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系统特征与发展模式研究

2013-12-18 03:15耿晓燕李文水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主体资源

耿晓燕 李文水 李 波

(中共莱芜市委党校,山东 莱芜 271100;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矛盾的根本途径,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对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本质上的共通性,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大量理论和经验研究证明,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创新。尤其对我国而言,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而低碳技术研发难度更高、更具前沿性,因此低碳技术创新问题更应该摆在首位。本文在明确低碳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从而为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指引。

一、低碳技术创新的系统特征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创新网络的各个结点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综合评价实证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7期。,本文从系统的结构及运作两个方面揭示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

(一)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

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创新主体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所有执行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创新资源是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所必须的物质和财富资源,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条件和基础,而创新环境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所处的客观条件和赖以运转的空间,是低碳技术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如图1所示)。

图1 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

系统的外围是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环境子系统,从形成原因和作用形式的差异角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发的、一贯的非正式环境与被动的、调整的正式环境。自发的、一贯的非正式环境通常根植于特定的地域,并与该地域的传统风俗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这种环境属于一种非正式的规则,主要包括低碳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和能源环保要求。被动的、调整的正式环境则是指为低碳技术创新所创造的正式的制度和政策,通常是自上而下建立的。由于低碳技术创新所需的客观条件时刻变化,因此这种环境也是动态多变的,需要政府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制度和政策。

系统中间是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子系统,主要是知识的产生者与转化者,它们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关系的协调、融洽决定着创新过程的流畅、高效。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中心要素,这一观点已得到大部分学者的普遍认可;科研机构相对而言主要侧重科研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因此在原始创新和创新转化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高校的地位和运作较为特殊,充当了原始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者的角色。强有力的金融体系既能使企业获得创新所需的资金,鼓励企业创新,还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投资风险分散机制。[注]张玉明:《企业自主创新与多元资金支持》,山东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7页。政府不但可以影响产业界的学习动力,而且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界学习和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速率,但政府行为要由直接控制转化为间接调控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转变反而能够避免不公平和低效率。

系统的中心是低碳技术创新资源子系统。从广义上讲,创新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与科技存量资源两个方面。自然物质资源显而易见,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基本的物质平台;而科技存量资源则是附着在自然物质资源上面的、已经形成的技术革新力量。毋容置疑,自然物质资源的比较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低碳技术创新的成本,但科技存量资源更能够构筑较高的低碳技术创新基础,使得自然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冯之浚等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低碳技术创新存在减排成本较低、较大的碳排放空间以及国际技术合作潜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注]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8期。

(二)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运作

在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结构与功能实现之间是系统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需求动力和供给动力共同作用,才会产生创新行为,低碳技术创新也是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交织着多种动力。首先是内部需求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企业主动改变原有的发展战略、实施低碳和绿色发展战略时所要求的技术创新类型转变;其次是外部供给动力,即来自外部宏观环境的压力,主要是区域经济体实施经济体制转型或者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要求。上述两股动力源首先作用于低碳技术创新主体,而后通过这些主体将集合受力作用传遍整个低碳技术创新系统,这一过程称之为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显然,低碳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能够促进各低碳技术创新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合作关系,有利于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而一旦形成一定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由于内外部动力源的变化,又会形成新的动力机制,推动新一轮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进入循环状态。

2.低碳技术创新的保障机制。低碳技术创新系统运作需要得多种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保障,从而实现各子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子系统之间联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低碳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来看,低碳技术创新的保障机制可以分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机制、保障低碳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机制、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影响的评价机制三个主要内容。应该明确的是,虽然保障机制涉及的参与主体众多,但从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实际环境来看,政府无疑是低碳技术创新保障机制的引导者、培育者和主要实施者,负责与低碳技术创新相关的基础资源整合、法律法规设计、社会中介服务等主体性保障功能。低碳技术创新保障机制实质是附着在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网状结构,以确保低碳技术创新过程的流畅进行。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及其之间的联系密度,最后还可以加强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3.低碳技术创新的导向机制。由于外部环境的动态复杂性,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在迅速、准确感知环境变化的同时作出创新方向和战略上的调整,以调控创新资源的投向,确保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低碳技术创新系统这种感知环境变化并迅速作出战略调整的过程、方式和方法统称为低碳技术创新的导向机制。低碳技术创新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的主动适应性。低碳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性适应系统,其主体具有智能性,不但能够准确感知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主动改造环境,使之适应主体本身的行为方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的主动适应性行为导致整个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呈现复杂的、非线性的作用机制,从整体上涌现出规律性演化特征,与环境融为一体,使得系统朝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图2 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特征与运作机制

