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视野下的图书馆角色定位

2014-02-12 08:26袁宝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北京102488
图书馆建设 2014年8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袁宝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 北京 102488)

从2009年开始,随着教育部对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政策调整,发端于1984年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模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在专业学位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视野下,资源建设与转型的相对滞后成为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在当下所遭遇到的最大瓶颈。在学术界已经对诸如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诸多方面做出深刻反思的时候,图书馆在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时代的功能外延与角色定位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论证专业学位教育与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期为二者未来的长远规划提供参考性意见。

1 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视野下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与历史使命

1978年,因建国后的政治运动而被破中止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恢复,并进而确立了“硕士”、“博士”二元化的研究生学位制度。随着研究生学位制度实施的深化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当时的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1]。而高端人才的需求由学术型向专业型转变的趋势也在催生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问世。1985年,工程类专业硕士试点招生,成为我国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源头与先声。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此后有关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的各种细则与规定陆续出台,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学位教育也从此开始为世人所了解和熟知。专业学位教育从此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视野下,专业学位的教育主体仍然是仅具备学术学位教育经验的高等院校,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具有强烈的用户针对指向。从2009年至今的5年间,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崛起速度超过了施教者及教学资源建设的反应时间,从而造成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教育短期内的同质化现象。改变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同质化需要一次从上至下、自内而外的全面变革,这意味着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及相关教育资源建设的二次创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组成部分,图书馆的转型幅度和深度都将成为足以影响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甚至可以说,如何助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在任何一个层次的教育体系中,图书馆的作用都不容轻视,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尤其如此①。相比于大学本科及以下层次的教育模式,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教育体系对图书馆更为倚重,图书馆具有此种地位与高端教育模式对于信息资源的高度需求密切相关。而图书馆为科研学习提供的文献资源厚度和服务水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水准与质量。尽管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物质形态、技术手段、服务理念及社会职能均在发生变化,但是这些新生概念与传统图书馆的理念并无本质区别[2]。因此,传统图书馆在教育、科研体系中的作用仍然不容取代。但是在时代剧变面前,图书馆也在努力改变自身的运转形式和服务理念,通过自身求变来努力适应时代发展及用户需求的变化。有研究者指出:尽管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图书馆依然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尤其是图书馆在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知识服务转变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在嵌入用户过程、解决用户问题、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并超越用户价值等方面的进步,在为研究生教育提供知识性、集成性、竞争性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

在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视野下,图书馆能否通过顺利转型以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需求,将会决定图书馆在未来教育格局中的地位。与其他教育因素相类似,传统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多以学术学位研究生为主要的假想用户群体,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源的高端属性与学术厚度,以打造庞大的学术资源中心为最高宗旨。2011年一项以武汉7所“211工程”高校2009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的专业学位教育在认同度、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投入、教学效果及质量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4]。而在涉及硬件设施时,图书资料的丰富性获得了4.09的均值,标准差为0.987②,落后于校园网和计算机等其他硬件设施(均值为4.46,标准差为0.805)[4]。这表明,专业学位的受教育者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基本满意,但满意度落后于其他的硬件设施和物质条件。不过调研的最终结果显示,与其他教学、实践方面的软件资源建设相比,图书馆并未受到太多指责。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一方面,感受更为直观的教学、实践方面的糟糕现状吸引了受教育者的主要注意力,从而使图书馆避开了受调查者的舆论锋芒;另一方面,图书馆资源对于教育者的影响不易在短期显露出来。以上两点因素使图书馆在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中的不足被掩盖于其他问题之下。

实际上,由于专业学位教育与传统的学术学位教育模式在理念上的重大差异,因此其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服务设施有着明显不同的需求,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理念并未把专业学位教育模式下的用户作为假想的用户群体予以考虑,这自然会导致对两种用户所需求资源的有别化建设。尤其重要的是,在未来的长期规划中,专业学位教育将成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主要群体,与学术学位教育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意味着许多旧有的教育资源都要面对一次颠覆性的重建与转变,图书馆同样不能例外。而问题在于,在其他的教育资源已经陆续意识到这种转变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时,图书馆似乎仍然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并未主动求变,这会给图书馆带来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降低的风险。从“居安思危”的角度考虑,这一点值得引发图书馆人的关注。

