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述位理论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2013-09-04 08:16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才干主位语篇

陈 真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07)

主述位理论作为布拉格学派重要理论之一于1939年由马泰休斯提出,他认为“每个句子都可以从语言交际的角度上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1]。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认同了这一对概念,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了定义,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理论,提出了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等新概念。这些概念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分析长句,复杂句的主位结构。这些年来,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都开始尝试将主述位理论应用到语篇翻译实际中去。主位推进模式作为常用的工具之一,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语篇翻译,这些新思路,新观点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一、主述位理论在语篇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

徐盛桓在国内较早提出将主述位理论应用于指导翻译实践,他在《主位与述位》一文中提到:“主位,述位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区分语句中某些细微的语义的区别,这就有助于我们对原文更精确的理解。”[2]因此,掌握主述位的过渡及相关规律,将会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原文,基于原文的正确理解将是我们做好翻译的基础,也有利于译者更好组织译文。句子之间主述位的衔接规律在不同的语言间原则上大致相同,因此完全可以应用原文中的主述位衔接来指导译文(汉语)的安排。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述位理论有助于译文在结构和连贯性方面与原文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国内对于翻译理论的探讨,多着眼于具体的句子。主要集中在单句处理的技巧,比较少谈到全文的衔接,前后主题的呼应的原则与技巧。而主述位理论则可以为这些方面提供研究的方向与理论基础,这将有助于国内翻译理论的丰富。

二、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Hatim指出主位推进是翻译过程中解读语篇 、分析语篇组织结构的一个潜在的有用工具,并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类型(texttype)联系起来[3]。从功能上来看,主位推进模式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1.分解,这尤其体现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对语篇的结构进行分解,让长句和段落变成流水句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对语篇有着解构功能。

2.建构,形成英文体现的语篇框架结构。在汉译英的过程中,需要补充汉语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形成符合英文行文习惯的框架。

理论上说,捷克的丹尼斯最早提出了主位推进模式,他总结了三种常见的主位推进模式。朱永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中提出了四种基本推进模式分别为: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续型,交叉型[4]:

(1)主位同一型:语篇的推进过程中,主位始终保持一样,述位不同。

(2)述位同一型:语篇的推进过程中,述位始终保持一样,主位不同。

(3)延续型:语篇的推进过程中,前一句的述位作为后一句的主位,层层推进。

(4)交叉型:语篇的推进过程中,主述位相互交叉,前一句主位作为后一句的述位。

Tn—Rn(=Tn-1)

当然推进模式的分类还有许多种,徐盛桓,胡状鳞等人都有自己的分类方式,这些分类方式大同小异,多是来自于丹尼斯的五种基本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多半是多种模式的混合使用。

三、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领域中的应用

英文语段中的主述位发展就是按照之前介绍的几种基本模式来推进的。从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组,不仅仅是一个交际元素而且是一个翻译元素。句子的发展,推进方向体现了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作为原作者交际意图的体现,语篇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很值得借鉴。虽然存在不同语言间行文习惯的的差异,但是在构建译文的时候,主位模式还是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总之,主位推进模式可以从结构的角度去探索原作者蕴含的交际意图,这有利于增强对原文的理解,同时主位推进模式还可以在译文构建时做为重要参照,对于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

下面本文以《培根论人生》的英文原本和不同的中文译本为例来谈一下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Of Studies这个章节中有这么一组句子:

例: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for ability.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5](bacon)

以上这段句子属于派生模式,也有人更准确的称之为分裂述位式。第一句中的主位(Studies)带有三个述位,这些述位处于一种并列关系。第二级将三个并列述位式分别展开,形成全新的主-述位结构,即

第一句:主位 Studies,述位 for delight,for ornament,for ability

第二句:主位for delight,述位is in privateness

第三句:主位for ornament,述位is in discourse

第四句:主位 for ability,述位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何新是这样翻译上述的文字的,“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这段译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如下分析:

第一句:主位“读书”、述位为“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第二句:主位“孤独寂寞时”,述位为“阅读可以消遣”。

第三句:主位“高谈阔论时”,述位为“知识可供装饰”。

第四句:主位“处世行事时”,述位为“知识意味着才干”。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译文的主位推进模式破坏了原作的主位推进模式。首先,原文主位“studies”,译文分别用了“读书”、“阅读”、“知识”三个词汇来翻译,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作者那种层层递进的语意信息,应该用同一个词汇来翻译。同时译文的后三句主位模式并没有按照原文的方式推进。按照原文的推进模式,后三句的三个主位应该是“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可以增长才干”,而译文正好相反,将这三个短语放在了述位的位置上。这样处理方式,影响了原作那种流畅的推进感,让人感觉生涩。

这里再看一下另一个译本,例:

读书获得快乐愉悦之情,也可增长见识,它所获得的享受,主要是表现在独处与索居时;所养成的斯文,主要是表现在谈吐上;所发展的才干,主要表现在办事的决断和处理上。[6]

再看一下刘烨的译文,主位模式有什么不同:读书(T1)——获得快乐愉悦之情,也可增长见识(R1)它所获得的享受(T2)——主要是表现在独处与索居时(R2)所养成的斯文(T3)——主要是表现在谈吐上(R3)所发展的才干(T4)——主要表现在办事的决断和处理上(R4)

可以看到,以前一篇译文对比,刘烨这个版本比较遵循原文的推进模式。四个分句均以“读书”作为主位,这样的处理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当然此译文在结构仍然有可以改善的地方,译文第一句中的述位“获得快乐愉悦之情,也可增长见识”仅为两个,无法与原文并列的三个述位(for delight,for ornament,for ability)一一对应。这样的译法不但丢失了原文的信息,而且破坏了原文的结构,破坏了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第一句的后半句译为“可以获得享受,可以养成斯文,可以发展才干”,在结构上显然更加完整,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原作者的语义信息。

由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是领会原作者交际意图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语篇翻译时,以原文的主位模式为参照,在保证行文流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可以保证译文的质量,更好地表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以及原文蕴含的语义。

本文从新的视角去看语篇翻译,以句子的衔接为着眼点,应用主述位理论去探讨和分析提高翻译文本质量的方向。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探讨方式,本文从结构入手,着眼于译文所保留的语义信息,确切的说就是韩礼德所说的语篇意义,去分析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为语篇翻译的理论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Mathesisus.V.1961/1975.A Function analysis of Present Day English on a General Linguistic Basi.trans.L.Duskova,ed.Vacheck,Prague.

[2]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

[3]Hatim,B.& I,Mason.2001.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李程.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刘烨.培根论人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才干主位语篇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学会闭嘴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希拉里败选演讲稿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熊复的才干与学识——兼及他与胡耀邦的一段交往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