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好乡村江淮行》看电视媒体在新农村报道中的突围

2013-11-21 18:27□张
声屏世界 2013年3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新闻报道村庄

□张 魁 陈 欣

栏目责编:陈道生

2012年11月底,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策划组织的大型新闻公益活动《美好乡村江淮行》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已由单纯的新闻报道发展成大型新闻公益活动,系统报道了安徽省51 个美好乡村,并通过网络投票、专家点评的方式评选出最具特色的20 个村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创新,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通过体验式报道,增强亲和力

长期以来,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存在着“简单化”“雷同化”“片面化”的倾向,还停留在“修马路、建楼房”“报成就、抓典型”的宣传套路中,对农村历史、农村生活、农村文化以及自然生态关注较少。同时对报道主体农民的忽视,使得“只见干部,不见群众”的报道内容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并且农村题材报道常常是单条新闻,形成不了相应的气场,不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美好乡村江淮行》从内容、形式、编排以及篇幅都做了大胆的创新。

在策划阶段,项目组就明确提出,在表现形式上要拒绝“联播体”,采用游记加主体感受的方式;叙述语言切忌新闻式,记者出镜语言以跳跃、诙谐为主。同时对采访对象的采访要放在相应的场景中,尽量避免脱离生活或者工作场景的采访,以聊天式的语言提升采访信息的可信度和采访的亲和力。在这种思路下,记者深入到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落,体验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农业生产或农村生活中的一份子。以记者对霍山县永康桥的采访为例。对于这个远近闻名的豆腐村,记者的报道是从一个豆腐作坊开始的,而记者的身份是一个学习豆腐制作的学徒,通过制作豆腐亲身体验和感受村民在追求美好生活中的付出和收获,同时完成对豆腐作坊中的一对夫妻的采访,水到渠成,形式自然。从他们生活化的言语中,观众了解了豆腐村村民的生活,了解新农村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变化。在记者体验式的报道中,农民笑得那么爽朗,也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所思所忧。体验式报道让观众感觉自己就是记者,走进了农村,亲近了农民,体验了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除了体验式的采访,节目组还创新节目容量和编排方式,对每个村庄采用“1+3”的节目容量和编排模式。即用一条一分钟左右的导视,概括村庄最美好最吸引人的内容,用三条三分钟左右的小片深入全面展示村庄之美,包括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等,通过游记感受式的展现,让观众自己去评判村庄的魅力指数、小康指数、幸福指数。以对宣城市宗村的报道为例,导视是这样的:

一、【解说】“偷”个枣子尝尝鲜。

【现场】枣树底下。 出镜记者:不会有人看到吧。 狗叫。

二、【解说】回到童年的时光。

【现场】扫帚制作现场。 出镜记者拿竹条出同期: 小时候妈妈就是用它打我屁股的。

三、【解说】 这里的美, 能喝出甜味。

【现场】水井边。 出镜记者喝水同期:好甜。

四、【解说】 是什么在我们心头萦绕,是什么让我们目光驻留。

【现场】古树下。 采访村民:这个树我小时候就这么大。

五、【解说】走遍乡野,寻找那最美的答案。

三条小片的内容编排如下:第一条《宗村:竹乡致富路 越走越宽敞》,记者关注的是宗村的竹子产业。区别于以往的采写方式,这条稿件记者是从妈妈曾经打过他屁股的竹条引入的,由竹条扎成扫帚的传统竹产业,到机械加工的现代竹产业,透视出当地人对竹子的情感,以及依托特产发展经济的特色之美。第二条《宗村:枣子不大名气大 蜜枣开出幸福花》,通过枣子成熟记者“偷”枣这个戏剧化开头,引出宗村的另一个特色——蜜枣加工业,从而展现出这个深山里的村庄并没有因为交通闭塞而停滞不前,而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增加村民收入。第三条《宗村:生态宜居的精神后花园》,从村里的香榧树引出村庄的历史文化,全方位的展现村容村貌。通过一位退休老人返乡定居的例子,含蓄的表达出村庄优美的环境和吸引力。又通过一位村民向玉树捐款1000元的经历,表现出了这个村庄淳朴的民风——“比水更清澈的,是人心。”三条小片虽然各自单独成篇,却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从经济、环境、民风等方面向观众介绍美好的宗村,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闻报道与公益活动结合, 扩大影响力

