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医学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2014-01-23 03:23朱晓莉
浙江医学 2014年24期
关键词:科技图书医学图书

朱晓莉

●读者·作者·编者

21世纪医学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朱晓莉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医学图书作为医学创新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将处于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位置,创新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将成为医学科技图书的主要任务,这使得医学科技图书的信息载体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对从事医学图书事业的编辑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中的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出版物的质量。”[2]因此,医学图书编辑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既有医学背景,又具备现代化编辑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做好医学类图书的编辑工作,提高医学图书质量。笔者从事编辑工作二十余年,现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医学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1 医学图书编辑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指的是“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编辑的知识结构是指编辑工作者所掌握的知识的组构情形[4]。现代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学科既高度分化又彼此渗透。这就要求医学图书编辑不仅要在医学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广度,还要求在医学知识层次上有一定的深度。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图书编辑,还应具有丰富的编辑出版知识。也就是说编辑应该是一个“通才”和“杂家”。但是一个出色的医学图书编辑仅满足于“通才”与“杂家”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成为医学的“专家”,这样才能密切关注医学领域发展的前沿,跟踪医学热点,捕捉最新的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把握稿源的宏观方向,从较高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编辑出版高水平的医学图书。因此,编辑的知识结构应是T形知识结构(既专又博)[5],这是提高医学图书编辑素质的基本前提。

1.1 医学图书编辑应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医学科技图书专业性较强,医学图书编辑应成为医学领域的“专家”。然而,随着医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现代的医学图书编辑,应对医学领域有相当的了解,并做到“一专多能”。图书编辑只有在做好常规编辑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信息调研、咨询和服务工作,才能在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交流和转化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从而提高图书在作者和读者群中的声望和影响[6]。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现代科技知识广博,社会活动能力强,这是了解医学发展前沿、跟踪本学科的生长点、发现高水平作者、组织报道本学科首创性科研成果的前提条件[7]。

21世纪的编辑要实现由“杂家”(即知识广普型但不求纵深的编辑),向具备现代化的智能结构而又有某一领域特长的“专家”转化,实现编辑学者化。编辑学者化问题已讨论了30余年,各家说法不一。巩吉力等[8]认为编辑学者化的最为基本、本质的内容是:作为编辑,首先必须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和方法。其次,具备熟悉和驾驭科学研究动态的能力,一个编辑既不可能是全才,也不可能是最高水平的专家,但必须对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或状况比较熟悉,乃至驾驭;必须开展广而深的调研,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信息和最新发展动态,制定有预见性、指导性的出版计划,组织高水平高质量的稿件,以从全局上把握图书的学术方向和学术质量。再次,判断、尊重、对话的能力。判断学术成果的质量、书稿的构架、具体学术概念的正误。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才能知道学术研究的艰辛和价值,才能尊重作者及其成果,把书稿处理好,尽可能使图书早日出版。编辑还应具有一定学识水平基础上与专家学者对话的能力,共同探讨,解决一些编辑中的学术问题,赢得作者的信任和支持。如果一名编辑没有一定的学者素养,就不可能做好编辑工作,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因此必须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从而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

1.2 医学图书编辑应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 图书的学术价值,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传播出去的,也就是说一本优秀的图书除了它的学术价值外,精炼的文字语句也是至关重要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否得当,结构、层次是否清楚,文理是否通顺、是否符合逻辑,都将直接影响图书内容表达的准确性及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影响图书的知识性、可读性。因此,医学图书编辑除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这是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文字功底对于编辑来说,是其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和工具,编辑人员要熟悉运用这个工具,帮助作者修文饰句,使书稿畅达、精炼、准确。

1.3 医学图书编辑应具备熟练的编辑加工能力 《医学图书编辑教程》第三篇“编辑工程”中的第18章详细论述了编辑加工的有关问题[9],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医学图书编辑必须熟悉掌握编辑加工技能,使书稿不仅符合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还要精炼地展示给读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随时与作者取得联系,共同使书稿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与精确无误的境界。编辑加工的范围分为内容加工、文字加工、技术加工。

内容加工:医学图书的主要任务是反映我国医学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交流推广新的研究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因此,编辑加工时首先应从学术水平、实用价值和传播信息量大小来考虑。同时注意其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就是注意其科学性,对那些缺乏科学性、真实性的语句加以纠正。其加工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水平。

