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凌濛初史料三则

2013-12-10 09:42··
明清小说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交游崇祯南昌

··

凌濛初虽是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刻书家,因遗存资料有限,故其有关生平事迹尚存诸多模糊难辨之处。笔者在检阅明人文献时,无意之中发现凌濛初相关史料三则,分别为福建曾异撰写给凌濛初赠诗两首、江苏邹迪光寄给凌濛初书信一封,以及安徽刘仲达聘请凌濛初校对《刘氏鸿书》一事。这三则史料,尚不见有关学者论述,属于新见资料,可以补证凌濛初的生平交游。

一、邹迪光《与凌初成》

邹迪光写给凌濛初书信见于《调象庵稿》。其信如下:

两读华椷,词葩纤缛,意旨绸缪,想见欧余苕霅之间有人焉,如休文叔庠而企慕可知也,惟是长年寝瘵,阖户不出,盈盈一水,视如瀛海,亡能操刀子,问字门庭,有仰屋叹恠事而已,碑文之托本非中郎焉,表有道门下用,以覆瓿则可,以登石则不可,管城君大隹,十矢可当十金,即不佞临池技拙,将宝爱之,不啻漆管绿沈耳!

邹迪光(1550—1626)字彦吉,号愚谷,明代无锡人,《无锡县志》有传。邹迪光,“万历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累官湖提学副使,擅衡鉴,楚士服而归之。以吏议罢,送者数千,生祀之濂溪书院。迪光既罢,治园亭于惠麓,与当世名公卿文士游宴其中。极声伎觞咏之乐,垂三十年。有集数种,合三百余卷,一时声气奔辏,几与娄水、弇园。后先狎主文坛”。迪光生平著述丰富,著有《劝戒图说》、《太上诸仙法语补集》、《良常仙系记》、《台雁游记》、《愚公谷集》、《始青阁稿》、《天倪斋集》、《郁仪楼集》、《石语斋集》、《调象庵稿》和《文府滑稽》等。

该信是邹迪光对凌濛初来信的回复。其中,“两读华椷”,说明凌濛初曾两次写信给邹迪光。“词葩纤缛,意旨绸缪,想见欧余、苕霅之间有人焉,如休文、叔庠而企慕可知也”,是对凌濛初文学素养的溢美。“欧余”,指欧余山;“苕霅”为苕溪、霅溪两水并称,两者皆位于湖州境内。“休文”指沈约,“叔庠”为吴均,两人都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也都是吴兴人。这里用“欧余”、“苕霅”来表示凌濛初声名之广,用“沈约、吴均”来表示凌濛初声名之高。“长年寝瘵,阖户不出,盈盈一水,视如瀛海,亡能操刀子,问字门庭,有仰屋叹恠事而已”,意谓凌濛初请邹迪光作文,而迪光以身体多病、闭门休养为由加以推托。“碑文之托本非中郎焉,表有道门下用,以覆瓿则可,以登石则不可,管城君大隹,十矢可当十金,即不佞临池技拙,将宝爱之,不啻漆管绿沈耳”,意谓邹迪光最终答应凌濛初作文请求。从其记载来看,凌濛初似乎请求邹迪光作一墓表,同时请求袁中郎作一碑文。

凌濛初请邹迪光为谁作墓表,信中没有明确说明。不过,邹迪光《调象庵稿》收录《明缮部员外郎绎泉公凌先生暨原元配包宜人合葬墓碑》一文。可见,凌濛初是请邹迪光为其父作碑文的。凌濛初父迪知(1529—1600),字稚哲,号泉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任工部郎中、定州同知、大名府通判、常州府同知等职。迪知著述甚丰,著有《万姓统谱》、《历代帝王姓系统谱》、《姓氏博考》、《史汉评林》、《增定荆川史纂》、《大学衍义补英华》、《左国腴词》、《太史华句》、《楚骚绮语》、《两汉隽言》、《文选锦字》、《名世类苑》、《名公瀚藻》和《学海清澜》等。

