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特色

2013-04-07 04:03丁俊萍虞志坚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专政李达文集

丁俊萍 虞志坚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达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他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

一、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念是注重民生

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推动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由零星而片面的介绍转向广泛而系统的传播。李达在1919年发表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一文中,从社会主义的概念入手,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生产协作、生产资料公有、经济发展、人民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并概括和阐述了社会主义的若干特征。

一是劳动万能。李达认为:“社会主义,是反对资本万能主义,主张劳动万能主义。”①《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李达并不否认土地、资本在社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认同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他曾强调,“土地是人类求生存的根本手段”②李达:《租佃论》上篇,《现代中国》1928年第2卷第1号,第1页。,从而指出土地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之一。李达强调劳动万能,体现了他对劳动阶级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生存环境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他对“劳工神圣”的道德价值标准的推崇。道德价值标准必然要求制度保障。李达呼吁劳动万能,应当是他认为社会主义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面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另一种表达。历史地看,与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实行的按需分配相比,按劳分配虽有其局限性,但大大抑制了剥削,维护了劳动者的自由平等,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相对于资本万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二是社会公有。李达认为:“社会主义,是反对个人独占主义,主张社会公有主义。”③《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因为独占生产手段的阶级对于无所有者的阶级,必须在法律上设定不同的身分,以巩固其榨取的方法。”④《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9页。可见,剥削源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只有打破私有制,才能消除剥削,消除压迫,人人参加劳动,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李达从改变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出发,认定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不仅应当拥有财富的所有权,而且其生存状况、阶级地位都必须适应“劳工神圣”的道德价值标准。从李达思想发展的轨迹来看,这个观点立足于从经济上保障人民权益。

三是人的自由发展。李达认为:“ 社会主义,是打破经济的束缚,恢复群众的自由。”[注]《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90、62、232页。他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强调为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须发展国民经济,而“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这是不论在什么样的国家都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律。”[注]《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2页。李达强调“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是各国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当然也是而且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遵循的规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这就触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打破经济的束缚,恢复群众的自由”,这里的自由不仅是物质上的自由,还应当包括精神上的自由。而物质生活的相当改善,必将使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得以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劳动大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独立的活动性与创造性,在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准上,尽着决定的任务”[注]《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9、459、461页。。

李达对社会主义主要特征的上述概括,将改变生产关系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将打破私有制的社会革命和提高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结合起来,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结合起来。这一概括,虽然没有紧密结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却体现了李达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初步把握。同时,上述概括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投身于社会主义运动的精神动力是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不难看出,注重民生是贯穿李达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鲜明旗帜是消除贫富悬殊

社会主义运动,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争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运动。它既属理论范畴,也属实践范畴;既是一个社会运动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同时,也初步地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社会主义思想。李达在《社会主义的目的》一文中,从民生的角度对社会主义运动有较为明确的阐释:“社会主义有两面最鲜明的旗帜,一面是救济经济上的不平均,一面是恢复人类真正平等的状态。”④《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90、62、232页。在李达看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目标是使人民在经济上摆脱贫穷,在政治上能实现人人平等。

李达指出,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制度运作的必然结果。西欧的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专制王权和封建特权,却也为资本的剥削铺平了道路。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却也使社会弊端日益显现:一方面是农村荒废,“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组织和反抗,工场法和劳动组合法的发布、经济恐慌、同盟罢工、失业问题、贫穷的增加、民主革命的胜利、劳动者的政治运动等”⑤《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90、62、232页。。李达从建立合理的经济基础的角度,提出了消除贫富悬殊的制度保障,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在根本改造经济组织谋社会中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实行将一切生产机关归为公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⑥《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90、62、232页。。“社会主义的界说是:实行将一切生产机关收归社会共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⑦《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90、62、232页。显然,李达把公有制看作是消灭剥削、平衡收入分配的制度前提。科学社会主义表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谋社会中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在李达的社会主义思想中,这两种属性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李达以民生为思想旗帜和价值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人文诉求,也呼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并具有当代价值。

李达强调“救济经济上的不平均”,并不是主张搞平均主义。他在《社会学大纲》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虽然遵循按劳分配,但“劳动的支付,也并不是不分劳动的性质和资格而一律‘平等’的”⑧《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9、459、461页。。换言之,按劳分配,不是仅仅依据劳动的数量,而是综合考虑数量、性质、资格等多项指数。这就有力驳斥了那些蓄意使社会主义与平均主义纠缠不清的谬论。同时,李达也认为,纯粹的按劳分配也会导致不公平,“因为把劳动当作尺度使用,这就于不知不觉之中,把不平等的个人的天分和劳动能力,认做‘自然的特权’了”⑨《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9、459、461页。。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观点为后来社会主义改革中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出现留下了思想空间,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想的起点。当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怎样既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又避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则是在经历长期探索、付出一定代价之后,才基本上有了比较科学的解答。

