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地区旱作苦荞麦品种筛选

2013-09-15 08:04杨明君石金波郭忠贤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晋北主茎苦荞

王 慧,杨 媛,杨明君,石金波,郭忠贤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8)

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Linn)Gaerth,属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属小宗作物,且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主要种植在西北、东北、华北以及西南的云、贵、川一带高寒山区或丘陵区,是当地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1-4]。荞麦具有其他作物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点,它生育期短,适应性强,在作物布局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营养价值高,含有许多其他作物所不含的生物类黄酮等,具有营养和保健的双重功效[5-9]。

大同市地处晋北高寒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形成了四季分明、冬寒夏暖、多风沙的半干旱气候,其山区一带非常适宜种植耐寒、耐旱的荞麦[10]。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荞麦已成为较好的副食品,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荞麦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大同市荞麦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大趋势,但其产量一直不高[10]。生产上使用的品种混杂,耕作粗放,生产方式落后,极大地影响了荞麦生产的发展[10-11]。为解决这一问题,选育荞麦优良品种是基础,而引种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育种途径。引种是从不同苦荞产区引进优良品种,经过当地试验、鉴定,从中筛选增产效果显著、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直接应用于大田生产,或将其作为育种原始材料的育种方法,并且是利用现有品种资源解决品种问题简易而快捷的途径[12]。

本研究从不同苦荞产区引进9个优良品种进行试种,旨在筛选出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苦荞麦品种,并配套相适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当地的荞麦生产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供试品种及供种单位如表1所示。

表1 供试品种及供种单位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1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海拔1 067.6 m,纬度40°06′,经度 113°20′。该区地势平坦,肥力中等,灌溉方便,土质沙壤,前茬作物为玉米。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0 m2(5 m×2 m),6行区,播种密度90万株/hm2。于2011年5月31日播种,开沟条播,播前施羊粪30 000 kg/hm2作基肥。6月22日第1次中耕,7月13日第2次中耕,整个生育期内未进行追肥,同一管理措施均在同一天内完成。试验期间气候情况列于表2。

1.3 测定项目

成熟后按小区进行收获,风干后测籽粒实际产量。收获时每小区随机取样10株,考察单株株高、节数、一级分枝数、单株粒质量、单株粒数和千粒质量。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苦荞麦品种的生育期比较

由表3可知,西荞2号和六苦2081全生育期较长,达109 d,比对照晚12 d,属晚熟种;川荞1号和西荞1号生育期较短,为84 d,比对照早13 d,为早熟品种;晋荞麦6号生育期为93 d,比对照早4 d;晋荞麦2号、黔苦3号和黔苦5号与对照广灵苦荞2号生育期相同,均为97 d。

表3 不同苦荞麦品种的生育期比较

表2 试验地气象资料

2.2 不同苦荞麦品种的主茎动态和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不同苦荞麦品种的主茎动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列于表4。

表4 不同苦荞麦品种的主茎动态和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由表4可知,株高各品种间差异显著(F= 28.249,P=0.000<0.05),黔苦5号株高最高,达1.55 m,晋荞麦2号次之,达1.51 m,对照广灵苦荞2号最低,为1.13 m;主茎节数各品种间差异显著(F=42.212,P=0.000<0.05),六苦 2081和西荞2号主茎节数较多,分别为23.37,22.97节,晋荞麦6号主茎节数最少,为15.53节;一级分枝数品种间差异显著(F=7.316,P=0.000<0.05),六苦2081一级分枝数最多,为7.63个,晋荞麦6号最少,为 3.93个;单株粒数(F8,18=0.668,P=0.713>0.05)、单株粒质量 (F8,18=0.474,P=0.859>0.05)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千粒质量各品种间差异显著(F8,18=5.674,P=0.001<0.05),六苦2081千粒质量最高,达17.79 g,黔苦5号千粒质量最低,为15.11 g。

