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除法”知识解析和易错题分析

2014-01-21 14:49杨君慧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笔算

杨君慧

本文所探讨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的内容,说细一点是“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在没有教这块内容之前,我完全就没有想过这会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让我们这些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整天摇头叹气。没办法,我只好一边摸索,一边探讨,最后再总结提高,直到艰苦奋斗了一星期,所有的学生都能准确并快速笔算时,才松了一口气。现在把这些天得到的经验和思考总结出来,供大家探讨、研究。

一、“笔算除法”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结构解析

“笔算除法”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一块内容,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整数除法”教学内容的其中一部分,人教版把这一块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段进行教学。

1.二年级下册,主要是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比如27÷3=9,72÷9=8,等等。主要是让学生能用表内乘法口诀来直接求商。

2.三年级,主要学习的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学段,该内容又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是三年级上半学期,学习的主要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不过,这次学习的不是该内容的全部,而是让学生能用一句口诀计算的笔算除法,虽然除法的竖式和加、减、乘的竖式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也是第一次接受除法竖式,但是因为商的位置已经确定,学生只要按要求一步步计算,“先用口诀在个位上写商,再是商乘除数,最后用减法”的固定模式使学生学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

比如,76÷8=9……4

(2)到了三年级下半学期,这块内容升级了,虽然还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但是它的笔算难度大大增加,这一块的内容也安排了十多个课时。先是口算除法,再是估算,接着才是笔算除法。笔算内容包括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所有情况,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文所谈的正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如:

306÷3=102 403÷8=50……3

360÷3=120 517÷5=103

3.四年级学习的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因为有了三年级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好理解,简单些。

二、对于“笔算除法”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能够对症下药,我特意收集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易错题进行分析。

1.漏写

(1) 漏写“商”

漏写“商”也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漏写后面部分商。这种错误的形式是,下面的步骤是完整的,只是把其中一位上的商漏写了。例如,从表面上看,这部分学生对除法竖式的格式和算理都了解,但是深入去研究、去追问,就能发现其中个别学生的第2个“16”不是“2×8”的积,而是看上面是“16”,凭感觉直接抄下来而已,说明这部分学生对第一步“9÷8”是知道的,而第二步“16÷8”就不是很清楚了。

第二种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中漏写商中间或末尾的“0”。

这部分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于笔算除法的算理不是很清楚,他们对于“笔算除法要从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往下轮,除到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这一位上”不掌握,特别是商“0”就用“0”就占位不清楚。

(2)漏写步骤

第二种漏写是步骤漏写,犯这种错误的学生就是对于笔算除法的竖式格式还不是很熟练。

(3)漏写余数

第三种漏写出现在余数这一块,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笔算除法“先商再乘最后减”的步骤中“减”这一步还不是很熟练。

2.商写错位置

这种错误主要出现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除的情况下,出错学生主要问题应该是还不理解“当百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两2位,这时商要写在十位上”。

3.数位不对齐

从这个错误中不难发现,学生知道“先商再乘后减”的步骤,主要问题就出在数位不对齐,单独的“10-6=4”的竖式学生会列,但到了除法笔算时就被步骤吓慌了,无从下手,最后就乱写。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心理问题,只要学生静下心来,再多看多练还是能解决的。

4.不会商0

这种错误,是由于不理解“被除数哪一位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要商0”,再加上新出现的笔算简便写法而导致的。

5.余数比除数大

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不多,主要是没认真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

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对笔算除法的算理和步骤不清楚,对于竖式的格式不熟练所致。

这样的计算课我们究竟该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在不感到枯燥的同时对计算课有足够的热情。我觉得在注重算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算理,努力让我们的计算课更有效。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尝试。

第一,引入新课——找准“基点”

复习旧知,从旧知引入,是多种导入法中最常见也最常用的方法。笔算除法在小学阶段分成好几个学段进行,第一次出现是在三年级上册,虽然那时商的位置是固定的,都是在个位上,但是对于除法竖式的格式和步骤还是一步不少的。因此让学生回忆一下笔算除法的竖式,不但复习了旧知,让学生找到了起点,还可以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后面的成功找准基点。

第二,感悟算理——找准“着眼点”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是只注重算法,不注重算理。其实算法是计算方法,算理相当于计算的道理、依据,学生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自己总结算法,更有效地计算。所以,我们应该先让学生理解算理,即找准“着眼点”。这个“着眼点”就是让学生借助小棒,通过生动、直观的演练,自己理解算理。endprint

首先应该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合理的笔算顺序,知道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通过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基本算理,会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分分小棒,在分小棒中让除法竖式更易于理解、掌握。

师:把39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到几根?怎么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除了口算,笔算还记得吗?

学生自己笔算39÷4。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习除法竖式的正确格式)

师:再增加一根,40根小棒分给4个学生,可以怎么分?如果是48根呢?怎么分?

(这里让每个学生经历分小棒的过程,并将分小棒的过程和笔算的竖式结合起来)

师:那你还能用竖式表达分的过程吗?结合竖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里的“1”要写在十位上?

