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形象溯源与淮河文化

2013-12-10 09:42··
明清小说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生人神话

··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原型,学界历来争讼纷纭,众多研究者提出了“本土说”、“外来说”、“哈努曼”说、“无支祁”说和“中印混血”说,力图解读孙悟空这样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神话英雄形象。胡适先生比较倾向于“舶来品”说,他在《〈西游记〉考证》中认为:“但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甚至认为“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其主要证据即在于“《古岳渎经》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但是,胡适先生并没有完全否定无支祁传说的影响,并提出“或者猴行者的故事确曾从无支祁的神话里得着一点暗示,也未可知”;再者,在考证中他把目光专注于《太平广记》和《太平寰宇记》这两部宋代类书,而多数学者认为是在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兴起,说话艺术才真正得以发展昌盛,恰恰在这个时候受印度说唱影响较大。郑振铎先生《西游记的演化》也提到:“孙行者闹天宫的一部分,为《西游记》中最活跃、最动人的热闹节目,但其来历却最不分明,且也最为复杂。孙悟空的本身似便是印度猴中之强的哈努曼的化身。”同时持此说者还有著名学者陈寅恪,其《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也认为《罗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努曼为孙悟空原型之一。这些研究为孙悟空形象原型的考释积累了宝贵材料。然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带有神异色彩的猿猴故事记载一直十分丰富,如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当赏》、汉赵晔《吴越春秋·白猿》、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刁朝俊》等典籍中,已有大量关于本土猿猴神异故事的记载,且早在唐人李公佐传奇小说《古岳渎经》中,已经详细叙述了无支祁故事本源。这些对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应当有很多的启示,成为其重要的基础,即使受到了哈努曼的影响,在时间上也相对滞后一些。

按照小说中石猴自报家门的“乡贯”花果山即其“故里”,在“东胜神洲”。虽说中国目前叫做“花果山”的地名所在不少,但从中国地理、海岸线分布的角度分析,小说作者的生活区域及小说描绘的“东胜神洲”场景原型大致靠近东部沿海一带,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在2400多年前的地理著作《禹贡》中,就记载了“导淮自桐柏,东汇于泗、沂,东入于海”。12世纪以前,淮河独流入海,尾闾畅通,淮河流域生活富足,故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说。但在“黄河泛淮”的长期影响下,终于在清咸丰元年(1851)黄河夺淮,致使淮河干流由独流入海改道经长江入海。在《西游记》诞生前后的很长一段历史中,淮河东流入海的便利水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如安徽蚌埠的禹会村、上下洪、荆山、涂山,江苏淮安、盱眙的竣城、大圣禅寺、龟山寺等地,至今仍然有大量的西游故事在流传,留存了许多的遗迹,这些地方作为神猴故事的重要源地之一还是能够得到许多学者首肯的。笔者在此并无意于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进行考证,但作为可以与文学作品相互印证的历史文化资料,未尝不能从侧面显露出某些信息。因此,孙悟空生活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的虚幻世界,应该可以折射出作者的部分生活的现实存在。

一、吴承恩与淮河流域石生人文化

石生人神话作为中国神话的重要母题,不仅普遍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和汉族群众的口耳相传,而且在许多典籍文献中也时见记载。石头生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观念,其本质体现为石头是具有生殖力的,因而石头是母体的意象连绵不绝,始终在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淮河流域,石头作为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原物及其神话十分丰富,隐藏着十分丰富而神秘的文化象征密码。据《山海经》载,开辟鸿蒙之际,女娲以石补天成,是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因此,石生人神话虽然广泛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之中,在大禹文化的发源地淮河流域,石生人神话却是表现得尤为突出。淮河流域许多早期的英雄人物或曰神话人物都有出身于石头的记载,这对小说中孙悟空形象的影响不容忽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淮南子·修务训》载:“禹产于石(纽)。”《墨子·墨子后语》载:“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纽)。”而《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地部十六《隋巢子》也同样记载有:“禹产於昆石,启生于石(王昭之云:启生即母化为石)。”而在《淮南子》中则更加详细地记述了石中生人的故事:

启,夏禹之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众多神话传说中夏族人始祖禹、启均生于石头,与石生人文化有着复杂的渊源关系。联系《西游记》中石猴“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与“石破北方而启生”的情形何其相似。这既是女娲五色石补天神话的延续,更是对此传说的深化与发展——石头已经走向人世间,承载起繁衍人类的重任,直接进入人类生活。

在《绎史·禹平水土·吴越春秋》注引《遁甲开山图》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嶷山,仙飞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尧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

