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

2013-09-04 08:16林永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教学内容运动

林永涛

(湖北理工学院 体育部,湖北 黄石 435000)

运动习惯与兴趣是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前提,为此,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为重心,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方法的革新上都要始终服务于这一核心。诸多研究表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当前,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是摆在所有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思考。

一、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影响大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 男生 女生对体育缺乏兴趣34.0% 29.5%课程内容枯燥 22.8% 16%教师水平不高 14.0% 5.7%场地设施一般 4.2% 8%大学生心理特点6.0% 3.4%

(二)方法

1.教学实验法

实验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为期八周的教学实验,然后跟对照班进行教学效果比较。

2.问卷调查法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10人,发放问卷310份,收回有效问卷288份,回收率93%。

二、调查结果与成因分析

调查显示,对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趋向,七成以上大学生认为通过当前高校设置的公共体育课可以掌握体育基本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但也有超过两成的同学认为,目前大学公共体育课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方法上都过于陈旧,必须进行彻底的革新,弱化教学上的统一要求,更加注重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促进个性发展。调查表明,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生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兴趣产生的基础是需要,若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的内驱力,促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对某种体育项目感到有学习或参与需要时,就会通过实践活动满足这种需要。运动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运动愉快感,从而激发运动兴趣。所以我们说,运动兴趣得以激发与培养的源泉是学生的运动需要。长期以来,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不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忽视了学生的运动需要,而更多强调其他需要。

(二)教学内容、方法设计不合理

学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学生可能要学习一些自己原本缺乏兴趣的项目;也有些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可能由于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原因而逐渐失去原有的兴趣。另外,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很多都是从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演变过来的,实际上是一种以训练为主而不是以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无法走出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束缚。

(三)缺少必要的体育场馆与运动器械

现代大众体育运动发展的方向是生活化与休闲化,要将运动锻炼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对体育场馆与运动器材的配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高校而言,齐备的运动场馆和器材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体育运动锻炼的推广。但是由于投入不足,加之近年来高年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数高校的运动场馆与器械难以满足大众体育锻炼的需求,这成为了高校体育运动锻炼活动推广的一个瓶颈。

三、建议与措施

笔者认为,培养运动兴趣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一)整合教育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激发运动兴趣

为了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公共体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定位在激发体育兴趣、培养运动能力上,充分体现能力养成的课程理念,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达到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目的。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增加能有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又能终生受用的体育项目的比重。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其次,采用民主、合作的教学组织模式,引导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小组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中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基于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片面的认为只要实现体育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就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单纯依靠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只能暂时激起学生对于某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唯有激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内在学习动力,方能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兴趣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首先了解学生有哪些需要和动机,在充分尊重学生运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为续需要建立在自主的情感体验之上,只有当愉悦情感体验直接获取自运动锻炼过程时,才能使体育兴趣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为此,公共体育教学应当设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持续获取快乐体验。

在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差异化,要尊重学生的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运动兴趣与特长,推广一些难度适宜,运动负荷合理,心理体验愉快,健身效果好的非传统运动项目(如:壁球、自行车、轮滑等)。在体育运动场地、器械、师资等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锻炼的内容与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与愿望,实现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和激发的目的。

(三)适当开展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一方面,学生们喜欢合作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与学习行为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他们也喜欢竞争性的学习活动,竞争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效发挥竞争与合作的最佳效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重合作与竞争方法的合理运用。过度的竞争会对学生个人、小组间的关系以及学习行为产生负面效应,增加同学之间和小组之间的敌意;单纯的合作欠缺小组活动的某种激励作用,单调的合作行为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只有适度的小组合作与竞争相结合,才能发挥个体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注重教学活动的目标定向。在小组合作行为基础上开展的适度竞争活动,不能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应当始终围绕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和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而进行。

(四)及时反馈评价,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反馈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质量。学生会依据自身的成绩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解释学习结果,这时,单纯的告诉学生体育成绩所产生的动力作用将会降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表现的具体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将学生体育成绩的反馈与体育态度和锻炼的主动性的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信息,使其获取不同于文化学习的特殊成就感和满足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评价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要使学生能够逐步体验到运动锻炼能力提高所带来的快乐。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体验运动成就的氛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鼓励,促进运动爱好向体育特长的转变。采用个性化、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尊重个体运动技能的差异,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愉悦,这对于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运动锻炼,激发运动兴趣,提高公共体育教学效果意义十分重大。

(五)加强意识教育,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等多方面的内容。要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才能持之以恒并最终养成习惯。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要突破只重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运动理论知识的传授,结合实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养成。与此同时,要加强责任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积极投身运动锻炼,既是完成当前学业的有效保证,也是未来就业、生活、学习的必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满足当前运动兴趣与实现终身体育锻炼这两种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1]刘志毅,白玛瑞.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02).

[2]杜龙.李嵘.浅议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04).

[3]孙南,钟宇.不同田径教学内容对学生情境兴趣激发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2).

[4]刘丽绯.西北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5]褚跃德;靳文豪;王英春.大学生锻炼动机及其与锻炼坚持性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3).

[6]汪远成.体育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职教论坛,2005,(20).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教学内容运动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不正经运动范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呆呆和朵朵(13)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