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融合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陕西省岐山县为例

2014-02-28 08:04陈灵芝
现代农机 2014年5期
关键词:农机化农艺机械化

陈灵芝

农机农艺融合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陕西省岐山县为例

陈灵芝

陕西省岐山县是粮食生产大县,全年种植小麦2.8万hm2、玉米2万hm2。全县农业机械总功率25.4万kW,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 081台、配套农机具7 086台。小麦机械化生产水平较高,耕种收关键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机械化播种基本达到全覆盖,机械化收获率达到10%。全县种植模式多样,传统精耕细作是基本特征之一,种植制度是多熟种植、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相结合,充分利用每一小块土地,精细管理,以提高土地产出率。目前推广的农机化新技术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探索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途径,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是岐山县农机化发展的新课题。

1 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规范化差,种植规格多

多年的精耕细作传统,严重影响着农民对农业规范化生产的认识;因此各地种植规格多样,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据调查,全县小麦种植有撒播、旋播、条播等3种不同模式;玉米有套种、间作、大小行、等行距等不同种植方式,有5种种植模式。

1.2 配套农业机械种类多,社会成本高

由于种植规格不规范,许多地区不得不配置多种型号的农业机械,完成不同环节的农田作业。如配置大型拖拉机完成土壤耕翻、作物收获和秸秆处理作业,配置中小型机械完成筑畦、播种、镇压等作业,造成农业机械配套成本高、资源浪费等现象。

1.3 农艺环节多,生产成本高

在秋季,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经过玉米收获、秸秆还田、翻耕、整平、小麦播种、镇压等五六道工序,造成季节性用工短缺,机械作业成本高,严重影响粮农的收入。仅秋季每667 m2机械作业和人工费用高达260元。

1.4 收获重籽粒轻秸秆,生产环节衔接欠合理

受传统粮食收获方式的影响,粮食收获机械大多注重粮食籽粒和果穗的收获,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欠统筹考虑,严重影响下一生产环节的作业;同时,下一生产环节对秸秆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以及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和饲料的数量减少,大部分小麦和玉米秸秆抛弃在田间被烧掉,造成农业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

2 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2.1 农村经济发展因素

我国近代农业是从传统人畜力农业发展而来的,农艺措施受农村经济影响较小,如小麦播种从建国初期的小麦密植播种,到小麦精少量播种,再到精量宽幅播种;而农业机械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村人均收入增加,普及了小型拖拉机和简单的机具,实现了一段时间内的农机农艺的同步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渠道增多,大型拖拉机和大型复式作业机械普及应用,农机和农艺发展出现了不同步现象。

2.2 传统农业影响因素

发展农机化以来,多数农业管理人员、农业科技工作者,包括农机从业人员,都认为农机是农业生产的工具,农业机械化是服务于农艺要求的;因此,当农业机械发展到需要改变农艺措施时,或者高产农艺措施实施必须考虑农机作业的需求时,传统农业的思想意识制约了农机农艺的融合。

2.3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因素

在农机保有量少、服务范围小、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相对适应的情况下,农机农艺的结合还是比较紧密的,如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期间的土地机械化深翻、动力排灌等技术推广;但当农机保有量大、大型复式机械发展快、服务范围广时,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就与农机化大规模作业要求不相适应了。

2.4 农机农业管理体制因素

多年来,基层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机械管理分属两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当技术发展一致时,农机农艺结合得就紧密些;当双方发展不一致时,农机农艺就会出现“各拉各套,各走各道”的局面,影响着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2.5 不同作物研究分离因素

以前,为实现粮食高产,农业科研院所将小麦、玉米分别进行研究,对单项作物的生长环境、发育机理、高产要素、种植模式研究较多,形成了小麦专家不研究玉米,玉米专家不研究小麦的现状。当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将上下茬作物统筹考虑时,缺乏将小麦、玉米两种作物放在一个生产体系中进行机艺融合的系统研究,包括种植规格、高产要素、配套机械、上下作业环节衔接等,影响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益和效率。

3 解决对策及建议

目前,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畜力到依靠机械化作业的历史性跨越。粮食生产对农机化的需求成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的有利条件。一是近年来,在购机补贴的拉动下,农机装备得到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的更新,装备更新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切入点。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主要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机械化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三是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流转趋势明显,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这些因素都是对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拉动,也为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施展空间。要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应做好5方面工作。

3.1 更新思想观念

目前,一些人对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土地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也有人认为,实行机械化作业会增加生产成本,影响农业生产效益;有一些赞成农机农艺融合的人认为,农机农艺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等条件成熟了自然就融合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机艺融合的推进,有必要更新思想观念。

3.2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农机农艺管理部门思想要一致,要有统一的政令。如果农机农艺两部门在工作中争项目、互不支持,就会给推广工作造成极大被动。农机农艺两部门互相沟通和协调,共下一盘棋,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

3.3 加强宣传培训

推广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力宣传、培训、全面发动的过程,农机农艺融合也不例外。要使技术信息快速传播到千家万户,就要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持续不断地加强宣传,使农机农艺融合深入人心。二是利用科技下乡、现场示范、培训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培训。

在培训上,充分发挥农机农艺高级专家的领军作用,坚持多层次、多渠道,经常化、科学化、规模化、全民化培训,加快提高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坚持农机与农艺等有关部门共同配合、扎实有效的原则。组织开展多项培训活动,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大行动。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特别是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要有专人负责、长期扶持,以达到规范化要求,并逐渐做到从重点到普及。

3.4 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起

试验示范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应用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初始环节上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坚持在基地建设中农机农艺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让农民从试验示范所取得的实效中得到启发、教育,才能使农民认可,消除疑虑,主动自愿地接受新技术。

3.5 以区域主要作物品种为目标

完善技术体系要从有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角度出发,努力探索适应本地的农机农艺融合栽培技术体系,示范带动区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农机农艺融合的核心就是要构建适应农业发展要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而探索适合本地农机农艺融合的栽培技术模式尤为重要。

作者信息:岐山县农机技术推广站,722400,陕西

猜你喜欢
农机化农艺机械化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