可以看出(见图2),低碳技术创新系统是以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增长原动力为目标,由低碳技术创新主体、资源、环境等诸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高效配置区域创新资源,促使低碳创新活动广泛开展和低碳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的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复合系统。复合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发展是否协调是低碳技术创新系统能否发挥整体功能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确保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从创新投入,再到创新配置和支撑,最后到创新产出的过程顺畅、高效。

二、我国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

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依据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运作特征而量身定做的有效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一种逻辑推演和理论指导。本部分首先理论归纳低碳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类型,然后依据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系统特征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策略。

(一)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类型

国外学者从一般技术创新的模式框架出发,较早讨论了低碳技术创新的模式类型。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低碳技术与一般技术存在显著差别,更具前沿性和风险性,因此一般技术创新模式难以适应低碳技术创新的要求,需要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为核心进行彻底性的突破式创新,传统的能源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低碳技术创新的要求。从创新性程度而言,突破性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原有技术范式的根本性转变。秉承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目前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在一种高碳的、高能源损耗的社会技术背景之上,而且已经形成制度性的锁定状态。而低碳技术本身遵循的低能源消耗特性与这种高碳性技术锁定截然不同,因此其创新模式的制定必须首先要打破这种制度性锁定,重新构建基于低能源损耗的社会技术背景和制度锁定。但突破性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构建困难重重,不仅是上述高碳技术和制度锁定,还包括非正式的一些约束,例如社会习俗、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等等,严重阻碍了新的能源技术替代优势的形成。

相比而言,较为缓和的观点是进行渐进性低碳技术创新,即低碳技术创新应本着渐进性的原则和模式。渐进性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不要求对现有的技术创新范式进行根本的变革,而是对现有技术范式不能适应低碳技术创新的方面进行改革,因此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联系性的、非质变性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种观点认为,低碳技术虽然有其特殊性,但现有的技术范式并非完全不能适应,与之相反,大部分技术创新所遵循的流程和规律是不变的,只需要对不适应的地方进行扬弃即可。而且技术范式的彻底性变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是一项长期性的、高成本的、高风险的活动,会带来人民生活的不安定因素,而且极易导致失败,反而不利于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上述两种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在国内均能找到相应的支持者,例如胡鞍钢、王海芹等认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全新的技术范式和发展路径,需要打破传统的碳锁定状态,进行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上述立论基础与国外突破式和渐进性创新不谋而合,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但有所不同的是,国内学者依据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第三种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即低碳自主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更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考虑的更细致入微,包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种类型。不难发现,从内容属性可以看出,低碳技术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综合运用,进一步考虑到了低碳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和过程性,从而更加吻合低碳技术创新的实际。低碳技术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被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是目前国内的主流模式。正如党文娟、宋德勇等学者所指出,中国的低碳技术创新将经历对国外前沿低碳技术的引进、模仿阶段及自主创新阶段,促进低碳技术进步应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注]党文娟、张宗益:《区域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3期;宋德勇、卢忠宝:《低碳工业化的现实考察:权宜之计抑或治本之策》,《改革》2009年第7期。

(二)我国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综合上述分析,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包括低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低碳技术集成创新和低碳技术原始创新三种模式,并非每种模式都适合当前的中国,其选择应该考虑低碳技术创新阶段性以及中国目前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做到量力而行。

根据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特征,本文认为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低碳技术创新主体(agent)、低碳技术创新资源(source)和低碳技术创新环境(circumstance)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具体的公式为:LCI=agent×source×circumstance,式中agent、source和circumstance分别代表低碳技术创新主体、资源和环境的得分,LCI代表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指数。根据LCI的大小可以将区域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弱、中、强三类,与不同类型的低碳自主创新模式放在同一平面空间内,就可以形成9种不同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方案(如图3所示)。

