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联想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应用

2014-02-12 07:5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意识流福克纳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现如今,人类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复杂。现代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说很多话,也要做很多事,但在说话做事之前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做大量的思维活动,而这些思维直接指导着他们的言行,可见思维在生活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新的文学形式需要更真实地描绘现代现代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意识流小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出现,满足了这种新的需求,标志着文学史上新时代的到来。

意识流小说优先刻画人物对外部事件的心理和情绪反应,而不是事件本身。意识流作家感兴趣是人物的内心生活。他们认为,只有人的意识或精神生活才是真正的现实,而过度强调外部世界将毁坏这种真实。他们的目的是真实的表现人物的灵魂或心灵。在英国文学史上,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意识流小说始于英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多萝西·米勒·理查森的《游记》(1915-1938)。这部小说没有普通意义上情节。它充满了人物的日常经历以及由周围的人和环境引发的感觉,小说描述的外部世界只是丰富角色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只有在英国小说家杰姆斯与乔伊斯.伍尔夫的手中,英国意识流小说达到了它的顶点,而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喧哗与骚动》代表了福克纳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首次成功地使用意识流手法达到揭示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的效果。在这部作品中, 我们看不到对事件的平铺直叙, 而是这些事件对人物心理的撞击和留下的痕迹。在《喧哗与骚动》中, 福克纳主要采用了自由联想这种意识流技巧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南方庄园主家族的衰败过程。

自由联想指意识深处由一个意念引发出另一个意念,这种手法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它使作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容纳更多的意识层次,表达多层次的潜意识活动,由此写出人的意识复杂性。自由联想最能表现非理性思维的状态和特点,即下意识的混乱性、模糊性和神秘性。

自由联想是控制意识流节奏的主要技巧。它记录了人物的思想以及对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事物做出的反应。作为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福克纳常常使用意识流直接呈现互相关联的思想,情感,语言,记忆,反应等通过一个人物的心灵时,连续不断的流动状态。因为这些想法或感觉表现出来时,没有任何作者的解释或评论。他们似乎就是人物的思想内容。在《喧哗与骚动》这部意识流小说中,福克纳采用的自由联想可能是最令人困惑和难以理解的,因为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毫无秩序,没有固定的模式。不断活跃的意识,往往只有很短的时间集中在某一件事上。小说人物可能看到一个人或一件事,马上就想起另一个人或另一件事,看到熟悉的景象立即回忆起相关的往事。通常外部的客观事物和联想到的事物之间,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或与个人的情感或经历有某些联系。人物的自由联想就像是意识的活动,没有作者的干扰。这在读者看来未免有些随意和意外。然而,福克纳认为,自由联想揭示人的真实想法:爱,恨,恐惧,甚至是刻意掩饰的思想。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自由联想的特点。而小说家的任务是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转瞬即逝的主观联想。

人的自由联想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记忆,这是基础;其次是感官,可以引发联想;第三是想象,它决定了联想的弹性。[1]这三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构成了意识活动的基本特征。应该指出的是,人的自由联想是混乱的,往往难以跟进。有些显然是秩序混乱不合逻辑的;有些是人们最隐秘的情感,甚至是接近本能的生理反应。需要注意的是,福克纳没有对人物的自由联想做任何的说明或解释。他把所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都融入到人物的意识流中。读者只有耐心继续后读几行或者几页甚至几个部分之后,才能得到某些人物自由联想的确切含义。然而,这恰恰是自由联想的艺术价值所在。为了表现真实且自然的意识,福克纳会在任何时间停止或改变人物的思想或情感。因此,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家描绘意识的真实世界不可或缺的。

福克纳小说中自由联想的重要性主要由内心独白表现出来。在《喧哗与骚动》中,自由联想是用来控制意识流的运动。我们可以拿小说的第一部分为例。

在著名的班吉部分里,班吉是个白痴,33岁的生理年龄却只有3岁幼儿的智力,因此不能以正常的方式思维。自由联想在这部分占了极大的比例,所以他这部分的叙述似乎非常混乱,毫无秩序可言。任何类似事件的发生,都会使他的思想从当前事物中发生转变。因此,他把早期的一些经历和1928年4月7日当天发生的事情联系到了一起。其结果是以前的事件和目前的经历狂乱的混合。福克纳让班吉以第一人称讲述这部分,目的是让读者早晚意识到班吉的白痴状态。他的意识常常在现在与过去之间自由的转换,或是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这些情节的变化通常在小说中通过改变字体表现出来,比如从正常的字体转换成斜体字或是从斜体回到正常字体。由于班吉的部分采用了直接内心独白,所以他的自由联想似乎毫无关联,非常混乱,没有任何规律可言。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那棵树不再抖动了。我们抬头朝一动不动的枝条上望去。