2 图书馆在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时代的角色定位

2.1 图书馆依然是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中最可依赖的信息资源中心

在网络化时代,图书馆的角色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有研究指出,随着图书馆概念的“泛化”,一方面,新生的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正在涉足图书馆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普遍应用,图书馆的业务空间和服务领域也随之扩大[5]。也就是说,为了在网络化时代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图书馆除了扩展传统的文献资源采集功能外,还应涉足更广阔的信息资源领域,努力打造全面、立体的信息资源体系,从而在网络化时代依然保留资源中心的身份特征。那么与此相对应的一个问题是,图书馆又如何在与其他信息渠道的争夺中占据先机,从而成为专业学位教育最为依赖的信息资源中心?抑或说,图书馆为了坚守资源领域的优势地位,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首先,图书馆是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定制式资源的最优提供者。为高端教育体系提供资源支持和学术保障,是图书馆一成不变的重要使命之一。时至今日,尽管教育资源日渐丰富、多元,但是无论形式与内涵如何变化,图书馆作为庞大的实体资源汇集中心,由其为教育、科研提供文献资源支持已经成为公认的传统惯例。这种旧有习俗无疑有助于图书馆与对新资源有着迫切需求的专业学位教育实现无痕化对接。为了在专业学位教育时代自证价值,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积极调整资源建设方向,通过对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对用户群体的全面调研,掌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文献需求取向,制定科学的资源采集策略,建立专业学位教育用户群体定制式集成资源系统。这种定向资源将与原有的学术资源体系一同构成图书馆的整个文献资源格局,可以满足研究生教育模式双元化下两种用户群体的全部资源需求。从资源服务的角度来说,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的应尽之责;从资源的整体布局来说,专业学位教育定制资源与原有的资源体系均衡并行,也将使图书馆的资源分布更为科学、合理。

其次,图书馆应根据专业学位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别化的高精度服务。为用户提供最好的资源及最优的服务体验,无疑是图书馆的终极追求。而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层次差别,所以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也应该根据用户的层次结构,有的放矢地提供[6]。近年来,对用户的资源诉求及使用习惯的调研考察已经成为大多数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之一,图书馆只有通过调研结果制定有差别的高精度服务,才可实现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而如今的问题在于,由于专业学位教育的迅猛发展及未来可预期的群体数量激增,图书馆有必要对现有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理念做出重新调整,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特征提供差别化的服务体验,也就是在同一资源框架下推进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的趋势会使专业学位教育用户与现有的学术学位教育用户在可预期的未来形成两个并行的用户群体。因此,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提升、升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考虑到专业学位教育用户的学科特点、身份构成、培养机制等诸多因素,图书馆须在信息咨询、资源远程使用体验等方面进行深入发掘,以提升图书馆资源的辐射能力。

最后,图书馆是资源与服务的集大成者。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用户的教育方式有着显著差别,前者重实践,后者重理论,这种理念差别决定了二者对于资源的需求和使用存在极大不同。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术型研究生对资源的要求体现在厚度与深度上,而专业学位教育模式下的研究生对资源的需求则体现为快速的更新频率和广阔的资源广度。也就是说,专业学位教育用户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强的资源有着迫切需求。如果说针对学术学位教育用户群体需求的解决方略是资源建设为主、信息服务为辅,那么对于专业学位教育用户来说,信息服务的地位理应有所提升,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服务的意义比单纯的资源建设更重要。因为众所周知,唯有在掌握读者信息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图书馆始能实现真正的主动服务[7]。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尽管图书馆传统的用户需求日益发散,但是这种变化呈现为一种逐渐演变的轨迹,由于用户对资源使用的核心要求并未超越传统范畴,因此图书馆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然而专业学位教育的迅猛发展则使图书馆的缓冲期缩至最短,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服务的战略意义,意识到为读者提供的将是信息与资源并重的一种立体服务。