图3 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着不可取的选择方案,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方案B和方案C所代表的低能力高模式方案,其共同特点是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而选择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却需要较高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实现。自出创新的内涵表明,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所产生的低碳技术核心概念或技术的突破,依靠的完全是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低碳技术的集成创新生成的异于原单项技术的新技术,依靠的是不同单项技术在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整合。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还是集成创新,其实现都至少需要凭借中度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忽视了客观实际而盲目跃进的方案,如方案B和C,不但不利于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反而会产生一定的损害。另一类则正好相反,是高能力低模式方案,如方案D、G和H。其特点是低估了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因而选择了落后于自身实际能力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由于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低碳技术创新的理论指导,因此这种方案也不但不能进一步提升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反而限制了主体的创新欲望,抑制了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方案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从最优化的角度而言,未充分展现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效能,造成了能量的浪费,也是不可取的。

可见,基于弱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A)、基于中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创新模式(E)和基于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原始创新模式(I)是现实中可供选择的三种有效方案。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每年都会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表明,在我国,东、中、西部自主创新能力呈现出递减的态势[注]范柏乃:《城市技术创新透视——区域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鉴于此,本文初步判断东、中、西部地区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分别适宜模式I、模式E、模式A。

三、我国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政策措施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实施需要配备多种政策辅助措施,更需要各低碳技术创新主体提升自身认识和能力的同事(主体子系统)之间形成健康、良好的关系网络,从而更为有效地利用具有稀缺性的宝贵的低碳技术创新资源(资源子系统),最终达到综合提升我国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环境子系统)。依据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今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实施工作所做的准备至少包括:

(一)积极引导公众意识与价值观念的转变

人类的行为将受到低碳技术创新文化和理念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这是文化对人产生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表现和结果。然而在我国,由于重工业时期以石化能源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文化长期侵染着我国的经济主体,使得公众的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因此,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抑或经济结构的转型,更关键的是由“高碳”向“低碳”的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这一转变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通过舆论导向进行引导、通过制定政策法令进行保障,也需要“低碳经济”所能带来的消费模式的切实转变,继而才能带动居民消费意识的转变。让民众摒弃高碳经济时代的消费模式,抛弃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价值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易事,需要政府以耐心、恒心采取措施,坚定方向,坚持为地方低碳经济发展寻求广泛信念支持,探索让民众切实得到低碳生活实惠的办法,从而让民众欣然接受低碳生活,支持并参与低碳技术创新,以地球和人类的安全为己任。

(二)构建有效的低碳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体系

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投入是目前提升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低碳技术创新的特性却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满足需要。一方面,低碳技术创新是以新能源技术为主体的创新行为,更具前沿性和风险性,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更大,无疑增加了融资难度,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往往会望而怯步;另一方面,如同一般的技术创新具有技术和市场的溢出性,低碳技术创新也具有较大的溢出性风险。由于低碳技术创新的成本巨大,一旦溢出,对创新主体的经济效益和创新积极性都是巨大的打击。因此大多数企业都处于观望的状态,怀有“搭便车”心理,谁也不想率先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因此,需要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联合各金融机构的力量,建立包含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政府补贴等在内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

(三)积极参与国际低碳技术合作

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低碳技术水平、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在发展初期,积极推进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有效的能力提升路径。因为目前我国的能源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石敏俊对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损耗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损耗超过OECD国家4倍,超过日本9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注]石敏俊、周晟吕:《低碳技术发展对中国实现减排目标的作用》,《管理评论》2010年第6期。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低碳技术合作,充分吸收发达国家低碳技术创新的先进理念和途径,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然,当前发达国家也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也在积极寻求合作,以化解巨大的减排压力和高昂的减排成本。

(四)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支撑平台

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与技术创新活动类似,除了依靠投入——产出效能水平外,还需要隐性的低碳技术创新支撑能力。这种支撑能力属于政府自上而下逐步建立的正式的制度和政策,是一种公共服务体系,属于低碳技术创新环境的一部分。系统而言,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推进不仅需要低碳技术创新主体提升自身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核心竞争力,也需要政府制定优越的、专门化的服务平台,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有效地保障低碳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底下,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低碳技术创新支撑平台不健全,不能为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的潜能发挥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对于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主体资源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