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与东莞、常州、嘉兴发展比较分析

2013-12-06 08:38许卫卫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12期
关键词:嘉兴常州绍兴

许卫卫

(绍兴市统计局,浙江 绍兴 312030)

新世纪之初,东莞、常州、嘉兴、绍兴四市经济总量基本相当,省内地位基本相似,产业结构基本相近(都曾以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经10年竞相发展,绍兴与其他三市相比,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而东莞、常州转型较好,且领先优势日益明显;嘉兴则后发优势明显,且大有赶超之势。总结东莞、常州、嘉兴三市发展情况,可知除了合理利用和积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之外,大视野、大举措和执着实干是赶超发展的致胜法宝。当前,绍兴正处在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新起点,因此探究和总结兄弟城市10年的发展经验,无疑对今后绍兴的赶超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四市发展对比分析

东莞、常州、嘉兴、绍兴四市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近10年来,东莞、常州、嘉兴三市十分重视对交通、资金和人才等后天禀赋资源的深度优化,重视在传承中推进新型城市化,始终保持着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的锐气,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1.交通建设比较。东莞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近年来东莞积极完善疏港道路体系,不断提高港口作业和吞吐量能力。同时,东莞积极谋求与广深惠同城化,首条地铁线计划2015年底开通,届时将通过地铁和城轨,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常州是一个交通枢纽城市,近年来抓住江苏沿江开发战略,2007年底建成常州港录安洲港区码头一期,2008年底晋升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成为常州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和区域综合物流中心。嘉兴一直来高度重视江海联动发展,早在2001年就调整理顺了乍浦开发管理体制,设立嘉兴港区管委会,目前嘉兴港已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所辖嘉兴出口加工区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2006年正式封关运作,成为嘉兴市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相比之下,过去10年,绍兴在破解港口资源匮乏、加快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建设等方面明显不足。

2.资金破解比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脉,近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资金问题。东莞出台了《东莞市金融招商奖励办法(试行)》,对金融机构在东莞市设立法人总部、地区总部(业务总部)予以奖励,并对在东莞金融商务区和松山湖改革创新服务区自建、购置、租赁办公用房予以补贴,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及高层次金融专才引进予以奖励。常州为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制订了《关于支持常州科教城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发展的意见》,促进民间资金流动,目前常州市共有创业投资企业18家,注册资本近18亿元,在江苏省地级市中居先进地位。嘉兴积极主动承接上海金融产业转移,着力建设“金融业公共后台服务基地”、“民间金融服务中心”和“城乡统筹金融创新先行区”,成效明显。相比之下,过去10年,绍兴在加快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发展、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等方面明显不足。

3.人力科技资源引进比较。研究表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这几个城市经济发达,均属于人口流入地区。东莞常住人口数量相当于本地户籍人口的4.4倍,2008年提出要以提高出租屋租住和经营成本的经济手段推动“新莞人”回乡创业,引起轩然大波,2010年制定《东莞市积分制入户暂行办法》,赢得一片好评。此外,香港理工大学东莞校区已进入筹建阶段,东莞目前拥有10所大专院校。常州虽然是科教资源相对缺乏地区,但通过合作引进等方式,目前已拥有18所大专院校,且列入国家211工程的河海大学在常州设有校区。嘉兴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缺乏的现状,2003年引进清华大学在嘉兴设立“长三角研究院”,并设立一院两区(总部设在秀城科技城,嘉善、平湖分设两个院区),开创了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校之先河。相比之下,过去10年,绍兴在引进大院名校、集聚高端人才等方面明显不足。

4.城市形象转型比较。四个城市,都曾以纺织业等为主要特色。10年后,随着资源禀赋利用的不断优化,各城市经济转型和城市形象均呈现出新方向。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按照“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战略思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成为现代制造业名城、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排头兵,凸显了务实创业的城市新形象。常州城市定位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重点逐渐转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5大主要产业,凸显了苏锡常都市圈核心城市新形象。嘉兴作为接轨上海的桥头堡,着重发展临港型重化工业、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汽配等特色配套产业。同时,大力实施沪杭同城化、城乡一体化,开发并成功打造了南湖、海宁潮、乌镇、西塘等一系列旅游品牌,凸显了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新形象。相比之下,这10年,绍兴在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打造“绍兴水城”,形成规模新产业等方面明显不足。

表1 10年东莞、常州、嘉兴、绍兴四市发展情况比较

二、东莞、常州、嘉兴三市发展思路与启示

新世纪之初,绍兴与东莞、常州和嘉兴的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但经过10年的发展,绍兴经济的先发优势逐步削弱,东莞、常州和嘉兴凭借先进的发展理念、超常规的政策举措,抓到底的实干作风,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回顾他们的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启示。

