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取向教师教育探索教师教育模式建构
——基于某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改革、探索与思考

2014-02-20 05:59殷世东李继秀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603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师德师范生专业

殷世东 李继秀(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6032)

实践取向教师教育探索教师教育模式建构
——基于某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改革、探索与思考

殷世东 李继秀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6032)

针对师范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教育必须从理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即教师教育必须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为此建构了“12345”教师教育模式,即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借助“二个平台”,奠基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坚持“三方合作”,创设合作“育师”共同体;利用“四大嵌入”推进,提升师范生的“五大能力”等,以培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需要的合格教师。

实践取向;“12345”模式;技能全程培育;微课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正处在变革时期,从西方引进并进行中国化的百年教师教育体系,再一次面临来自西方理念的冲击和中国现实教育国情的挑战。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出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师专业标准)以后,针对《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承担教师教育的院校如何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的师资队伍?为此,作为承担教师教育的院校必须主动积极的针对教师专业标准,开展教师教育研究,探寻执行教师专业标准的有效路径,以培养出符合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的师资。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我们以某师范院教师教育为研究和实践基地,开展实践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实践取向教师教育“12345”模式。

一、某师范院校的现状分析与问题呈示

目前,师范生毕业求职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面试一关,大多数学生参加面试时,在语言表达、教学组织与设计、书写以及与人沟通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面试的单位感到不满意;进入单位工作后的应届生,前几年难以适应教育教学等等。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发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专业情意的课程不足,职业认同感不强

通过对某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调查与访谈①文中数据来源于对某师范院校2009级即将毕业的875名师范生的调查与访谈结果。“当年报考时,你的第一自愿是师范类院校吗?”结果发现仅有20%的师范专业学生第一自愿是师范专业;“当年报考时,你的第一自愿是师范类专业吗?”结果发现仅有30%的师范专业学生第一自愿是师范类专业;“毕业之后,你乐于从教吗?”结果只有26%的学生乐于从事教师职业;“你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理想的职业吗?”结果只有15%的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职业等,从整体上看,职前培养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热情不高,情意不浓,缺乏职业认同感。在培养的过程中,承担教师教育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教师职业信念及责任有关的课程很少,一般只开设师德修养课程,有的师范类专业还没有开设师德修养课程,有关激发师范生职业信念、增强职业情感的课程,如教师伦理学、教师学、师德模范品赏等课程开设的很少。

(二)专业技能训练不够,专业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综合性大学介入教师教育,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术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导致过度理论化,实践在师资培养的过程中处于边缘地位;另一方面,伴随扩招,师范类专业的招生数量急剧增加,承担教师教育的师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实践基地等不足,难以按照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实习等。如:“你学习的教师语言训练类课程有几门?”调查发现只有一门普通话课程,没有开设教师语言、教师口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师范生的教师用语难以规范,表达能力难以提高。口语表达是教师工作的基本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你经常练习‘三字’(钢笔字、粉版字和毛笔字)吗?”结果发现90%以上的学生只是在上书写课的时间练习,课余很少学生练习书写,而且有些师范类专业还没有开设书写(规范)课程。很多师范生在毕业后,写字横不成行,纵不成列等,书写很不规范。书写技能是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实习的过程中,你上过几节课?”结果发现40%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只上3~5节课,达不到实习的要求,起不到实习的效果,而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一般能够上50~60节,但没有老师指导、听课与评课,同样也达不到实习的效果;“实习时,你上课有指导老师听课吗?”“实习课结束后,有指导老师评课吗?”结果发现30%以上的学生实习时,没有老师听课,40%的实习上课没有人评课;“你的实习指导老师带多少位实习生?”结果发现每一位指导教师平均带实习生15位以上,有的多达30位。一是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的实习生太多,二是因为教师教育实习基地不够,合作质量不高。学校虽然与部分中小学及教育行政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教育实习基地,制定“双指导教师制”(一个实习生有两个指导老师,即师范院校的指导老师和实习中小学的指导教师),但是总体上,实习指导教师不足,实习基地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三)忽视通识课程的开设,知识面有待进一步拓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面,才能胜任当前新一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加大通识课程设置,以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奠基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职业是一种学高为师、以身示范的职业,决定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宽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情感,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调查与访谈“你学习的课程中,跨专业课程(通识性课程)有几门?你选修了几门?选修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发现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师范类专业很少开设跨专业课程,在通识课程选修的过程中,只53%的学生选修了与专业非常相近的课程,选修课程的目的70%的学生是为了拿满学分;“大学四年你看了专业课以外的书有几部?”有43%的学生少于10本,每学期看专业以外不到2本等等。承担教师教育的院校对通识课程不重视,师范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应该进行改革与调整,提高通识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重,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出了综合教学的理念,更应该引起对通识课程的重视。