又,碑文中提及凌濛初曾请袁宏道为其父母撰写碑文。袁中郎,即袁宏道,《明史·文苑》有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湖北公安人,“年十六为诸生,即结社城南,为之长。闲为诗歌古文,有声里中。举万历二十年进士。归家,下帷读书,诗文主妙悟。选吴县知县,听断敏决,公庭鲜事。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已而解官去。起授顺天教授,历国子助教、礼部主事,谢病归”。凌濛初请袁宏道为其父母撰写碑文,说明凌濛初与宏道亦有交游。凌濛初与袁宏道兄弟曾有过交往。其中,万历三十七年,宏道弟中道曾至金陵珍珠桥凌濛初寓所看画。由此来看,凌濛初与袁氏兄弟的交游,亦非一日。

从邹迪光写给凌濛初书信可以看出,凌濛初与明代著名文人邹迪光、袁宏道有过交游。凌濛初父母去世后,本请袁宏道作碑文、邹迪光作墓表,后不知何故,碑文由邹迪光所作,行状由朱国祯所作。

二、刘仲达《刘氏鸿书》

凌濛初曾为刘仲达《刘氏鸿书》校对。《刘氏鸿书》详细列出参校人员名单,共有96人。其中,安徽最多,共42人。42人中,宁国府宣城29人,分别为王三元、王朝遇、冯汝京、冯汝亭、冯昌龄、张守道、张国卿、沈有则、沈寿广、雷应祥、雷起鳌、吴伯敷、唐一澄、唐一灏、唐时凯、徐嵩庆、徐之庆、后有年、濮阳和、蔡阳春、刘文昭、刘孔宾、葛允中、管士选,以及仲达兄仲光、仲辉、弟仲斗、仲升和子禹等。徽州府歙县9人,分别为谢陛、程汉、潘之恒、潘是仁、吴唯名、吴文龙、吴彦位、黄奂和黄应宫等,另有凤阳李可演和汤有光、建德郑应柱和当涂郭登明。江苏次之,共15人。15人中,应天府有胡宗仁、廖孔说、焦润生、孙起都、李天章、姚舜卿、张其光和胡耀昆8人,苏州府长洲有俞安期、韩道亨和丘义民3人,常州府有无锡尤盛明、马世奇和武进陆卿正3人,镇江府有金坛王镜1人。浙江14人,分别为:杭州府吴之鲸、陈应元、翁佑之和卢象颢4人,湖州府蔡善继、王德化、吴宠锡、凌濛初和唐时5人,嘉兴府陶朗先、范明泰、钱国珍和马万程4人,绍兴府刘塙1人。福建9人,分别为:福清林楙和林古度2人,莆田黄景星、郭天中和吴国仕3人,晋安郑琰和郑文昂2人,晋江林垣斗、建宁谢兆申和闽县王宇。湖北5人,分别为:蕲水袁世振、袁道生和李营易3人,蕲州王谦和陈时复2人。江西3人,分别为高安朱吾弼、铅山费元禄和建平岑梦桂。广东4人,分别为:番禹曾易陈、南海卢云龙、东莞邓云霄和河源李树桢。四川1人,为绵州鲍国忠。

据《四库全书存目提要》载,《刘氏鸿书》,108卷,明刘仲达编。仲达字九逵,宣城人。“是书分二十四类,又分子目二百六十有奇,事实词章,相杂而载,每条皆注所出,较明人杜撰之书稍有依据。然大抵转引类书,不尽出于本文,则亦稗贩之学也。卷端题汤宾尹删定,而李维桢序乃称校雠与有力者,为李成白、谢少连,宾尹序中亦无一字及删定事。盖坊贾刊是书时,以仲达诸生,恐不见重,借名於宾尹耳”。该书前有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李维桢、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焦竑和万历三十九年五月汤宾尹序,以及秀水陶朗先笺、莆田黄景星引和刘仲达凡例。