2.3 不同苦荞麦品种的产量比较

图1显示,不同苦荞麦品种的产量间差异显著(F8,18=5.604,P=0.001<0.05),产量高低依次为黔苦3号>晋荞麦2号>黔苦5号>川荞1号>西荞1号>西荞2号>晋荞麦6号>六苦2081>广灵苦荞2号(CK)。对照广灵苦荞2号的产量最低,小区产量仅有1.51 kg,折合公顷产量为1 515.30 kg;黔苦3号产量最高,小区产量2.36 kg,折合公顷产量2 363.85 kg,比对照增产55.99%;其余7个品种依次比对照增产53.90%,49.47%,48.61%,42.23%,39.35%,20.20%,7.90%。

3 结论

产量是荞麦生产的最基本目标,而良种是高产的基础。本试验结果表明,黔苦3号、晋荞麦2号、黔苦5号产量居前3位,且生育期均为97 d,为中熟品种,适宜在晋北地区种植;川荞1号和西荞1号产量次之,生育期均为84 d,是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早熟品种;晋北地区无霜期较短,西荞2号和六苦2081生育期较长,在落早霜(2011年9月16日)时其籽粒成熟度还不到70%,造成减产,不适宜在晋北地区种植。

除选用良种外,配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也是关键:(1)种植苦荞最忌连作,前茬作物以豆类、薯类、瓜菜类、玉米等为佳。(2)选用大而饱满的种子播种。(3)施肥要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4)晋北地区播种适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5)适宜播量为每公顷留苗90万~120万株,肥地宜稀,薄地宜密。(6)荞麦一般中耕2次,苗高5~7 cm时进行第1次中耕;开花封垄前进行第2次中耕。(7)适时收获。荞麦的收获适期一般在70%的籽实呈现出品种固有颜色的时候,过早过迟收获都会严重影响产量。苦荞收获宜在清晨,此时空气湿度大,籽粒不易碰落;收割后放晾晒场堆放几天(以促进其后熟),再脱粒晒干[13-17]。

[1]杨武德.现代杂粮生产 [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2]林汝法,柴岩,寥琴.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林汝法.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4]罗中旺,李凤英,王桂珍.中国苦荞生产开发现状及内蒙古自治区苦荞发展设想[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6):17-19.[5]邱明,赵小平.浅谈荞麦的生产现况及发展趋势[J].甘肃农业,2005(10):81.

[6]张耀文,邢亚静,崔春香,等.山西小杂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籍增顺.关于山西小杂粮发展的几点反思 [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2):3-6.

[8]张晓燕,苏敏,卢宗凡,等.黄土丘陵区荞麦引种试验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9,19(5):67-71.

[9]黄凯丰,时政,韩承华,等.不同产地苦荞籽粒中总黄酮含量比较 [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9):38-40.

[10]高清兰.大同市荞麦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J].现代农业科技,2011(6):315,318.

[11]李引平.山西省小杂粮生产优势及发展思路 [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2):3-5,59.

[12]蔡旭.植物遗传育种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202-203.

[13]杨明君,杨媛,杨芳,等.旱作苦荞麦最佳栽培组合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1(6):51-53.

[14]杨媛,杨明君,王慧,等.苦荞麦新品种晋荞6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3):128-129.

[15]杨明君,杨媛,郭忠贤,等.苦荞麦综合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129.

[16]石金波,杨媛,赵萍.浅谈荞麦的特征及其种植管理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1(8):57.

[17]张耘,刘占和,王斌,等.榆林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晋北主茎苦荞
不同来源小麦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金荞麦收集系株型相关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甘蓝型油菜双主茎YD 4899的选育及表型性状比较分析
晋北地区半干旱风沙区典型林分适宜性评价
武凤杰:中国晋北蚕桑的开拓者、产业扶贫带头人
苦荞花
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
晋北戏曲文化特征及其旅游开发分析
苦荞壳和苦荞籽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比较
城门苦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