二、“12345”教师教育模式概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作为承担教师教育的院校,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实际需要,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积极地开展行动研究,调整课程设置、探索教师教育培养路径。通过行动研究与探索,我们提出了以实践价值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师教育,逐步建构“12345”教师教育模式。

(一)“12345”教师教育模式

“12345”教师教育模式即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借助“二个平台”,奠基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基本技能基础,坚持“三方合作”创设合作“育师”共同体,利用“四大嵌入”推进,提升师范生的“五大能力”,构建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需要的合格教师的培养模式。

“12345”教师教育模式(见图1):

一个理念: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

二个平台: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平台、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三方合作: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三方互动合作共同体;

四大嵌入:师情感化、师能观摩、卓越计划、名师工程;

五种能力:把握教育规律的能力、教学工作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育评价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科研能力。

图1 “12345”教师教育模式

(二)“12345”教师教育模式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运作框架

1.“12345”教师教育模式基本理念

在教师教育中,价值取向的重心转向实践取向,关注教师的主体性,注重教师个人的学习、实践、反思与理解,在自我的体验中,提升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与热爱,同时,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情境,促进师范生专业行为的改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以逐步适应不同情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专业发展。“12345”教师教育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专业标准》的四大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注重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培养。

2.“12345”教师教育模式基本运作框架

“12345”教师教育模式的运作过程中,在“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首先,利用两个平台奠基师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通过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平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通识性知识;通过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平台,习得从事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其次,通过三方合作,创建教师教育孕育示范基地,形成合作“育师”共同体。再次,通过“师情感化”“师能观摩”“卓越计划”与“名师工程”等四大嵌入,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三、“12345”教师教育模式的具体动作策略

(一)明晰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注重实践教学全程化,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明确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及维度,在教师教育中时刻体现“能力为重”,开展针对性的培养,提升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

1.师范生应具有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师范生必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实用性知识。首先,掌握“师德”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师德,体现“师德为先”。对师德的理解、体验与精神塑造也是一种能力。通过上师德课、观看师德模范影片、与师德标兵交流、向师德标兵学习等,以提高师德修养,爱岗、乐业、敬业;其次,掌握“教的理由”的知识,即关于“教育原理”的知识;再次,掌握“有效的教”的知识,即关于“教学论”的知识。

(2)教学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组织设计教学的技能(包括备课技能、教学设计能力、反馈强化技能等)、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能够将书面语或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学语言、体态语等,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教学)、运用教学媒体的技能(包括板书设计、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媒体的能力)、驾驭课堂能力和过程监控能力等。

(3)班主任工作能力。主要包括了解、理解和与学生沟通的技能;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技能;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撰写班主任工作总结技能;能够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能够与学生的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与社区进行合作,创设“校—家—社区”三方合作育人的氛围;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个性,进行个别教育等。

(4)开拓创新的教育科研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每一位教师必须具有把握新课标、驾驭新教材的技能、课程开发能力,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地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新的模式,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理论创新。

2.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营造一种环境,形成一种制度,才能逐步培养师范生五大实践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开展实践教学,借助教学行为训导。在职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并将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引进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中,让“准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展,通过观摩、见习、顶岗和实习等形式,形成全程化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提高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借助教学行为训导,开展教学研习指导,深入实践基地学做互动,向名师学习,利用名师讲坛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有效地进行教师专业能力训练,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同时,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三方互动合作形成共同体,建构示范教师教育培育基地,开展实训。实施开放式实训模式,将开放式实训纳入实训教学计划和考核范围,充分利用实训中心资源和场所进行实训,以培养师范生的五大能力。