96位校对者,按照刘仲达所言,“多系馆阁宗工,或是郊林巨手”。这些校对者中,虽然并非都与凌濛初有所交游,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凌濛初交游的应不少,如已知的潘之恒、黄奂、俞安期、孙起都、林楙和林古度等,另乌程蔡善继、王德化,江宁焦润生、胡宗仁、廖孔说,歙县谢陛、程汉、吴文龙、黄应宫,以及宣城张守道、唐一澄、唐一灝等人,或为凌濛初同乡,或与凌濛初同时生活同一地方,或为刘仲达同乡,与凌濛初交游可能性极大。

蔡善继,字伯达,浙江乌程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官莆田知县、香山知县、福建左布政使。著有《前定录》。

王德化,字皞如,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德化父永宁,字世塘,号绍滨,历官临川知县、南京吏部、六安州知州和临江知府等职。

胡宗仁,字彭举,一字长白,上元人,“生而伟壮,美须髯,善谈论,本富家子,晚年食贫,不谒时贵,衲衣拄杖,反手徐步,人皆目为神仙,居近冶城,藤垣苔室,终日作画,喜咏唐寅‘闲来自写靑山卖,不使人间作业钱’句,殊自得也。尝开宅后圃塘,得奇石,为作小九华记。”著有《载知斋集》。

廖孔说,字傅生,“博学强记,轻俊自喜,漉囊策蹇,日游溪山间。海昌许同主弃官隐华阳,招之偕隐,常栖止祈泽龙泉之胜,晚修淨土,以终老”。

谢陛,字少连,一字少廉,歙县人,生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卒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生员,攻古文,多次参加科举不中,好游历,所至苏州、杭州、宣城、真州、南京等地,均参加当地的诗社活动。谢陛著述丰富,著编有《歙志》、《三国志》、《季汉书》和《唐诗书》等。

程汉,字孺文,性简傲,见人辄自诵其诗,喜交游,曾“与祝给谏无功、张考功元平、臧博士晋叔、曹廷尉能始、陈廷尉德远、谈参军无文、徐参军宾夫、殷台郎与可、魏江宁丞颖超、梅宁乡簿子马、顾勋卫所建、秀才谢少连、梅季豹、陈延之、国子生汪肇邰、叶循父、释孤松、若柳、陈父王太古、程彦之、胡仲修、吴嗣仙、吴非熊、程仲权、罗子昭、吴元翰、洪仲韦、姚园客、陈唯秦、王曰常、张子明”等在南京结社唱和。

吴文龙,字田甫,歙县信行人,汪道昆门生,参与万历《歙志》撰写。

黃应宫,字元声,更名元赓,竦塘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曾任南京兵部右侍郎,与尚书陈道亨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

唐一澄,字金颖,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官泉州司理、刑部主事等职。唐一灏,字之淳,工诗文,为乡邦所推服,名重一时。一澄和一灏为兄弟,其父汝迪,字吉甫,号惠庵,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司理真定,立收巨猾,一郡震慑,补吏部司勋郎。严世蕃招饮,困以酒,艴然覆觥于地,辄上马去。严讽言官,论之谪判禹州”。后任雷州知州,抗击倭寇。

张守道,字岸先,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吏部稽勋司考功郎、南京太常寺卿和工部侍郎等职。

三、曾异撰《送凌初成》

曾异撰写给凌濛初两首赠诗见于《纺绶堂集》中,具体如下:

