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核心理念与发展策略的思考

2014-02-12 08:26黄幼菲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14
图书馆建设 2014年8期
关键词:工学工学结合师生

黄幼菲(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14)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与发展方向。这一特性决定了作为高职院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必须摒弃传统的办馆理念与发展策略,各项工作都必须顺应、支撑、服务于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的不断发展与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仍然有意无意地沿袭、模仿、依照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思维、理念、模式构建本院校图书馆,而往往忽略、轻视了本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与特点,从而导致图书馆建设特色不明显、结构不合理、服务不到位、目标不明确[1]。时至今日,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界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核心理念与发展策略。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将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核心理念与发展策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尤其是馆藏建设、信息服务建设,必须注重“工学结合”的内涵,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彰显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异于普通高校图书馆的独特定位和鲜明特色。

1 为“工学结合”模式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责任和自身需求

1.1 为“工学结合”模式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职业院校要“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2]。2005年8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强调高职院校必须“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3]。从此,我国职业教育由传统育人模式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转型。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4],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予以了充分肯定。2006年11月,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但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本科院校,“工学结合”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与发展方向,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定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4个显著特征:一是根本转变了高职教育传统保守、“唯我独尊”、排斥社会实践的陈腐教育理念,明确了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的道路,高职院校与企业应该平起平坐、互惠互利;二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彻底摒弃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技能,重教学、轻实践的弊端,专业设置以服务区域经济、行业需求、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融“教、学、实”为一体,让企业搬进学校,让师生走进企业,使学校与社会相互分隔的“围墙”得以拆除;三是终结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由学校单方认定、以学生各科成绩得分为主的评价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认定实现多元化,不仅要看学生的学科成绩,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口就业率;四是院校师生职业特色鲜明,普遍具有行业情怀、职业情结、专业情愫、创业情趣[5]。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和“灵魂”,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必然趋势。

“责任”是“应尽的职责”、“应该承担的过失”[6],是“分内应做”、“不得不去做的事”[7]和必尽的义务。简言之,责任就是职责和义务,是历史的必然存在,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高职院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之际,必须全面提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要地位、历史作用、深远意义的清醒认识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主动担当历史赋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

1.2 为“工学结合”模式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仅有内因是不够的,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着非常重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外部环境、院校特点、历史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内部要素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自身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与影响,传统的办馆理念与策略必然受到挑战与冲击,无法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传统办馆理念与策略受到的挑战与冲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读者群扩大,读者需求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不仅包括院校的师生、管理人员,还包括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同时,随着教学实践的互动,读者的信息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教学理论方面的信息,还需要行业发展、企业创新方面的信息,既要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要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学生也必须尽快掌握实训、职业岗位方面的信息,以适应实训和毕业后能胜任企业岗位的需求。同样,企业读者也必须掌握与对口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方案等相关的信息,以配合师生在企业的实训、实践、实习。二是馆藏结构不合理,服务模式滞后。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大多以专业、学科教学文献为主,实践、实训、实习馆藏相对薄弱。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仅局限于校内,没有建立相应的校外信息服务网点,即时服务、网络服务、远程服务、个性化服务远未到位,不能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而为企业读者的服务更是成为了服务的“盲点”。三是馆员素质偏低,办馆理念陈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偏低,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其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架构、操作理念缺乏研究,对行业需求、企业状况不熟悉、不了解、不知情,没有主动建立与企业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仍沿用中等专业学校或模仿本科院校的办馆模式,理念陈旧、思维滞后、策略空泛,要么仍是“小而弱”,要么追求“大而全”,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研究和实际应对措施。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图书馆将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确立为核心理念与发展策略,不仅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自觉履行的职责、义务及其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自觉顺应外部环境、院校特点、历史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更新观念、变革思维、深入企业、关注企业,主动建立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关系;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馆员素质,深刻认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能力与自觉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各项建设尤其是特色馆藏、信息服务建设,必须服务“工学结合”模式,彰显“工学结合”特色。

