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口服及外敷联合经皮电刺激疗法治疗寒湿型腰痛112例

2013-09-26 02:35赵文武
中医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病证腰痛腰部

赵文武

(渭源县人民医院,甘肃渭源748200)

腰痛又称腰脊痛,由外感、内伤或闪挫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失于涵养,或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引起的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本病又称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属于中医学的“腰脊痛”“腰背痛”等范畴。常见于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盘病变等腰部病变,现代医学[1]认为是局部软组织充血、水肿、慢性炎症、代谢产物集聚和刺激引起腰部疼痛。本病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等疾病,主要症状为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2005年2月—2012年2月,笔者采用中药口服及外敷联合经皮电刺激疗法治疗寒湿型腰痛112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收治的寒湿型腰痛患者2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12例,男65例,女47例;年龄21~69岁;病程6个月~4 a。对照组120例,男86例,女34例;年龄25~66岁;病程1~3 a。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病例均有腰背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无放射性疼痛,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腰椎X线、CT检查均排除结核、肿瘤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腰痛。其中合并腰椎骨质增生者82例,轻度腰椎间盘突出者42例。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证属寒湿腰痛证,症状为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平时均表现为隐隐作痛,酸软无力,喜按喜揉,遇阴雨天加重,常伴头重身痛、无汗等症,舌白腻,脉沉缓。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镇痛剂:双氯灭痛25 mg/次,1 d 3次;氯唑沙宗片0.4 g/次,1 d 3次,口服。个别患者行卧床休息,针灸理疗治疗。治疗组给予干姜苓术汤,药物组成:干姜9 g,茯苓10 g,白术10 g,桂枝9 g,独活 10 g,桑寄生 12 g,续断 12 g,鸡血藤15 g,甘草3 g,当归10 g,牛膝10 g。水煎服,1 d 1剂。加减:疼痛剧烈,四肢不温者,加苍术、白芷、制附子、川乌;痛久不愈者,加杜仲、狗脊、熟地黄;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仙茅;肾阴虚者,加女贞子、龟板(先煎);气血虚弱者,加黄芪、何首乌。后给予中药外敷,药物组成:细辛、川乌、延胡索、红花、川花椒、艾叶各30 g,制乳香、制没药、透骨草各50 g。以上药品装入缝制的布袋中,水煎30 min后热敷腰部,1 d 2~3次,每次20~30 min。同时给予经皮电刺激疗法,采用经皮电刺激仪置于两侧肌痛点、阿是穴及循经辨证所取双侧肾俞、委中,命门、肾俞、腰眼、大肠俞,腰阳关、环跳、委中等穴,放置套有用温水泡湿的纱布垫的电极,接通电源,刺激量逐渐加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以高、低频间动刺激治疗,1 d 1次,每次20 min。

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可胜任原工作。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基本能担任原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5 结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5.89,P <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6 讨论

中医学认为:慢性腰痛常因劳伤积损,寒湿痹阻,久劳伤肾,久病体虚,导致肾气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不荣则痛”。而腰为肾之府,诸经皆贯于肾而经于肾脊,若内伤肾之精气,则腰腿酸软,绵绵不休;肾气虚弱则外邪侵入,腰痛久则加重虚[1]。《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认为,腰痛是由于“肾经虚,风冷侵之”。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曰:“治惟补肾为先。”《金匮要略》更有对“肾着”的记载:“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其特点为寒湿内侵所致腰痛,寒湿腰痛的病机时患者平素肾阳虚,体质虚弱,寒湿内侵于腰部,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疼痛。本方功效强壮筋骨,通筋活血,散寒祛湿,温经通络。熟地黄、当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配以牛膝、五加皮以强壮筋骨,补益肝肾;佐以青皮、茯苓补气健脾。诸药合用,以肾阴虚或肾阳虚随症加减,或滋补肾阴,濡养筋脉;或补肾壮阳,温筋通脉,壮筋骨之效。外用诸药亦具有除湿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皮电刺激疗法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血流量增加,改善组织新陈代谢,松解粘连,缓解血管、肌肉痉挛,消炎之功效。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病证腰痛腰部
护腰最多戴3个月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腰部锻炼瑜伽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