情教育无疑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调查发现,大多数辅导员认为爱情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对于爱情教育对大学生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健康人格的影响程度还没有充分认识。爱情作为大学生情感的核心,对他们整个心理系统的健康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不能培育良好的爱情心理,不能正确应对爱情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会受到重大影响,势必深刻地影响到其学习与生活。因此,认真探索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功能及其对他们人生发展的影响,提供切实有效的爱情教育策略,才能帮助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心理,为其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爱情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对大学生爱情教育的重视度

如前所述,爱情问题日益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内容,其表现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充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善于观察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大学生群体中涌现的新情况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探索和研究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为此,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要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将爱情教育的工作内容、策略以及考核原则予以制度化、规范化,保障爱情教育的可行性。

(二)开设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爱情教育课程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的选修课、必修课,但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的《爱情心理学》课程。笔者认为,大学生不但应当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常识,更应掌握其最关心的相关情感问题的知识和应对策略。《爱情心理学》不但要开设,还要涉及爱情心理的本质、爱情的表现、爱情的伦理与道德、爱情的培育等诸多方面,要在广大辅导员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一支高度专业化的爱情教育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教育渴望。

同时,辅导员要将《爱情心理学》的教授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连。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了爱情的定义:“当追求美的享受的欲望控制了推动正确行为的判断力以后,当这种欲望从其他相关的欲望中获得竭力追求肉体之美的新力量时,这种力量就给欲望提供了一个名称——这是最强烈的欲望,叫做爱情。”[2]因此,爱的本质是追求美和善,这种追求是一种高尚的欲望,是精神上的升华与完善,是对真善美的智慧总结。所以,真正的《爱情心理学》应当与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联系,相通相融,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爱的能力,提升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

(三)加强对大学生爱情心理的调查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而辅导员和班主任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爱情心理的调查和研究,切实提高自身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是复杂的、特殊的,只有加强调查和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他们爱情心理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爱情教育。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爱情心理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积极性与消极性、建设性与破坏性、共通性与差异性、相似性与互补性等特征。[3]但是这些未必就全面地涵盖了大学生爱情心理的特征。因此,辅导员只有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加强调查研究,才能逐步把握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才能提出真正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策略。

把爱情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点,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有效借鉴国外爱情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从而探索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情心理特征,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进行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爱情教育,真正使学生受益,真正地帮助学生提升人生幸福度。

(四)强化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良好软环境,是大学生教育无形的、强大的影响因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康心理成长的沃土;相反,消极低俗的校园文化则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腐化剂。高职院校辅导员除了要下大力气促进学生的“专业成才”,更要帮助学生实现“精神成人”,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高尚、优雅的校园文化需要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做支撑;广大辅导员要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培育上下功夫,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进取、文化色彩浓厚的校园活动,营造更加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时代性的校园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与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思想、锻炼意志、丰富理想、完善人格、提升智慧,最终实现个体更加主动和生动活泼的发展。[4]

(五)建立“社会-高校-家庭-学生”立体式教育模式

爱情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时代性命题,需要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应对。辅导员应深入探索大学生的爱情心理状况和特点,总结和归纳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多因素有效互动的爱情教育机制和实践方案,从而全方位地引导大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知爱情,了解自我,提升人生幸福度,有效地促进个人、家庭、社会的和谐。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也不能“单打独斗”,应以学校为教育基地,充分运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建立与学生家庭相联系的教育渠道,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密集的教育网络,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成长动力。

[1]刘影春,王 云.大学生恋爱伤害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55-160.

[2]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卷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0.

[3]李建伟.当代大学生爱情故事类型及其教育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86-87.

[4]闫 涛,李建伟.当代大学生的“七大爱情矛盾”及其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102-103.

猜你喜欢
辅导员爱情政治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