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初探

2014-02-12 17:27武绍忠孙宝珩
关键词:口译技能模块

武绍忠,孙宝珩

(1.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山西 太原 030001;2.太原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口译人才培养的现状

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代口译教育理念指导和科学合理的口译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模式与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组成的有关口译人才培养过程的运用模型和组织样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翻译事业、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作为沟通中外文化的口译人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在中国举行的不同规模的国际会议、展览超过2 000个,包括联络陪同翻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已成为重要沟通方式。然而,翻译人才质量培养总体现状不容乐观。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林茂荪指出,国内翻译水平不高,首要原因是高水平翻译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口译人员尤其是高级口译人员匮乏。据统计,AIIC(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在世界各地有近2 700名会员,但语言组合中包括汉语普通话的仅有55名。[1]143各地区也存在着翻译市场与人才的不平衡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口译人才质量差异很大。以山西为例,根据山西“十二五”转型发展定位,未来山西对应用性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至少有4 000人,而全省现有的专职高级口译人员寥寥无几,翻译也不过几十人。[2]37近年来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相继举办(如山西省主办的国际能源博览会、中部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需要成百上千名口译人员,而现有人员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如何改进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口译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口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目标指导

口译教学缺乏目标定位是许多高校口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四川大学石坚教授指出:“部分英文系、学院对学科内涵不清楚、与大纲距离大,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缺乏考虑,定位不准确”[3]7。口译培养在课程设置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定位,课程设置缺乏总体规划,课堂教学存在盲目性,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大纲性指导,口译培训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脱离,不能有效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培养内容上有所欠缺

1.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思路。由于课程目标不明晰,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课与课之间缺乏衔接和顺畅过渡,因此不能有计划地实施连贯的口译技能培养。2.口译在总教学学时中所占比重偏少,课时分配不能满足口译技能培养的需求。外语专业本科口译课平均学时为36小时,且大多只在三、四年级的一个学期开设。口译学时少,技能培养在时间上就无法保障。3.听、说、读、写基础训练薄弱,影响翻译课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各高校追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增加选修课时,压缩了必要的听、说课学时。基本功训练的弱化,导致学生基础听说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了口译课质量。4.口译课缺乏特色,教学内容拘泥于教材,技能训练囿于固定内容,口译培训缺乏灵活性、时代性,不能满足学习者个体差异性需求和社会对口译的迫切需要。5.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纸上谈兵,授课效果欠佳。

(三)教学方式拘泥于传统

大多高校口译课教学以课堂为主,基本停留在“听录音—做笔记—翻译—核对答案”的模式。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足,课外实践环节严重缺失,本科生实践环节几乎为零。翻译硕士培养计划中虽然提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然而实践环节平均不超过一个月。各高校虽然层次不同,但都普遍存在着重授课、轻实践的做法,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口译课有模拟场景训练、现场模拟实习,广东外国语大学有会议模拟、观摩等实践活动外,大多高校均缺乏实践环节。

(四)人才培养机制僵化

1.人才培养在管理上缺乏灵活性,学习衡量指标、学位管理方式没有创新。2.双学位制、导师制不够完善。3.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课受限,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发挥。4.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僵化,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和资源的有效利用。5.人才培养社会化联动机制没有真正实施。

(五)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不健全。在对口译人才的评估考试中,很多高校和培训机构采取“提问—回答—听录音—口译”这种单一的形式,缺乏对口译技能的全面评价。大多数评估只限于口译的语言评估,对实践环节的各种技能的评价明显不够,评估不能合理、全面、有效地对学员整体素质作出评价,也缺乏对口译培养的合理反馈和指导,造成培训倾向语言培训而缺乏技能训练的现象。

三、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4]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写道:“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悉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5]1。2012年的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全球化时代的口译教育——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也强调了口译培养应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全球化大背景的宗旨。[6]1作为培养社会紧缺人才的口译课程在高校中普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口译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课程设置缺乏统筹安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无从谈起。因此首先应明确方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出语言能力过硬、文化知识丰富、善于交际、能驾驭不同场合的合格人才。