(2)开展微型课教学,进行实践能力分层、有侧重、全面系统培养。借助现代的技术设备,进行录音录像,记录的内容可以重复多次评析与研究,通过自我观看,进行反思;从他人观评中,获得反馈,发现问题,从而改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第一个层次,一年级侧重理解教师职业,强化从教情感,培养基本技能,拓宽知识面。一是通过观看师德模范录像片(每2周观看一部师德模范录像片,并及时写观后感),增强为师情感;二是练习写书技能 (每天上午安排自习微型课15~20分钟练习普通话,每天下午安排自习微型课20~30分钟练习写书技能,练习“三字”(钢笔字、粉版字和毛笔字)和写作,每一周至少撰写2~3篇学习心得、日记、应用文等),提高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三是通过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课外自修学习等,拓宽知识面。

第二层次,二年级侧重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一是通过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夯实专业基础;二是通过教师口语课、课前训练等形式,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安排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间,设置微型课5~10分钟,学生自主安排,每次2~3同学即兴演讲,每人时间为2~3分钟),培养教师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层次,三年级侧重夯实专业基础,感知教

学。一是继续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开设,夯实专业基础;二是通过观看微型——示范课录像。每周观看一节微型——示范课录像片断,及时写观后感,这样可以解决目前因实习基地不足,无法见习的问题;有条件的可以每一个月到实习基地观摩一次课堂教学;大三下学期,尽可能让每一位师范生两周到实习基地观摩一次课堂教学),感知教学,把握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提升专业技能。

第四层次,四年级体验教学,侧重教育教学技能全面提升,实习采用“双指导教师制”。在强化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大四上半学期:

第一个月,学习研读实习课程的《课程标准》,熟悉任课教材(建议至少5人有一本实习学科的课程标准,每3人至少有一本任教课程教科书,由指导教师解读课程标准);

第二个月,校内试讲,由指导教师听评每位实习生至少5次微型课(5~10分钟),“在这以微型课开端的整个过程里,青年教师将发现那赋予他的职业以新的意义的现代技术”“微型课对于在训的未来教师,是引向真情真景课堂的一长列链条中的一环”①洪丕熙:《微型教学的基础的技术——微型课》,《外国教育资料》1978年第6期。。有微格教学条件的,开展微格教学。要求学生相互之间的听与评至少6次微型课(5~10分钟);

第三、四个月,进入实习学校,首先是观课议课每位实习生不少于6次,熟知实习学校教学进度,然后回校后开展围绕某一单元群组设计教学、备课、演练、互评互议。通过共同演练,每一课例抽出1~2人(由于现在实习生太多,实习班级接纳不了,不可能每一节课每生都到实习学校授课,所以,进行选择性的授课,但实习小组人员都必须参与听课和评课),进入实习学校上课,以达到有效实习与教学,不影响实习学校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质量,解除实习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后顾之忧 (经过层层演练,将不影响实习学校的教学进度和质量,这样实习学校以后也愿意接收实习生)。同时,实习的过程中,给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一定的指导经费,对于授课的学生情况,请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时点评与指导,改变虚假的实习与指导(一种是流于形式,盖章了事;一种是缺乏指导或者说是实验过程,而不是实习过程)。大四下学期,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

(3)注重实践,高师院校必须坚持实践育人常态化的理念,注重实践育人的形式多样性,形式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等。内容全面性,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科普宣传、科学研究、社会调查、咨询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开展家教、专项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宣传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把教与学、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以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面、提高师范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四大嵌入,一体化培育

“12345”教师培养模式,在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师情感化、师能观摩、卓越计划、名师工程”四大嵌入,逐渐构建起一套新型的教师教育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坚持实践性、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树立实践取向能力培养的理念,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原则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师情感化。通过观看师德模范录像片,与师德模范交流,以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伦理等课程的学习,增强从教专业情感、责任心和事业心。