2.2 图书馆将成为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体系规范化的推动者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与现存的传统学术学位教育有着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相比,学术学位教育模式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施教者身份的重合及二者对同一教育资源的共享,必然会导致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的趋同化发展。正如有研究表明,由于自我意识缺失、教育错置及培养模式缺乏特色等因素,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背离了自己的特性,出现了自我迷失[8]。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规模化发展成为整个教育体系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相关研究者提出的解决思路分别为:加强职业性、淡化学术性、强化实践性[8]。可以说,关于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如何回归到规范化发展轨道的问题已经引发了当代学人的集体思考,而能否顺利地把这种理论与设想附诸实践,图书馆能否充分地发挥作用无疑对专业学位教育的整体发展走势至关重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推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规范化进程,也是图书馆在当今及未来时代的重要使命之一。

首先,图书馆是高校现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专业教育模式规范化的推动者,有其先天优势。毋庸置疑,图书馆是高等教育体系内最重要的实体资源之一,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及服务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整体质量,图书馆在教育环节中这种不可或缺的地位决定了其推动专业学位教育规范化的先天优势。通过对用户群体的调研考察,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及服务方面制定差别化政策可以有效地强化传统的学术学位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用户之间的身份差异意识,使用户自身乃至整个教育链条的所有环节都认识到专业学位的独特身份特征,从而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规范化。诚然,构建专业学位用户群体的定制式资源及服务,只是专业学位教育规范化的沧海一粟,但是却有望打破旧有的思维惯式,从而引领起教育体系内全面的理念变革。

其次,图书馆的公用空间属性可以提供虚拟的实践平台。图书馆的公共空间概念为:以图书馆建筑为场域,具有实际社会功能的公共领域[9]。其以文献信息藏用为生存基础,以读者服务为内容,以阅读空间和信息网络为手段[9]。这种公用空间属性并非学术型图书馆所独有,而是图书馆的一种共同属性,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来说,其公用空间属性可以在教学、科研体系中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从专业学位教育的角度来说,强化实践性与专业性是专业学位教育模式与学术学位教育模式的显著差异之一,其中,实践需求对于高校的软、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受教育者在实践环节一昧地依靠校外的社会资源,除了不确定性较大的隐忧之外,把实践环节完全置于校外也会弱化学校的教育指导功能,同时也缺少受教育者由校园步入社会的过渡环节。在此情况下,图书馆通过其空间、设施为专业学位用户群体建立虚拟的实践平台,对于专业学位教育的自身发展、完善和受教育者自身来说,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图书馆追求革新的理念可以推动专业学位的规范化进程。综合来看,在高等院校繁冗复杂的机构群中,图书馆非但地位重要,而且其建设理念与改革魄力同样居于高校诸多机构之冠。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期,历时100多年,我国图书馆历尽坎坷,完成了图书馆理念从近代到现代的全面重建[10]。可以说,在高等院校偏稳健、保守的氛围中,图书馆对于新理念的吸收、接纳一直走在时代前列。这种客观现状与图书馆人追逐新世界的主观意趣,都决定了图书馆最有可能在意识和实践上率先完成颠覆式的革新。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规范化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进程,这需要整个教育体系和教学机构的全面整改,如果没有源于体系内部的强大信心与动力,改变的速度和深度必然会深受影响。而图书馆则是理念革新引领者的不二之选,通过自身资源建设思想及服务理念的积极转变,从而使专业学位教育模式进入规范化回归轨道,这非但是当代图书馆面临的时代使命,同时也是一种令图书馆和图书馆人足以自豪的无上荣光。

2.3 图书馆将以参与者的身份见证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黄金时代

在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必然面临着功能外延与角色转变的问题,而其新的角色定位,除了前述两点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图书馆将作为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的直接参与者,亲自见证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黄金时代。

我国专业学位的正式设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最初的20年里,专业学位的数量有所增长,但是基本实现了稳步发展。直到2009年,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专业学位的数量也在两年之内迅速激增,截止到2014年,硕士专业学位39个,博士专业学位5个③。在硕士专业学位中,创建于2010年的图书情报硕士(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简称MLIS)是唯一一个与图书馆直接相关的专业学位教育门类。《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显示,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设立的初衷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图书情报人才培养质量”[11]。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解决图书情报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图书情报专门人才。”[11]即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设立是为了培养专业性、职业性及具有实践能力的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其中的专业性、职业性及实践性与专业学位的共有属性相一致。