文字加工:包括章法的修改、标题的修改、繁简的修改、语法的修改、逻辑的修改、标点符号的修改,对书稿内容认真推敲,使其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以保证图书的文字质量。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辑的文字功底。

技术加工:内容加工、文字加工对提高原稿质量起很大作用,而技术加工则是提高图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技术加工依据一系列的编辑规范,一般不改动原稿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图表及公式的处理及正文编排,使版面合理、美观,还能节约版面;(2)确定版式,如确定开本、字体、字号和标题层次等;(3)批注加工,以利排版校对。是编辑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医学图书编辑应具备对外交流能力(即外语水平) 21世纪是进一步开放和信息全球化的世纪。由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也是医学图书编辑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医学图书编辑在具有祖国语言文字基础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一种以上的外语(当前主要是英语),提高进行国际交流的水平,了解国外医学出版信息,及时掌握国外医学科技动态和学术发展水平,争取国外读者和作者,使我国医学科技图书走向世界。在编辑过程中,文中常会出现引用外国书籍文字的译文,需要核校,免不了要查阅外文资料。因此,掌握运用外文不仅是编辑接受信息、增长学识、扩大视野所必须掌握的,更是开展业务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一种业务能力[10]。

2 医学图书编辑应掌握电脑等现代技术手段

现代编辑应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素质,一是对外交流能力,二是掌握科技图书工作现代化的手段[11]。

随着编排技术的发展,电脑已成为医学图书编辑不可缺少的工具,电脑解放了编辑出版工作的生产力,使编辑人员从大量手工式的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真正的编辑工作,极大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缩短图书出版的时滞,使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更具时效性。现代编辑出版流程要求医学图书编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编排技巧,提高编辑质量,加快科技图书的现代化进程。在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编辑人员使用电脑有几大优点:(1)在机编辑代替在纸编辑,提高编辑加工质量[12]。按照传统模式,作者书稿采用后,编辑在稿纸上修改,由排版人员进行排版,经历了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两道重复性劳动。在机编辑兼排版,可以利用电脑灵活的编辑功能,对图书的任何一部分进行修改,可随意插入、删改、移动和填充,且打印方便;编辑自己排版能亲自处理图表、外文字母、数字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等疑难问题,不仅保证精确无误,遇问题能及时处理,从而缩短出版周期;还省去了许多文字性的繁琐的编辑加工过程,如文题、摘要、正文、各层次标题、图名和参考文献的字体、字号,无需文字标注,只需在电脑上使用简单的排版命令即可,减少了校对次数,既提高了质量,又加快了书稿的处理速度。(2)利用电子邮件,提高投稿、审稿、稿件退修的时效性,缩短稿件流程。(3)电脑校对更显优势。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然而近几年的刊物编校质量不尽人意。新闻出版署2010年抽查35家出版社的35种图书,不合格率为80%;2012年抽查15家出版社出版的30种教学用书和少儿图书,不合格率为43%,究其原因,大多为核对不合格所致。电脑校对速度快、效率高,20万字的书稿,电脑校对只需要25分钟。还可经电子邮件给作者发校样校对,这使电脑校对更显优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是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医学科技图书可利用因特网搜寻和发布相关信息,更好地充实和宣传自己。科技图书上网已列入“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正是为了使我国的图书尽快上网,以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增加科技信息的可利用度,从而更加扩大读者群,吸引国外读者。这就要求编辑不断加强自身培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掌握时代脉搏的现代编辑。

电脑排版是医学科技图书发展的必由之路,编辑人员通过应用电脑排版技术,使图书的编、排、印、发等全过程更加科学化,质量更易掌握,从而提高编辑的实际工作能力。医学图书是促进医学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工具,是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桥梁。医学图书编辑应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信息资源,密切关注各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努力争取拿到走在学科研究最前沿的优质稿件。因此,实现医学图书编辑工作的电脑排版是医学编辑应熟悉掌握的一项技能。

3 医学图书编辑应增强信息意识,善于超前思维[3,13]