以史家之眼光,对纯粹的神话进行改造和演绎,使之尽量符合历史的要求,这种做法屡见不鲜。按照张强先生的分析,在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以后,上古神话因历史意识的强化成为“活化石”,然而,它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但留存在种族的记忆中,而且它的话语方式还在新的语境找到了生存空间。具体地讲,当人类的第一个智慧之果——神话凝聚成原型后,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干预,形成了借用神话进行叙述或表达思想的形式。大禹古已有之,且为开天辟地的中华创世始祖“女娲十九代孙”;而“尧理天下”时的大禹则是古神话中大禹之“转世”,如同《红楼梦》中宝玉一样为石头所化。沿着这个逻辑推理,大禹为女娲的后裔,禹子启从石中而生,其身上被赋予的神性自然不难理解。这种附会本身意图可能是为帝王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却是淮河流域先民石生人文化遗存的反映。在《西游记》中,这种转世的思想也很多,如唐僧本为如来座下的金蝉子转世,猪八戒为天蓬元帅转世等;而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迸裂而生,后又因大闹天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复出,恰恰也是“从石头中出”,可以视作孙悟空的再生。这种情形与远古传说中石生人的意象不谋而合,证明了孙悟空的由来与石图腾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在小说《西游记》的开篇,作者就以磅礴的气势渲染了孙悟空的横空出世: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在原始神话思维中,石头是神秘生殖力的象征和实体化,可以诞化生命。在原始人类的观念中,这些由石而生的人物都具有一些异于常人之处,有着不同于凡人的品质和能力。在淮河流域广泛流传着大禹、启出生与石头相联系的传说。作者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石猴)的母体——仙石,它产于花果山,是绝对自由的大自然;而孕育了孙悟空的石头也是未和任何动物或人发生血缘关系的自然物,纯粹的“乃天地精华所生”。因此,在孙悟空诞生于天地间之处,被赋予非凡的品质,与远古传说中石生人的意象无缝对接,那么他的自然属性里天生具备了神异的色彩。接下来发生的龙宫借宝、学道闹地府、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具备非凡本领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活于淮河流域的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对于古代神话和当地的民间传说十分熟悉。在《禹鼎志序》里他自称:

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

同时,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加深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青年时期儒家传统思想的内化和成年后落拓不遇的人生经历,使得吴承恩更加渴望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呼唤一个英雄辈出、人尽其才的时代到来。《二郎搜山图歌》表达的正是壮志未酬的郁闷、对斩妖除魔实现社会升平的英雄的热切期望。吴承恩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中呈现出来的五光十色的神的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对他有着重要影响。

二、产翁制遗存的影响

文中“獠”是旧时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分布在今贵州、广西地区的仡佬族的先人。这是男人产子的“产翁制”故事的详细记述,但是,从时间上看,关于产翁制记载最早的当为淮河流域的“伯鲧腹禹”神话传说。据《山海经》记载:

郭璞注引《启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而龙作为夏民族图腾几乎已经成为不争之事实,“禹”从“虫”,“虫”与“鱼”、“蛇”皆与龙相关而成为龙的意象之一,所以,“化为黄龙”即是“鲧复生禹”之意。相似的记载还可见于以下文献:

以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鲧是禹的父亲,是正宗的男儿身,体内并没有子宫,怎么能够生出禹来呢?如果用“产翁”习俗来解释,则不难推知鲧是在作“产翁”,因而生禹,“鲧复(即“腹”,下同)生禹”实际上反映了淮河流域古代氏族社会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中的一种习俗。

既然原始氏族社会中头等的大事是生育,生育权就会上升为氏族社会中诸多问题的核心,并成为决定性要素。所以,男子要向女子争夺生育权,就要证明自己养育孩子的能力。于是,他们在女人生完孩子之后,就把她们赶出产房,自己模仿女人的形象、特征做起了“产翁”。在《山海经》的“丈夫国”里,有男人不用娶妻而生子的记载,可资印证。

三、淮涡水怪无支祁传说的映射

唐人李公佐传奇《古岳渎经》记载着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其后,李公佐又杜撰了其“访古东吴,泛洞庭,登包山,入灵洞,探仙书,得《古岳读经》第八卷,乃得其故”:

尽管无支祁的故事仅仅限于传说,还是引起了后世学者们足够的重视:朱熹在《楚辞辩证》中驳斥了僧伽降伏无支祁之说为俚俗妄谈,罗泌在《路史》中有《无支祁辩》一文。其文其事之真假本无关紧要,但这些名人的参与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无支祁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最终成为孙悟空形象原型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小结

②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伊永元笺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63、476页。

③ 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引自《中国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④ [清]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26页。

⑤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35页。

⑥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⑦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注引《淮南子》,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0页。

⑧ [清]马骕《绎史·禹平水土》(卷十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5页。

⑨ 张强《从神话到小说——兼论〈西游记〉的神话品质》,《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

⑩ [明]吴承恩《禹鼎志序》,引自蔡铁鹰《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62页。

*本文系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BBXYHHWH2011B05)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生人神话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爱情神话
鼠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牛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虎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龙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红楼梦中的神话》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神话”再现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