(二)创新培养内容

1.确立听、说、读、写基本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上海外贸学院教授黄源深强调学生外语基本功乃重中之重,是外语人才的“看家本领”。[7]10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兆龙也指出,“不能把交际当作英语专业培养的终极目标”[1]143,提出英语专业学生应努力做到说出的英语要“grammatically correct,socially appropriate, communicatively effective(语法正确、社交恰当、交流有效)”[1]144。由于口译的时效性、即席性等特点,口译培训要求相对笔译有更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作为口译培训的前提条件,基本技能训练必须加强。2.构建以模块教学为中心的连贯的教学计划。模块教学是根据一定教学目标制定,围绕专项能力培养实施的连贯、完整的教学结构模式,是按照特定培养方向,通过实施由一定比例相关课程组成的、有目的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模块的特点是:(1)目的性。模块教学围绕特定技能培养展开,加强了模块各科内在的黏合,有利于目标的实现。(2)多元性。翻译模块下设次级模块,包括口译、笔译。笔译模块之下又设置通用翻译与专业翻译模块,如煤炭专业翻译、化工专业翻译等。各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具有多元属性。(3)灵活性。翻译模块在组合与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选择性调整,具有可操作性。(4)实践性。模块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参与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施模块教学,有利于克服现有口译教学的弊端。它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模块内课程设计定位清晰,围绕翻译所需的技能展开。一、二年级的听、说、读、写为高年级的翻译培养做铺垫;三年级课程以翻译专项技能培训为重点;四年级口译课建立在前三年扎实的语言基础上,翻译培养成为贯穿四年的不间断教学。其中各个培养环节紧密相扣,培训循序渐进,重心明确,有利于贯通培训和目标的实施。3.突出口译教学特点,强化特色口译培养方案。口译教学改革要突出口译工作特点,在教学中要改变统一教材、统一进度、脱离现实僵化的授课做法,充分利用视听设备、多媒体及现代网络传媒手段,改革课程设置,增设与口译培训紧密相关的视译、字幕配译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灵活多样,选择具有时效性、即席性的翻译内容,例如可以选择收听BBC广播,或将著名的演讲片段和报告引入课堂,领略伟人风范;收看现场直播的记者招待会的翻译现场,通晓我国内外政策;选择页岩气、三维打印技术、空中客车A350等话题,知晓世界前沿性科学技术,拓展学生视野;开展关于不同文化、宗教的专题讨论,加深对不断爆发的地区、种族冲突的认识;将网络引入课堂,创造现场口译氛围。在培训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操。因此,要有效使用多媒体实验教室,真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整合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因地制宜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口译培养环境。

(三)改革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要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以创新的理念组织课堂活动,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大胆突破,尝试新的教改方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通过互动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组织课堂活动、课堂实践,将课堂的主动权和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可以采取课堂演讲、记者招待会等形式,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突破单一的口译培训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现场演示口译过程,通过视屏纠错、口译评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学习”,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举办专家专题讲座,请专职翻译走进学校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翻译社团,通过网上QQ口译、口译工作室等形式锻炼口译能力,或通过更大范围的校园文化周平台,活跃口译实践气氛;参加社会口译实习活动,教师通过指导、观摩模拟活动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四)完善培养机制

1.改进教师人才引入聘用制度。改变以学位为唯一衡量尺度的聘用机制,设立用人考核机制,严把教师引入的质量关,引入职业翻译和外籍教师任教,提升翻译教学质量。2.鼓励翻译教师积极参与翻译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杜蕴德教授认为教书的同时也要时时担任同传才能不落伍,并能给学生带来最新案例。教师要边实践边教学,总结翻译经验,了解最新社会需求,改变纸上谈兵、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1]1433.积极参与国外交流项目、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和互派学生学习项目,同时与企事业联手培养翻译人才,激活人才培养社会联动机制。4.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设备完善的口译工作室,提升口译学习硬件设施。

(五)确立新的评估体系

1.要体现翻译人才培养特点,改革单一的课堂衡量指标和学位与四级、八级考试挂钩的做法。试行多元衡量标准,如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翻译专业资格考试,作为翻译模块学生的考察条件之一。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课,试行跨专业、跨学校选课学分相互承认与转换的机制。2.将翻译、口译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从基本语言技能、翻译技能和文化三个方面全面考核学习者的能力水平,避免过多理论知识点的重复。3.改革学分制,设置科学、合理的符合翻译模块的学分管理方案。

[1] 杨棣华.欧盟高级口译教学培训给我们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 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11(40).

[3] 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J].外语界,2001(1).

[4]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2010,07,1.

[5]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EB/OL].http://wwww.bfsu.edu.cn,2010,5,4.

[6] 2012年的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全球化时代的口译教育——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EB/OL].http://taconline,org.cn,2012,06.

[7] 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猜你喜欢
口译技能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画唇技能轻松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