同一学科的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的不同之处在MLIS和传统的学术型图书情报硕士之间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前者强调实践与应用,后者更注重学术理论的探寻求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8家首批MLIS授权招生单位也多为图书情报类教育的重镇,在传统的图书情报学术硕士培养上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和优越的教育资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18家机构均为高校,具体的培养工作则由学校下属的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等教育院系承担,这意味着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图书情报硕士的培养工作仍由行使学术硕士教育职能的院系来执行,作为MLIS培养后主要服务平台之一的图书馆在教育培养的环节被完全忽视。也就是说,非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重要的公共图书馆无缘于MLIS的直接培养,即便在获得招生资质的18所高校内,图书馆也仅作为辅助部门,对MLIS行使与其他专业学位硕士一样的常规职能。这种情况显然有悖于常理,也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设立初衷相背离,以图书情报学术硕士的培养机构为班底重新构建MLIS的教育培养模式,一方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极容易使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培养陷入与学术硕士同质化的泥淖之中。实际上,也确有研究表明多所高校在对图书情报硕士的培养上存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重叠化的现象[12]。与此同时,对于MLIS培养具有先天优势的图书馆教育资源却被无端闲置。

专业学位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图书馆作为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未来大展身手的广阔平台,除了履行图书馆的常规职能,并且作为MLIS步入职场后重要的接纳者之外,完全可以亲身参与到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培养进程中来,与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等院所共同组成MLIS培养者的两极:分别承担学术理论传授和专业实践培养的职能。图书馆的深度参与将在学校之内形成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使MLIS的培养方案臻于完美。考虑到专业学位教育的共同特点,未来MLIS教育模式的理想状态其实是形成以图书馆实践为主、院系理论学习为辅的教育格局。整个MLIS教育体系通过培养形式的丰富多元,从而改变MLIS培养机构单一化的局面[13]。可以说,图书馆对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进程的参与程度决定着以MLIS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规范化程度,一旦图书馆成为真正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参与者,那也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模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成熟期。

3 结 论

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由一元化向二元化的策略转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与20世纪70年代末期高等教育草创之际相比,此时专业学位教育所面临的更大难度在于如何摆脱已成定式的传统思维,超越现有的教育理念,完成研究生高端教育的二次革命。在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视野下,图书馆和教育链条中的其他机构一样,必然要面临对现有模式和理念近乎颠覆式的重新组建与书写。而从具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间,图书馆的发展与变革总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紧密相连,社会信息需求是决定图书馆发展的内在根本推动力[14]。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时代变革对于图书馆来说,既是关乎未来盛衰的挑战,同时也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历史契机。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图书馆非但要进一步实现功能拓展与服务外延,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教育视野下,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专业学位教育资源信息的引领者、专业学位教育规范化的推动者及专业学位教育的参与者,这3种角色定位将会促进图书馆在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时代视野下的自我超越,并与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注 释:

① 本文所涉及的图书馆专指为研究生用户提供学术支撑的图书馆。

② 调查者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满分为5分。

③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研究生层面专业学位的教育模式,故未包含本科层面。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6):4-8.

[2]王关锁.保守与开放:简论历史演进中的图书馆精神理念[J].图书馆建设, 2003(6):12-14.

[3]吕晓声,毛 刚.面向研究生教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 2013(4):86-89.

[4]刘若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

[5]吴慰慈,罗志勇.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6):3-6.

[6]魏争光,于迎娣.个性化服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新形式[J].图书馆学研究,2005(2):43-45.

[7]陈丽冰.读者服务视角下的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 2012(4):66-70.

[8]于东红,杜希民,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9(12):49-51.

[9]张 铁.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理念、开发与管理[J].图书馆建设,2011(11):31-33.

[10]范并思.现代图书馆理念的艰难重建:写在《图书馆服务宣言》发布之际[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6-11.

[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10-05-1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007/xxgk_92739.html.

[12]王明慧.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方向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3):11-14.

[13]蒋永福, 孙 墨.走向多元化: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培养多元化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2):1-5.

[14]孙 坦.关于新世纪图书馆变革的若干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0(8):64-67.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