2 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特色馆藏体系

2.1 把握特色馆藏体系建设的基本导向和原则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体系应以院校“工学结合”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充分考虑院校专业结构、学科设置、行业背景、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因素,因地制宜,避免馆藏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其基本导向和原则主要有5点:思想性,确保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内容健康;特色性,突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文献的收藏;实用性,分析、掌握读者的信息需求,以有利于培养、提升师生专业技能性文献为重点,既注意纸质文献的收藏,又重视数字资源的建设;经济性,既要节约经费,又要充分利用经费,坚持购买、搜集、自建相结合;前沿性,关注、收集与院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相关文献资源的最新研究成果[8]。

2.2 加强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新设置专业文献资源的收藏

高职院校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属于专业院校,如金融、水电、交通、建筑、钢铁、煤炭、商贸等类院校。其中,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是品牌,是其核心竞争力;新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而开设,是毕业生就业的“保护网”。为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应科学、合理地使用经费,优先保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新设置专业文献资源的采购;要加强与有关出版社的联系,有效选购其公开、未公开出版的专业文献或内部交流资料;要引进有关专业数据库,开发相关信息资源;要全面收集本院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学术著作、论文、课件、学生作品成果、项目案例等专业文献资料。

2.3 注重技能性、实践性文献资源的收藏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技能性、实践性为主,大多数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其需要大量的案例予以说明、配合。为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增加技能性、实践性文献资源的订购,重视与教学过程相关的专题文献、案例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对于高尖端技术、探索性工程技术类文献资源,要选择性地订购,在数量上适当控制;要抓住师生“实验、实训、实习”3个关键环节,全面地收集师生此期间有关教材、教案、资料及企业员工培训、科研成果、技术资料、岗位规范、工艺标准、考级考证等文献资料;同时,要注重特色馆藏的时效性,关注院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的变化,对相关文献资源及时进行淘汰、补充、更新,使特色馆藏成为一个动态体系。

2.4 合理配置各类文献资源,确保文献资源的优势互补。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文献资源的获取、使用主要依赖于图书馆的纸质文献,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因此,图书馆在把纸质文献作为馆藏重点的同时,亦必须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使两者协调发展。数字资源要突显一个“精”字,图书馆应重点选购纸质文献价格昂贵、学术价值高、难以替补的数字资源,同时,要注意协调与区域内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企业图书资料室的关系,探索与本区域、本系统、本行业和相关企业构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实现文献资源的优势互补。

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特色馆藏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人文精神修养方面文献的收藏。人文精神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文化的精髓,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首要精神品质,是专业教育的“精神根基”。然而,随着高职教育功利化的日趋强势,我国高职教育目前仍然深受专业化理念思维的影响,在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某种专业技能人的同时,忽视了对其人文精神修养方面的教育,导致部分师生人文精神缺失、心理扭曲,继续塑造着梁思成先生批评的“半个人”[9]。为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精神修养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图书馆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馆藏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收藏专业文献,还要收藏人文文献,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

3 全方位提升文献信息服务品质

3.1 突破信息服务的“时空限制”,为师生提供立体式信息服务。

对于远在企业“实习、实训、实践”的师生来说,他们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利用必然会因时空障碍而受到限制或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依托目前成熟的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师生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10],方便、灵活地获取图书馆的“立体式”信息服务。

突破“时空限制”,为师生提供立体式信息服务的对策主要有4点:一是开放数字资源远程访问权限。由于受版权保护和有偿使用的限制,在校外实训的师生无法正常获取图书馆数据库的数字资源。为此,图书馆应通过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反向代理等技术手段,对师生远程访问进行授权和身份认证,实现其对数字资源的自由访问、获取、使用。二是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可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如因特网、校园网、微信、在线交流等),为师生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使其触角“边远化”[11],有效地消除师生对信息资源需求的不可预见性、不稳定性、盲目性、急躁性现象。三是开展远程文献传递服务。对于师生检索到却无法获取的数字信息或纸质文献,图书馆可向读者开展远程文献传递服务,以电子邮件、微博、邮寄等方式将数字信息或纸质文献传递、寄达给师生;还可与其他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使读者能就近获取所需文献信息。四是向师生提供“复合信息”。为解决师生在现有繁复庞杂的文献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迫切需求,图书馆应对现有文献信息进行存真去伪、由表及里的筛选、辨析、重组[12],向师生提供经过提炼、加工、整合的“复合信息”。

