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社区居民常用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3-12-03 02:09解艳红史文君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九江市年龄段正确率

邹 敏 解艳红 史文君

(九江学院护理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0)

院前现场急救是我国当前医疗救护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而院前急救中,现场第一目击者多为社区居民,因此对这些非专业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在倡导全民参与的院前急救中显得尤为关键[1]。为了解本地区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便有效开展常见急救知识与技能宣传普及工作。于2010年6~9月对九江市社区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和培训。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年6月至2010年9月,本小组在九江市濂溪、南湖、南司3个社区采用随机抽样法对108位社区居民进行了常用急救知识的问卷调查。其中男性61人(56.48%);女性47人(43.52%)。年龄段构成比:15~25岁51人,占47.22%;26~35岁21人,占19.44%;36~45岁16人,占14.81%;45岁及以上20人,占18.53%。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急救知识来源等;第二部分为常用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共由33道单选题组成;第三部分为居民对常用急救知识掌握的自我认识情况。在结果录入时按照计数资料处理。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10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培训内容

培训的内容包括急救呼叫和拨打120电话,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院前急救四大技术,常见意外伤害如气管异物、溺水、中暑、触电、烧烫伤等的急救常识[1]。

1.4培训方法

问卷调查后针对居民常用急救知识的薄弱环节进行口头指导,并进行了技能模拟演练。同时赠送自制家庭急救宣传册。培训后,通过再次填写问卷的形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1.5统计方法

统计学处理上述资料均通过Excel软件统一录入后,经SPSS 17.0软件进行的分析,计数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知识来源

九江市居民急救知识来源情况详见表1。

表1 九江市居民急救知识来源情况

2.2 九江市社区居民知识的掌握情况

九江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前后比较详见表2、表3、图1、图2。

表2 九江市社区居民培训前后急救知识比较

﹡﹡p<0.01, ﹡p<0.05

表3 九江市居民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掌握现状

图1 九江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前答卷得分的构成比

图2 九江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后答卷得分的构成比

3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来源途径 从表1可以看出,在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各种途径中,电视、书本分别为51.85%、50.00%。由此可知院外急救知识获得来源最多的是媒体宣传,其次是书本知识,提示媒体是群众喜闻乐见、利用率最高的传播方式。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能积极参与,并要求笔者进行讲解和演示,并能够提出一些问题[2]。从急救知识问卷调查、实际操作来看,有的居民虽然学过、见过,但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所以掌握得不扎实、不全面,尤其是急救技能的操作要领没有掌握,操作不规范。这些都说明针对社区居民普及基本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迫切性 。

3.1.2居民急救知识培训前后比较 表2显示培训前居民对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知晓率最高的是医疗呼救电话120(86.11%)。其次是火灾避险措施(78.70%),即应用湿毛巾捂口鼻低姿逃离现场。知晓率最低的是癫痫发作时抢救(28.70%)。培训后居民对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其中烫伤处理方法和淹溺处理措施较显著,分别提高52.78%、50.93%,这主要与火灾等突发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频发,而且相关媒体报道较多有关。而癫痫类疾病的突发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见,要有一定医学知识者才能准确判断。烫伤和淹溺的急救措施较简单易学,容易掌握,而心肺复苏的急救需要有一定的解剖知识和医学常识,操作部位较难把握,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不易掌握。同时,被调查者没有机会进行经常性的强化训练,所以培训效果不理想。

3.1.3 不同年龄段急救知识掌握现状及培训效果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年龄层次分组,培训前≥55岁年龄段(10人),问卷平均正确率为50.90%,20岁<调查者<55岁年龄段(75人),问卷平均正确率为48.76%,≤20岁年龄段(23人)问卷平均正确率为45.97%。培训后≥55岁年龄段(10人),问卷平均正确率为89.39 %,20岁<调查者<55岁年龄段(75人),问卷平均正确率为87.12%,≤20岁年龄段(23人)问卷平均正确率为86.15%。其中,≤20岁年龄组培训效果最佳,其次为≥55岁年龄组。这主要与≤20岁年龄段人群社会阅历浅,知识水平较低,急救知识基础薄弱,但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强有关。而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较多的时间听取调查者关于急救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平时有较多学习急救知识的精力,能够反复强化。而青年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学习急救知识。

3.2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的误区或不足

首先,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仍有社区居民对现场急救认识比较深刻,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急救电话是120,但知识面比较窄[2]。大多数人知道院前急救技术的重要性,但是能够正确处理的人不多,对急危重伤病患者的处理方法如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脑出血等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2]。其次,居民的日常急救知识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多数居民错认为烫伤之后立即涂抹酱油或牙膏,运动中扭伤关节后立即按摩,发生鼻出血时采取头部后仰以减少出血,这些措施不仅不能达到急救效果,而且会错过救治的最佳时机。对此,各级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回答正确率相对较高,说明文化程度与急救知识掌握程度存在相关性。这些人群获取急救知识途径较为广泛。因此在社区居民中普及常用急救知识技术,可以使全体公民树立急救意识,提高全民意外事故的应急能力和医疗救援效果,使突发的危重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救治,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使意外事故对人类生命健康及经济财产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3]。

3.3 提高和普及社区居民常用急救知识的对策

随着我国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院前急救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普及仍明显不足。

3.3.1开展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宣传教育活动[4]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方式对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使得居民对急救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一些有条件的小区还可以邀请医疗人员在小区内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并利用小区的宣传栏向社区居民讲解常见急救知识。

3.3.2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开展针对性教育 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制服群体,即警察、保安等在社会中维护治安、执勤巡逻、执行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的群体。由于职业的原因,他们更多地出现在各种意外事故的现场,掌握各种急救知识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安全,而且能够更有效的救助他人[3]。对一些重点职业人群(如导游、司机),由于他们的工作活动面广,接触的人群多,接受培训后有可能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并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传授作用,应该重点进行教育[1]。

3.3.3加强居民沟通与交流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的立体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淡化,以至于意外事故不能被及时发现而耽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因此,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强调社区居民的高度责任感,社区居民在危急的情况下要勇于承担施救责任。

3.3.4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制 城市的急救站、医院急诊科(室)应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卫生组织相结合,组成医疗急救网。同时,合理规划院前急救卫生人力资源,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和准入制度。急救充满艰难险阻,一方面医务人员容易受到现场危险因素的伤害;另一方面,急救人员在工作时容易犯错误,而这些错误直接影响到现场急救的诊疗质量,进而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完善保障急救人员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提高院前急救工作及学术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以社区为基础,在社区选择一批重点人群多次反复进行急救知识强化、急救技能练习,急救知识培训,将宣传与培训指导相结合,提高公众的现场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使社会公众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中能正确运用急救知识与方法,参与现场抢救,为救治伤员赢得宝贵时间,对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

参考文献:

[1]古纪欢,王方剑,罗小春. 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68.

[2]江旭,庄勤文,董四五. 社区外来劳务工院前急救知识现状调查报告[J].中外医疗,2010,24(3):43.

[3]谢长俊,单学娴,朱振玲.急救技术的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2):95.

[4]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4):35.

猜你喜欢
九江市年龄段正确率
九江市审计局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庆“七一”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我的“自画像”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不老的情缘(合唱)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老年大学校歌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