当讲到先分4捆,每人分到1捆时,出现竖式:■

当讲到再分8根时,问:将8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这里的“2”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

一边分棒,一边写竖式,使原来枯燥的计算课变得生动起来。在分一分、圈一圈中,学生的大脑中注入了算法、算理的形象支撑,这样的有机结合,使竖式教学更生动、更形象,对学生来说理解也更容易。

第三,突破难点——找准“切入点”

除法竖式难在哪里?主要是变化太多,一下子商在最高位上,一下子首位不够除了,要看前两位,有些“0”要移下来参加计算,有些可以省略计算,方法的多变,使学生理解、掌握也变得更难。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找准“切入点”,即让学生多比较,并加强当堂练习。

1.多比较

每学一个新知识,就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关于这些不同点我们怎么处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总结出新知识的特点和笔算方法。

比如,■和■,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这两个笔算过程有什么不一样。

在比较中学生不难发现一个十位上有余数,一个没有余数。这时再让他们说说有余数怎么办?相信他们一定能说清楚。

再如,■和■也可以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并自己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看被除数的百位够不够除,如果不够除要看前两位,这时商要写在十位上”。

又如,■和■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但是第一个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二个是“当被除数的其中一位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可以商0”,“这里的0不能省略,还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再和旧知进行比较,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笔算方法,说清算理。

2.多进行当堂练

这里所讲的练不是教师出题让学生做的机械练习,而是在学生比较总结出了这节课算式的特点后,让他们自己照样子创造同类型的题目,再进行练习。学生在创造中一次又一次总结这些算式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及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笔算教学,说难是难,但只要教师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定教”,一切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细看问题的出处,好好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分析这些错误的资源,找出问题的源头,相信一切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责编 金 铃)endprint

首先应该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合理的笔算顺序,知道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通过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基本算理,会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分分小棒,在分小棒中让除法竖式更易于理解、掌握。

师:把39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到几根?怎么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除了口算,笔算还记得吗?

学生自己笔算39÷4。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习除法竖式的正确格式)

师:再增加一根,40根小棒分给4个学生,可以怎么分?如果是48根呢?怎么分?

(这里让每个学生经历分小棒的过程,并将分小棒的过程和笔算的竖式结合起来)

师:那你还能用竖式表达分的过程吗?结合竖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里的“1”要写在十位上?

当讲到先分4捆,每人分到1捆时,出现竖式:■

当讲到再分8根时,问:将8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这里的“2”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

一边分棒,一边写竖式,使原来枯燥的计算课变得生动起来。在分一分、圈一圈中,学生的大脑中注入了算法、算理的形象支撑,这样的有机结合,使竖式教学更生动、更形象,对学生来说理解也更容易。

第三,突破难点——找准“切入点”

除法竖式难在哪里?主要是变化太多,一下子商在最高位上,一下子首位不够除了,要看前两位,有些“0”要移下来参加计算,有些可以省略计算,方法的多变,使学生理解、掌握也变得更难。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找准“切入点”,即让学生多比较,并加强当堂练习。

1.多比较

每学一个新知识,就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关于这些不同点我们怎么处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总结出新知识的特点和笔算方法。

比如,■和■,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这两个笔算过程有什么不一样。

在比较中学生不难发现一个十位上有余数,一个没有余数。这时再让他们说说有余数怎么办?相信他们一定能说清楚。

再如,■和■也可以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并自己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看被除数的百位够不够除,如果不够除要看前两位,这时商要写在十位上”。

又如,■和■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但是第一个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二个是“当被除数的其中一位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可以商0”,“这里的0不能省略,还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再和旧知进行比较,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笔算方法,说清算理。

2.多进行当堂练

这里所讲的练不是教师出题让学生做的机械练习,而是在学生比较总结出了这节课算式的特点后,让他们自己照样子创造同类型的题目,再进行练习。学生在创造中一次又一次总结这些算式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及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笔算教学,说难是难,但只要教师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定教”,一切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细看问题的出处,好好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分析这些错误的资源,找出问题的源头,相信一切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责编 金 铃)endprint

首先应该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合理的笔算顺序,知道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通过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基本算理,会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分分小棒,在分小棒中让除法竖式更易于理解、掌握。

师:把39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到几根?怎么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除了口算,笔算还记得吗?

学生自己笔算39÷4。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习除法竖式的正确格式)

师:再增加一根,40根小棒分给4个学生,可以怎么分?如果是48根呢?怎么分?

(这里让每个学生经历分小棒的过程,并将分小棒的过程和笔算的竖式结合起来)

师:那你还能用竖式表达分的过程吗?结合竖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里的“1”要写在十位上?

当讲到先分4捆,每人分到1捆时,出现竖式:■

当讲到再分8根时,问:将8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这里的“2”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

一边分棒,一边写竖式,使原来枯燥的计算课变得生动起来。在分一分、圈一圈中,学生的大脑中注入了算法、算理的形象支撑,这样的有机结合,使竖式教学更生动、更形象,对学生来说理解也更容易。

第三,突破难点——找准“切入点”

除法竖式难在哪里?主要是变化太多,一下子商在最高位上,一下子首位不够除了,要看前两位,有些“0”要移下来参加计算,有些可以省略计算,方法的多变,使学生理解、掌握也变得更难。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找准“切入点”,即让学生多比较,并加强当堂练习。

1.多比较

每学一个新知识,就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关于这些不同点我们怎么处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总结出新知识的特点和笔算方法。

比如,■和■,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这两个笔算过程有什么不一样。

在比较中学生不难发现一个十位上有余数,一个没有余数。这时再让他们说说有余数怎么办?相信他们一定能说清楚。

再如,■和■也可以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并自己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看被除数的百位够不够除,如果不够除要看前两位,这时商要写在十位上”。

又如,■和■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但是第一个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二个是“当被除数的其中一位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可以商0”,“这里的0不能省略,还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再和旧知进行比较,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笔算方法,说清算理。

2.多进行当堂练

这里所讲的练不是教师出题让学生做的机械练习,而是在学生比较总结出了这节课算式的特点后,让他们自己照样子创造同类型的题目,再进行练习。学生在创造中一次又一次总结这些算式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及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笔算教学,说难是难,但只要教师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定教”,一切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细看问题的出处,好好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分析这些错误的资源,找出问题的源头,相信一切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笔算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口算 笔算 估算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被除数可能是几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