3.2 消除信息服务的“盲点”,为企业读者提供高品质信息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向企业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不仅是责任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需求,它不仅可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还可以提升、扩大院校和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为企业读者提供高品质信息服务的途径主要有3条:一是为校外企业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可利用馆藏的纸质文献、数字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向企业读者提供相关产品、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技术资料、行业竞争信息,使企业能快速、准确地掌握本行业国内外相关信息的最新动态,有效地占领国内外市场;还可为企业读者提供计算机联机检索服务,帮助其开展定题代查、代译、代借资料等工作。二是为入驻企业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入驻企业不仅可为本院校师生提供实习和实训基地,还可以生产自己的产品,实现互惠双赢[13]。对此,图书馆要为入驻院校的企业安装校园网络,对企业读者进行文献检索利用知识的培训,为企业读者办理借书证,开放图书馆数据库和阅览室,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三是为企业兼职教师提供信息服务。院校在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也会聘任企业中富有技术和工作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师生授课解惑。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向企业读者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3.3 加强信息教育与管理,提升师生及企业读者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IL)是一个人认识、获取、评价及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化时代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14]。目前,高职院校师生、企业读者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匮乏、操作技能欠缺,整体信息素养水平偏低。为此,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培养读者信息素养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与核心作用,加强信息的教育与管理,有效地提升师生和企业读者的信息素养水平。

提升师生和企业读者信息素养水平的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创新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图书馆可与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协同配合,探索构建基于专业学科的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还可将信息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在一起,由图书馆员、专业任课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制教学内容,确定授课时间,最大可能地融信息素养教育于专业技能教学之中,使师生和企业读者能利用所学信息技能解决专业学习、生产过程中的问题[15]。二是创建良好的网络导航系统。当前,网络信息繁杂无序、良莠不齐,读者要从中查找、甄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非易事。为此,图书馆要充分利用院校现代化网络技术和现有设备设施,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过滤,对师生和企业读者广泛使用的数据库、专业网站进行必要的整合,构架信息导航系统,即时、互动、个性化地为读者进行信息导航。

4 结 语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顺应外部环境、院校特点、历史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确立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策略,深刻认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增强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能力与自觉性,各项建设都要注重“工学结合”的内涵,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彰显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异于普通高校图书馆的独特定位和鲜明特色,主动担当、完成历史赋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

[1]周立飞.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为“工学结合”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38-41.

[2]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5-11-02)[2014-01-29].http://edu.people.com.cn/GB/8216/54807/54811/3822282.html.

[3]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EB/OL].(2005-08-21)[2014-01-29].http://www.gov.cn/gzdt/2005-08/21/content_25041.htm.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5-08-25)[2014-01-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134/200603/14134.html.

[5]保洪才.试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文化建设[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3):72-75.

[6]新华词典编纂组.新华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50.

[7]沙景利.图书馆社会责任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0(S2):15-17,66.

[8]周 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6):139-141.

[9]胡显章.以高度文化自觉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7-19.

[10]张会田.基于案例的数字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模式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77-81.

[11]汪 斌,廖 方,刘莉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184-187.

[12]黄幼菲.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扬弃和“飞跃”:公共智慧服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2):26-30.

[13]柳较花,卢十平,张 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3-45.

[14]刘 航,刘秀丽,王 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情报科学,2013(11):42-45,50.

[15]翁畅平.论高等职业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以美国凯瑟琳吉布斯学校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4):86-88,96.

猜你喜欢
工学工学结合师生
盐工学人
——宋辉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