三、通过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谋人类之生存幸福的必由之路

在早期共产主义者探索救国救民新路的过程中,明确社会革命的内涵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前提。李达结合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界定了社会革命的含义,指出“社会革命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而行的革命”[注]《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48、53、352、367、73、65页。,是一个经济基础变革和政治制度变革并进的辩证统一过程。而革命的动因是民生问题。“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的对抗越发显明,无产阶级的贫困增大,有产阶级的财富增加,社会革命的机会到了。”②《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48、53、352、367、73、65页。也就是说,剥削造成的贫富悬殊必然带来反剥削的斗争,压迫造成的社会不公必然带来反压迫的斗争。正如列宁所说的:“千百万人是不会按照定单进行革命的 ,只有在人民穷困不堪,再也无法生存,千百万人的共同压力和决心足以粉碎一切旧的壁垒并真正能够创造新生活的时候,他们才会起来革命。”[注]《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页。从人们谋求改变穷困不堪、无法生存的悲惨命运看,革命是改善民生的手段,改善民生是革命的目的,两者相互促进。

李达论证了革命的手段取决于民生状况。在近代中国,不存在西欧那种工人贵族阶层,中国工人阶级毫无政治权利,根本不存在开展和平的议会斗争的可能,“所以无产阶级的议员要想在议会中成立一种除去自己阶级痛苦的法案,是断然办不到的”④《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48、53、352、367、73、65页。。由此,李达强调最普遍最猛烈的非妥协的阶级斗争是根本改造中国社会的最有效手段。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革命道路救国救民,广大人民群众跟着先进的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希望藉以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往往是其直接的和主要的动机。

李达阐述了革命的对象是民生困苦的祸源——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之为祸于中国,至今日而极矣,金铁奴我以物质,宗教奴我以文明,教育奴我以服从,勾结我国贼,制造我内乱,涂炭我人民”⑤《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48、53、352、367、73、65页。。他认为人民要获得自由与幸福,必须组织、发动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在李达看来,社会革命是劳动者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也是一个劳动者争取个人的生存权和劳动权的过程。革命的结果,将使每个人的经济政治等权利都得到充分保障。

李达坚信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终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都具备人的尊严。这就是民生的指望。即是说,通过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

四、社会主义制度是谋人类之生存幸福的最基本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631页。,“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631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一思想,显然为李达等早期共产主义者所接受。李达在《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直接之产物,所以谋人类之生存幸福而以废除私产为目的者也。”⑧《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48、53、352、367、73、65页。也就是说,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在于消灭私有制,为社会中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幸福。这也表明了李达等早期共产主义者信仰社会主义的初衷。

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李达初步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这是社会上勤劳的多数者的民主主义,是对于少数者的专政,是对于旧榨取者的专政。”[注]《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7页。显然,这时的李达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多数劳动者对于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不难看出,这与毛泽东后来阐述的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内涵已经相当接近。李达阐述的“多数者的民主主义,是对于少数者的专政”这个观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建立起多数劳动者对于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为“谋社会中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最可靠最基本的制度保障。

李达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说,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首先必须“从资本阶级夺取一切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到无产阶级的国家手里,用大速度增加全部生产力”⑩《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48、53、352、367、73、65页。。他视社会主义为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最佳手段。他强调,“就中国现状而论,国内新式生产机关绝少,在今日而言开发实业,最好莫如采用社会主义”《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48、53、352、367、73、65页。。而新的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代替旧制度,源于它比旧制度能够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谋社会中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

五、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谋人类之生存幸福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运动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共产党的宗旨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曾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者是社会的负责任的勤务员的思想。他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指出,“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负责任的勤务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以服务于人民。可以说,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李达在阐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对建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怎样建党及创建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李达突出强调了共产党的领导对发动革命、夺取胜利以及捍卫革命成果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在阶级和政党消亡之前,共产党不可一日不存在,因为“共产党不仅在革命以前是重要;即在革命时也是重要;革命之后又须监护劳农会,尤其重要”[注]《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134、741、134、29页。。他比较了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成败得失,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共产党领导,否则, “决不能从有产阶级手里,从那班昏迷的领袖们手里解放出来的”③《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134、741、134、29页。。他认为,共产党的领导也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和民生的持续改善。“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④《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134、741、134、29页。他明确认识到,要以列宁创建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一个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试验新的生产方法”来发展生产力和“谋社会中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这是李达由理论而实践,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的思想动因。

李达阐述了建党的若干原则。首先,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根本内容,也是建党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大原则。这一原则备受李达的重视,他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柱石,是无产阶级的头脑”⑤《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134、741、134、29页。,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其次,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纲领。李达明确指出:“国际共产党联盟的主旨,就是实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即革命的社会主义,由公然的群众运动,断行革命,至于实现的手段,就是采用无产阶级专政。”⑥《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134、741、134、29页。这表明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的纲领是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李达还对无产阶级专政下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思考。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决不是党的专政;党的指导是完全基于无产阶级与其前卫之间的相互依赖,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大众组织的全体制的媒介而实现的。”[注]《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6页。李达这个观点深受列宁相关思想的影响。列宁曾指出,党“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靠比较丰富的经验、比较渊博的学识以及比较卓越的才能”[注]《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对比他们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方式和途径的论述,可以看出二者思想上的相近性。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曾长期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不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践证明,坚持、改善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切实实现、维护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民生。正如邓小平所说:“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许多事情很难办,首先吃饭问题就解决不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显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李达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民生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探讨这一思想的内涵及其特色,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促使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即民生问题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目标诉求,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猜你喜欢
专政李达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郭汉城文集》简介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浅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