21世纪的医学图书编辑,不但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文字处理能力及熟练的编辑技能,还应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编辑应具有职业上的敏感性,要求做到“三勤”,即腿勤、嘴勤、手勤,依据图书的宗旨和任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从众多的稿件中识别、挖掘符合要求的科技信息,尤其是具有创新特质的科技信息,经加工,以最快的速度输送出去,使其对本领域的发展起正确导向作用。信息意识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医学编辑应增强对医学信息的敏感性,学习社会上的一切知识,平时锻炼自己的活动能力,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编辑来稿,应积极主动地与读者、作者沟通,在沟通中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发现新的信息;善于超前思维,捕捉本学科与编辑有关的最新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稿件,从众多的稿件中选出好稿件,加工好书稿,才会充分体现出图书应有的价值。

4 医学图书编辑应具有管理能力、经营能力[14]

医学科技图书作为特殊的商品,同样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断“皇粮”被推向社会的挑战。正因为如此,编辑必须通过信息传播活动,来谋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医学图书编辑应增强竞争意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合理调整医学图书的选题方向,这样才能把握时机,使所出版的医学图书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一名称职的医学图书编辑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懂市场经济,要学经济,学管理[15],成为懂管理、会经营的能手。

5 医学图书编辑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21世纪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也将不断建立和完善,对医学图书编辑的法制观念、政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学图书编辑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学习国家的知识产权、出版政策等法律法规。注重政治修养,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感性,不断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同时,还要学习国际最新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以便更好地学会尊重别人,保护自己[16]。

医学图书编辑还应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编辑对作者,应热情耐心,善于培养,认真对待每一本书稿,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珍惜作者的劳动成果。现在有的编辑素质不高,刊发“人情稿、关系稿、照顾稿”,把用稿当人情,这不利于作者队伍的建设,也违背了编辑的职业道德,影响了图书的声誉。对读者,则要奉献上一片赤诚的爱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编辑工作者应着眼于“读者有益”。要了解自己图书的读者对象,真诚地为读者服务,取得读者的支持。要爱护读者的建设性意见,倾听他们的呼声,设身处地为读者排忧解难,拾遗补缺,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不见面的老师”。医学图书编辑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坚持真理,服从管理,公正无私,实事求是。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职业道德高尚,这是办好医学科技图书的根本保证。

医学科技图书的质量是医学图书的生命,而医学图书编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医学图书的质量。面对高新科技迅速发展的挑战,作为跨入新世纪的医学图书编辑应不断调整现有的知识结构,努力学习新知识,要懂得“学海无涯”这个道理,充实、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不仅成为本行业内一高学术水平的学者,还要成为一专多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专家,这样才能赶上时代潮流,充分发挥科技图书的功能,把高质量、高品位的图书奉献给读者,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1] 王亨君.图书出版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J].编辑学报,1999,11(3): 126.

[2]王立名.科学技术图书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23.

[3]马少怡,刘士新,宋素梅.论新时期医学图书编辑的专业素质[J].医学情报工作,2000,21(1):51.

[4]吴飞.编辑学理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11.

[5]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17.

[6]汪美林,巴恩旭.关于提高科技图书学术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图书研究,2001,12(2):125.

[7]王立名.图书质量的提高与编辑人才的培养[J].编辑学报,1999,11(3): 127.

[8]巩吉力,肖建新.编辑学者化的特质[J].编辑学报,2000,12(1):33.

[9]王立名.科学技术图书编辑教程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27,121.

[10]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122.

[11] 匡少平,骆满生,王享君.编排手段现代化与科技图书的可持续发展[J].编辑学报,1998,10(4):206.

[12]肖宏,李颖,杨如华.网络与现时编辑[J].编辑学报,1999,11(1):25.

[13] 赵宝王宣.编辑在提高论文质量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1998,10(1): 88.

[14]孙良英,赫美玲.适应新形势的图书编辑队伍建设 [J].编辑学报, 2000,12(2):96.

[15]苏永能.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58.

[16]苏永能.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566.

2014-07-15)

(本文编辑:田云鹏)

310014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猜你喜欢
科技图书医学图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信息时代背景下科技图书出版的改进与转型
科技图书编辑的创新意识探讨
图书推荐
新时期科技图书编辑能力与素质研究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培养提升科技图书编辑创新意识的策略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