2.师能观摩。通过观摩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示范课、经典课,以及欣赏经典课堂评析等,习得从师的基本技能。

3.卓越计划。为了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提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师范院校相续开展“卓越中小学教师计划”,以培养“三新四会”全面发展(“三新”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四会”即“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会研究”),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胜任基础教育教学需要的新型师资队伍②杨思帆,梅仪新:《“卓越教师计划”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目标》,《教学研究》2013年第9期。。实施“卓越中小学教师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宣传与选拔。首先,宣传“卓越中小学教师计划”目的与要求;其次,选拔立志从事教师工作的品学兼优的师范专业学生,对于新生结合入学的基础,按照“卓越中小学教师计划”目的与要求填写承诺书;对于二年、三年级的学生,选拔在校学习期间未受过校纪校规处分,无违纪违规行为的学生,综合测评应该在20%以内。

(2)制定科学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卓越中小学教师计划”班,在后续的学习中,将实行科学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如果我们能够避免传统教师教育的无聊,就能够吸引更有能力的人并给予他们更加实际的培养”③M.Haberman,Alternative teacher certification programs,Actions in Teacher Education,No.2,1986,pp.15.。每学年结束时学院将组建考评委员会,评判“卓越中小学教师计划”班学生的学年学业情况。达不到标准的退回原来班级,继续完成学业;也可自行提出退出申请,在履行相关手续后,回到原来班级继续完成学业。同时,每个学年结束时,根据“卓越中小学教师计划”班运行情况,在学生自愿

的情况下,从相关班级中选拔部分学生补充到班中。

在实施“卓越中小学教师计划”中,通过开设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培养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深厚的人文底蕴、牢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未来卓越教师,以此影响和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4.名师工程。通过开设名师博客,加强交流与互动;创办名师工作室,形成名师文化;借助名师课堂,引领师范生快速成长,“‘名师工程’引发‘蝴蝶效应’”①谢斌,李青,刘莉:《“名师工程”引发“蝴蝶效应”》,《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3期。。名师工程可以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深层次与基础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合作,引领与帮助基础教育部门开展名师工程建设,加快名师的集聚与培育。

(三)三方合作共同育人

通过三方合作,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联系,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合作,积极创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实验区为平台,积极构建全程化的教师培养平台,通过“校际合作”共同体建立,改变在师范院校校园内、课堂上进行教师培养的封闭模式。

通过合作形成“共同育师”的共同体。师范院校的师生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科学知识带入中小学,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师范生通过走进中小学教育现场,进入教育教学情境中,使师范生在亲身经历的体验中,汲取鲜活的实践智慧,反哺教师教育,改进教师教育课程,提升师范生专业水平。在合作中,形成支持性的实践共同体,“教师或者培训者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他们和学生或学员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在参与实践中知识会成为学习者身份的要素,从而是巩固的、知行合一的”②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通过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中小学校三方合作,共同商讨制定师范生在校培养、见习、实习与顶岗等的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晰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关系,明确各方的职责,不断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从而不断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中小学师资队伍。

Exploringpractice-orientedteacherseducation—the"12345"modelconstructionofteacherseducation——Based on reform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in a normal college

YIN Shi-dong,LI Ji-xiu

At prese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th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is not strong,the teacher education must turn to practice orientation from rational orientation.In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education,practice-oriented concept should be used as a guide.By following the"teachers professional standards"to enhance the practicing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we would train qualified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o as to reform the existing teacher education model.To this end, we have gone through exploring and thinking,and gradually construct a"12345"teachers education model, namely the concept of practice-oriented teachers education as a guide,the idea of"two platforms"to build normal students'knowledge bas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Also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tripartite cooperation"and create co-operation in educating teachers.With the advantage of the"four embedded factors"and the enhancement of normal students'"five capabilities",we would train qualified teachers in line with"professional standards of teachers'.

practical orientation;"12345"mode;skills cultivation;Microlecture

G649.21

A

1009-9530(2014)02-0091-05

2014-01-20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下教师教育的研究”(2013zdjy131)

殷世东(1972-),男,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继秀(1957-),女,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猜你喜欢
师德师范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