“你瞧见什么啦。”弗洛尼悄声说。

我瞧见他们了。接着我瞧见凯蒂,头发上插着花儿,披着条长长的白沙,像闪闪发亮的风儿。凯蒂凯蒂[2]

这一幕发生在凯蒂和班吉的祖母去世的当晚,葬礼正在举行。由于孩子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凯蒂爬上大树,试图透过窗户看看家里发生了什么,而她的兄弟们等在树下期待她所看到的。当班吉回忆起这个场景,问题“你瞧见什么啦?”立刻引起了他的自由联想,他下意识地把这之后发生的事联想起来。弗洛尼的这句话对班吉来说是一个刺激物,让他回想起了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凯蒂的婚礼。所以在班吉心中,他对弗洛尼问题的反应不是他从树上看到了什么,而是在凯蒂的婚礼上他所看到的。

对班吉来说,没有时间观念,过去和现在往往纠结在一起,所以他的思想比其他人转换的要快。[3]过去和现在之间任何细微的联系都无法逃脱班吉的思想。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点,我们把视线返回到这部分的开始。

我们顺着栅栏,走到花园的栅栏旁, 我们的身影落在栅栏上,在栅栏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们来到缺口那儿, 从那里钻了过去。

“等一等, ”勒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地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 我们钻了过去。凯蒂说,毛莱舅舅关照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 咱们还是猫着腰吧……

把手插在兜里, 凯蒂说。不然会冻坏的。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

“外面太冷了。”威尔许说。“你不想出去了吧。”

“这又怎么的啦。”母亲说。

“他想到外面去呢。”威尔许说。

这个情节里有三个片段。当前,班吉和勒斯特在花园里。当他们钻过栅栏的一个洞时,班吉的衣服被挂在了钉子上,这使他的思想立刻返回到大约二十年前,当凯蒂带着他穿过篱笆帮助毛莱舅舅给帕特森太太送情书的情景。他的思想仍然或多或少停留在这一事件上,直到他想起那是圣诞节前一个寒冷的日子,凯蒂叫他把手插在兜里,以免冻坏手,这时他的思绪忽又转到同一天早上威尔士说外面太冷,不让他出去的情形……

班吉的自由联想似乎很突兀很意外。然而,经过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作者深思熟虑的合理安排。在班吉混乱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逻辑的内在关联。勒斯特的句子:“你就不能好好地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里的短语“钻过去”引起了班吉的回忆: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 我们钻了过去。凯蒂对班吉说:“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这使班吉回想起在同一个寒冷的日子,威尔许对他说:“你不想出去了吧。”因为两个句子里都有“你不想”。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班吉的想法是对以往的事情的反映。他的自由联想基于他的记忆,加上一些心理上的联系。他的思想会不断地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福克纳刻意设计故事情节,将看似不相干的片段逻辑性的安排到一起。

因为班吉的弱智,他不能区分什么是“现在”,什么是“过去”,所以他所有经历的记忆都在他的头脑中混合在一起。采用自由联想,福克纳生动地描绘了班吉不安的内心世界。但我们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自由联想只适用于描写白痴的思想,福克纳在第二部分使用自由联想,同样完美的刻画了昆丁的内心世界。

1910年6月2日这天,昆丁决定溺水自杀。福克纳精心设计这一部分,似乎的确是一个溺水的人在即将死亡的时刻写出来的。此时此刻,他的精神状态处于极度亢奋之中,他过去的经历都闪过他的脑海。因为他下定决心想要自杀,显然过去的记忆和回想全部混乱地冲进他的大脑。[4]让我们看看第二部分中这样的片段:

如果今天是阴天,我倒可以瞧着窗子,回想回想对于懒惰的习性,父亲又是怎么说的。我想,如果天气一直好下去,对他们在新伦敦的人来说倒是不错的。天气有什么理由要变呢?这是女人做新娘的好月份,那声音响彻在她径直从镜子里跑了出来,从被围堵在一个角落里的香气中跑了出来。玫瑰。玫瑰。杰生.李奇蒙.康普生先生暨夫人为小女举行婚礼。玫瑰。不是像山茱萸和马利筋那种贞洁的花木。我说,我犯了乱伦罪了,父亲,我说。玫瑰。狡猾而又安详。如果你在哈佛念了一年,却没有见到过划船比赛,那就应该要求退还学费。让杰生去念大学。让杰生上哈佛去念一年书吧。