南州署中送凌初成游吾闽,兼柬孙子长先生、社中张道羽诸子,亦次孙送行之二章韵也。

轻舟处处泊江花,却寄闲愁载到家。文体盘旋笼内鸟,诗心淸苦雨前茶。欲留莺住勤浇竹,才送君行又闭衙。为尔怀人乡思远,微茫梦挂一帆斜。

潘昭度师亦次韵送行,予又续之。

五月兰深一路花,解鞍下马便为家。文人知己延津剑,廉吏交情惠水茶。江上作诗方送客,朝来传语慢排衙。滕王高阁目千里,渺渺予怀日已斜。

曾异撰为明代著名人文之一,《明史·文苑》有传。曾异撰,“字弗人,晋江人,家侯官。父为诸生,早卒。母张氏,以遗腹生。家窭甚,纺绩给晨夕。异撰起孤童,事母至孝。岁饥,采薯叶杂糠籺食之,母妻尝负畚锄干草给爨。然性介甚,长吏知其贫,欲为地,不屑也。吴兴潘曾纮督学政,上其母节行,获旌于朝。及曾纮巡抚南赣,得王惟俭所撰《宋史》,招异撰及新建徐世溥更定,未成而罢。异撰久为诸生,究心经世学,所为诗,有奇气。崇祯十二年举乡试,年四十有九矣,再赴会试还,遂卒”。异撰生平著述较为丰富,总为《纺绶堂集》。《纺授堂集》分为诗集、文集和二集。其中,诗集8卷,文集8卷和二集10卷。其所赠凌濛初两诗即载于诗集中。

第一首诗中,“南州署中送凌初成游吾闽,兼柬孙子长先生、社中张道羽诸子,亦次孙送行之二章韵也”,说明两首赠诗所作地点及目的。其中,“南州署中”,指所作地点为潘曾纮江西南昌布政使署中。“送凌初成游吾闽”,表示赠诗的目的,是为凌濛初赴闽而作。“兼柬孙子长先生、社中张道羽诸子,亦次孙送行之二章韵也”,表示赠诗押韵缘由,是根据孙子长送行诗韵。顺及说明的是,孙子长,原名孙永祚,字子长,号雪屋,苏州常熟人,著有《雪屋集》。张纶,字道羽,福建闽县人。第二首诗中,“潘昭度师亦次韵送行,予又续之”,表示作诗的原因和韵脚。“五月兰深一路花”,交代了凌濛初赴闽的时间,是在某年的五月。两诗虽然点明了凌濛初赴闽的月份,但没有交代具体的年份。

根据有关材料记载,两诗作于崇祯六年。崇祯六年春,曾异撰应潘昭度之邀到达南昌。对此,《纺授堂集·诗集》卷一《癸酉春送周子立北上时予有南州之行》和《纺授堂集·文集》卷一《送林守一重游吴越序》皆有明确记载。其中,《送林守一重游吴越序》为异撰作于“崇祯甲戌花朝后”,内载有“客岁游南州”字样。“崇祯甲戌”为崇祯七年,则异撰“游南州”的“客岁”当为崇祯六年。又《癸酉春送周子立北上时予有南州之行》载:“杏雨香春江,柳花上行李。立马两书生,感时涕江涘。握手话中原,茫茫不可视。”据其题名可知,“癸酉春”,曾异撰曾有南州之行。题名中的“癸酉”年,从曾异撰生卒年份来看,应为崇祯六年。题名中“南州”,即为江西南昌。诗中的“杏雨”,即杏花雨,特指春雨。此即说明,曾异撰曾于崇祯六年三月由福建前往南昌。另,《纺授堂集·诗集》卷五《三月三日雨中宿大横驿次里中黄大司马叶文忠公韵十首》、《宿车盘驿次叶文忠公韵各一首》、《咏豆腐》和《南州署中三月晦日次林守一韵却寄》等诗,均详细记录曾异撰南州之行路过之地及其时间。其中,《咏豆腐》作于南州之行路过江西铅山时,时间为“崇祯六年三月十日”。《南州署中三月晦日次林守一韵却寄》作于曾异撰到达南昌后,时间为“三月晦日”。“晦日”,指月份的最后一天。“三月晦日”即三月最后一天。而崇祯六年三月最后一天为三月三十日,则崇祯六年三月三十日,曾异撰已到南昌。曾异撰春间到南昌,同年秋便返回福建。对此,《纺授堂集·诗集》卷二《题画者陈某卷有序》和卷三《题松石图为余玄同前辈寿》皆有记载。其中,《题画者陈某卷有序》载:“崇祯六年秋杪,病中过友人林参夫,因游印林寺。”由此可知,崇祯六年秋末,曾异撰去福建福清印林寺游玩。这说明,其时曾异撰身在福建福清。又《题松石图为余玄同前辈寿》载,此诗作于“崇祯癸酉十月十三灯下也”,是为“呈施辰卿时有约同游福庐作”。“福庐”位于福建福清。同样说明,崇祯六年十月十三日,曾异撰也身在福建福清。显然,崇祯六年九、十月间,曾异撰已从江西南昌返回福建。