1.必须因时因势谋划阶段性发展大思路,真正做到谋定而后动。态度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三市围绕科学发展总要求,发展思路都因时因势而变,发展举措也与时俱进。东莞在新世纪之初提出了创新发展模式的目标,松山湖是最好的注脚;2007年东莞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但其却积极自我革新,使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顺利出炉;2012年针对日显掣肘的镇村经济体制,提出了 “水乡一体化”的理念,开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常州在新世纪之初,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针对80%企业是民营“草根企业”、企业直接与大学建立合作能力不足的现状,及时采取措施,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从而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常州民营创新模式”。嘉兴,曾经的濮院毛衫、海宁皮革等“零资源经济”引来全国注目,成为不少地区经济发展的样本。金融危机以后,嘉兴与时俱进,创业创新,从接轨上海到融入上海,再到与沪杭同城,谋求错位发展以促进与沪杭两地要素互动、产业接轨和城市功能融合,港口物流、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现代乡村旅游等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2.必须因势利导谋划大平台,结合转型升级引进大项目。平台决定未来,项目决定产业。近年来,三市都高度重视谋划发展空间和项目建设,坚持以大平台、大项目为重点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东莞,主动接受广、深及港台等地辐射,积极承接装备制造和高端产业转移,助推经济转型。2012年引进投资超600亿元的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123亿元的中粮集团粮油食品加工园区和100亿元的华为终端总部等项目。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将创意理念引入旅游,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打造综合性主题公园——中华恐龙园。目前,恐龙园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4亿元。新兴产业方面,常州结合自身产业基础,重点推进轨道交通整车、先进碳材料等一批大项目。2012年,其五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产值近7成,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已达千亿级规模。嘉兴,近年来突出有效投资,引进一大批项目,提升了增长潜力,10年间嘉兴投资年均增长26.6%,高出同期绍兴增长8.3个百分点。计划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国内最大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雅达国际健康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嘉兴。同时,在特色专业市场中引入旅游概念,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2006年,海宁中国皮革城迁入新址,占地1000亩,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客流量逼近600万人次,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3.必须始终坚持科技与体制创新并举,保持先发优势。创新激发活力,活力创造优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三市发展的强烈共识,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都亮点纷呈。东莞,以服务最优的环境高地打造活力东莞,逐步在全市32个镇街及园区全面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打破镇街区划限制,探索土地连片开发的利益平衡机制。从全国率先发出第一批电子营业执照,企业最快1小时就能领证,到着力打造适用于所有项目的审批快速通道,东莞以“东莞效率”激发着民间创业热情。常州,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2012年,其R&D占GDP比重达2.5%,占比是四市中最高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一核八园”营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新增国家发明专利申请1000件,企业研发总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5%。目前,常州规划面积7000多亩的科教城入驻研发机构和在孵科技企业达616家,研发人才总数超过1.5万人。嘉兴,勇做城乡一体化先行者。2004年,嘉兴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全民医保”和在制度层面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地级市,通过“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迁移制度、强镇扩权为动力的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使嘉兴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4.必须坚持中心城市发展,推进城乡大统筹。统筹凝聚合力,融合提升实力。区域一体化已成为破解发展空间难题的必然选择。东莞,城市管理体制最特殊,升格为地级市后,一直实行“市管镇(街道)”,市辖面积2460平方公里。但一直以来,其各镇街空间压力较大。2012年,在现有行政区划难以调整的情况下,东莞全面铺开“十镇一港”规划编制工作,其经济最弱的水乡片区,将变成莞穗合作示范区,承接广州高端产业的扩张。常州,于2002年在中心老城区的格局上,通过撤武进县为区,辖区达到5个: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市区面积从280平方公里扩大到1862平方公里,有效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嘉兴,目前中心城市辖二个区(秀洲区和南湖区),秀洲区其前身即嘉兴县,目前市区面积968平方公里。而近年来,其以“沪杭同城”为契机,沪杭客专线嘉兴站、嘉绍大桥,钱江通道、嘉兴军民合用机场等项目进展顺利。同时,积极深化嘉兴港与上海港、宁波港的协作,2012年嘉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

三、推进绍兴赶超发展的对策建议

审视绍兴自身发展,当下各方面要素禀赋基础良好,环顾区域城市发展,相互竞合、相互赶超已成发展趋势。值此阶段之际,下一个10年绍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推进其赶超发展。

1.把大城市建设作为切入点,再创城市发展新亮点。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就是城市之间的竞争。从目前绍兴实际看,要重点做好几个节点工作。一要重建“绍兴水城”。通过10年的努力,将“绍兴水城”建设抓出成效。可参考“上海新天地”整体招商模式,突出传承与时尚,提升历史水街的新价值;可参照“乌镇旅游”开发模式,委托中青旅等运营商整体策划开发水镇;可将环城河、古运河、若耶溪、六湖与城市内河水系互联互通,并集中建设一批水系沿线生态景观、滨水文化和旅游景观。二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抓住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已获批的机遇,构建“一市三区”(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格局,充分利用现有嘉绍大桥、杭甬客专线、绍兴高铁开通形成的城市交通区位优势,加强与省内及长三角城市合作,构筑跨区域产业链,提高大城市综合能级,切实提升城市首位度、辐射力和凝聚力。三要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水城旅游、生命健康产业和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力争通过10年努力,使绍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纺织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彰显水乡田园风光特色。

2.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切入点,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近年来,与一些先行城市相比,绍兴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已不明显。因此,绍兴必须继续改革创新,再创发展新动力。一要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建立项目统筹落户机制。要集合市、县(区)连片土地资源,积极探索“统一开发、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利益共享”模式,使小块土地集成片,招商引进大项目。二要简政放权,激发开发区发展积极性。在用地、规划等方面赋予开发区更大的行政管理权限。完善开发区财税分成,可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包干上缴、增收分成、一定几年”的办法,充分调动各区抓发展、抓税收、抓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三要完善共享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在向上争取政策、争取资金方面,要研究国家级开发区与其他开发区之间同类型项目联合打包申报、实现产值税收共享体制,使企业和项目可以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3.把鼓励科技创新作为切入点,再创驱动发展新动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一直是绍兴多年来追求的发展愿景。从现实基础看,要着力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要着力完善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兴产业新优势,大力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健康、通用航空、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全城旅游、节会产业、电子商务等产业。二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绍兴高教园区建设,积极发挥科创园区示范作用,认真落实好各项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确保政府科技经费80%以上投向企业,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五年计划和“专利清零”三年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要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深入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依托“330海外英才计划”,探索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在税收体制、职称评审、创业创新扶持、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打造助推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示范区。

猜你喜欢
嘉兴常州绍兴
绍兴
《初心》
常州的早晨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浙江嘉兴卷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人文绍兴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