在那个早晨,昆丁没有去上课,相反,他呆在宿舍里。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好天气使他想起凯蒂的婚礼,这是他最悲伤的回忆。玫瑰,通常是童贞的象征,使他想起了他与父亲的一段对话,他向父亲承认他与凯蒂犯了乱伦罪。

福克纳用斜体字表示的文字部分,同样说明昆丁的思想已经脱离现实回到过去的回忆之中。然而,跟班吉的部分相比,这些变化更加频繁,因为昆丁受过高等教育,能更快速的把复杂的想法联想到一起。班吉的思想通常会持续停留在过去的事件,直到有事情发生,才会把他带回到现在。而昆丁的思想常常是突然且快速的转换到过去,然后几乎马上返回到现在发生的事情上。

随着他最后一天的进展,昆丁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混乱。他安排好他的事情,之后去了一家五金店,买了六磅重的扁铁作为他溺水自杀的下沉物。当他走进一家面包店去买面包,遇见了一个意大利小女孩,称之为妹妹。女孩之后跟着昆丁,拒绝离开他。他们沿着一条河,寻找她的父母。当他找不到她的家人,昆丁试图逃走,但没有成功。他,跟小女孩一起,沿着河往回走,发现有一些男孩正在河里裸泳。此时,昆丁想起了他童年与凯蒂在一起的一个场景:

我搂的是这么一直我是说我一直是这么搂的。她站在门口瞧着我们两只手插在后腰上。

你推我了那是你不好把我弄得好疼

我们方才是在坐着跳舞我敢说凯蒂不会坐着跳舞

别这样别这样

我不过是想把你衣服后背上的草皮粒屑掸掉

你快把你那双下流的脏手拿开别碰我都是你不好你把我推倒在地上我恨死你了

我不在乎她在瞧着我们仍然气鼓鼓的她走开去了

看到河,昆丁想起了他童年的一天,凯蒂和邻家的女孩娜塔利在谷仓里玩。凯蒂弄伤了娜塔利逃走了。昆丁走过来帮助娜塔利。当他触碰到她,昆丁感到莫名的兴奋,然后他们玩游戏,一起跳舞。凯蒂见状,生气地离开了,昆丁于是去追她。他倒在泥泞的沟渠。而这没有得到凯蒂的回应,他把他身上的泥抹到凯蒂的衣服上。凯蒂火了,给了他一个耳光。昆丁把她推到地上,用淤泥往她身上涂抹。凯蒂抓他。最后,两个人都筋疲力尽,躺在地上。昆丁问凯蒂她现在是否在乎了。然后他们前往溪流去把自己洗净。

昆丁的思想从理智上相互关联,但全部与现在发生的事情相混合。昆丁的学识也使他能够复杂的思考。在1910年6月2日这天,他的思维范围广泛,往往很难跟随。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昆丁的世界里,凯蒂是中心。凯蒂和她的性行为仍然坚定不断地在他脑海中,几乎过去所有的思想和回忆都与她有关。通过自由联想,福克纳生动地揭示了昆丁自杀前的混乱的思想状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自由联想在完全而真实的描绘人物的心理变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和个人经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如果脱离了文章上下文的思想,在任何特定的时刻,意识的自由联想都是不连贯的,无序的,但在小说的背景下,这些自由联想不仅在心理上是连贯的,他们的意义也是深远的。福克纳采用这种意识流写作手法来叙述他偏爱的复杂的故事,在创新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读他的这部作品读者必须高度地投入,耐心地领会,翻来覆去地揣测,在创作性的欣赏中获得长久的美感,否则就会迷失在他迷宫般的叙述里。[5]

参考文献:

[1]伍尔夫著.伍尔夫文集[M]. 曹元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M]. 李文俊,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3] Faulkner, William. The Sound and The Fury [M]. Penguin Books, 1964.

[4] POLK, NOEL. The American Novel New Essays on The Sound and The Fury[M]. 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5]Cohen, Philip. Texts and Textuality: Textual Instability, Theory, Interpretation[M]. New York: Garland, 1997.

猜你喜欢
喧哗与骚动意识流福克纳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由《喧哗与骚动》窥见凯蒂的悲剧形象
解读《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命运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一封未开启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