据上所述,崇祯六年,曾异撰曾去江西南昌潘昭度署中。同时,据《纺绶堂集》所载,除崇祯六年外,曾异撰此后并没有再去江西南昌潘昭度署中。由此可知,凌濛初自江西南昌去福建只能是在崇祯六年五月。崇祯六年凌濛初赴福建一事,曹学佺也有所记载,对此,冯保善曾有论述,兹不赘论。崇祯六年,凌濛初赴福建是从江西南昌潘昭度署中而非其它地方。崇祯六年春,凌濛初曾至江西南昌潘昭度署中一事向无所论。反之,郑龙采言及凌濛初曾至潘昭度南昌署中是在潘昭度任职南赣巡抚(崇祯七年至九年)时。由此看来,此一论述值得商榷。

从曾异撰写给凌濛初两首赠诗可以看出:凌濛初与福建文人曾异撰有过交游。潘曾纮任职江西期间,凌濛初赴其署中在其布政使任上的崇祯六年应非郑龙采所言南赣巡抚任上的崇祯七年至九年。凌濛初游历福建的时间,当在崇祯六年的春夏之交而非潘曾纮任职福建副使的崇祯三年。潘曾纮邀请曾异撰和徐世溥更定宋史时间,当在其布政使任上而非《明史》所言的任职南赣巡抚时。

凌濛初一生交游十分广泛,与江苏邹迪光、湖北袁宏道、安徽刘仲达和福建曾异撰等文人皆有交游。凌濛初曾请邹迪光为其父母撰写碑文,为刘仲达《刘氏鸿书》进行校对。凌濛初于崇祯六年五月自江西南昌潘曾纮布政使署中赴福建游历。潘曾纮任职江西期间,凌濛初赴其署中应在其布政使任上而非郑龙采所言的南赣巡抚时。凌濛初福建之行当在崇祯六年春夏之交而非潘曾纮任职福建副使的崇祯三年。凌濛初结识福建李瑞和亦在崇祯六年亦非其它时间。

① 邹迪光《调象庵稿》卷三九《与凌初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59册,第798—801页。

② 徐永斌《凌濛初考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注释②。

③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二《乡贤》,《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4册第525页。

④ 光绪《金陵通传》卷二二,(清)陈作霖撰,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⑤ 乾隆《江宁新志》卷二一《高士传》,(清)袁枚修,乾隆十三年刻本。

⑥ 于若瀛《弗告堂集》卷二十《词林雅集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46册第125页。

⑦ 嘉庆《宣城县志》卷一五《人物》,(清)陈受培修、(清)张焘撰,嘉庆十三年刻本。

⑧ 曾异撰《纺授堂集·诗集》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63册,第423页。

⑨ 冯保善《曹学佺与冯梦龙及凌濛初交游考》,《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

⑩ 郑龙采《别驾初成公墓志铭》,转引叶德均《凌濛初事迹系年》,见《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85—586页。

猜你喜欢
交游崇祯南昌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柳诒徵与镇江名流交游略考
浅谈刘禹锡交游与创作之间的具体联系
顾梦游与方文交游考论
清代辽东诗人戴亨交游考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