《美好乡村江淮行》作为一项新闻公益行动,它由前期的策划、中期的新闻报道和后期的评选活动三部分组成。

在前期的策划中,明确活动的关键词是“发现”和“美好”。在所要报道乡村的选择上,一定要具有发现美的眼光,摒弃民居建设气派整齐就是美的单一认识,所选乡村的美是多样的,有农业特色的美、文化特色的美和生态特色的美等,比如金寨县的司马村就没有搞大拆大建,没有整齐划一的居住区,而是因地制宜地对老村庄进行新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踊跃捐款建设家乡的事迹,这就是当地的一种文化生态的美好。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寻找江淮大地上农民的美好生活,去发现村庄的人美、景美、生活美。最终从近百个村子中选择了51 个村庄作为报道对象。

在随后的新闻报道中,8 路记者分赴全省16 个地市的村庄进行采访。与此同时,节目组在新浪网开通《美好乡村江淮行》的官方微博,在新浪安徽开设《美好乡村江淮行》的官方网页。外采记者第一时间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以及采访背后的花絮与观众分享。观众可以通过微博或者邮箱与节目组联系,推介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乡村,拍摄自己村庄的美景@ 给美好乡村官方微博。节目组把这些图片集锦后,在每期《美好乡村江淮行》正片后播发,强化节目的互动性。

后期评选中,新浪安徽的《美好乡村江淮行》官方网页开通投票窗口接受观众投票。最终结合专家评审和大众投票,评选出20 个特色乡村。

通过新闻+公益活动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参与,拓展媒介市场。新闻报道为公益活动做好铺垫,公益活动作为新闻报道的延续、扩展和补充,进一步扩大新闻报道影响力,两者的积极互动实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媒体在赚足收视率的同时,也不忘把知名度和美誉度收入囊中。

从反映功能深入到建设功能,提升服务力

方晓红教授在研究农村与传媒时认为:“推动一个社会或地区的现代性增长的因素非常多,大众传播媒介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第一因素,但在大众传播媒介如此发达的时代,它却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①因此,新闻媒体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新时期,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报道反映的层面上,而是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和促进农村问题的解决。而这种投入,除了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外,更应该成为信息沟通的桥梁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实现信息化。无论是发展农业生产新型模式、培育新型农民,还是建设和谐幸福的新型农村,都需要快速全面的信息。而一直以来,媒介的服务意识不强,不能满足农民对生产、生活和文化信息的需求。《美好乡村江淮行》系列稿件的采写和播出,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搭建了新农村建设信息交流的平台。

首先,新闻报道注重对信息量的挖掘,强化服务性。对于新农村的反映不再是蜻蜓点水式的表面化、全面化的报道,而是着重挖掘一个村子的特色及其缘由,而这种特色就是最丰富的信息量,如对淮南市焦岗湖渔民村大雁养殖的报道。现在很多村子都有村民在进行大雁特种养殖,以至形成大雁滞销的局面。与此形成对比的却是淮南市焦岗湖上养殖大雁的热销,因为焦岗湖的大雁养殖依托的是特色水上渔家乐的餐饮消费,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产销平衡的模式,让大雁养殖户和水上渔家乐的老板达成双赢的局面,这些信息量相信会对其他农村的大雁养殖户带来一些启示。

其次,公益活动的评选结果突出典型性,体现指导性。《美好乡村江淮行》既是对美好乡村的报道,更是对当地旅游、文化、产品的推介,从而推动观众对农村的再认识。“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各地区、各行各业、农村基层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创举与做法,把它作为新经验推广,同时可以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对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带动作用。”②被评选出的20 个最具特色的美好乡村,为新农村的建设实践提供了思路和模式,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这种评选也调动了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风貌,发动和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③(作者单位: 安徽广播电视台 安徽大学)

注释:

①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 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一版,第112 页。

②潘云峰:《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扮演》, 硕士学位论文,第9 页。

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新闻报道村庄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村庄在哪里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