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品管圈提高脑出血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效果分析

2014-03-01 08:08陈晓明单玉萍鲁金花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圈员知晓率品管圈

陈晓明,单玉萍,鲁金花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脑外科35病区,江苏徐州 221000)

应用品管圈提高脑出血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效果分析

陈晓明,单玉萍,鲁金花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脑外科35病区,江苏徐州 221000)

品管圈;脑出血;健康知识

品管圈,又称品质管理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单位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1]。针对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相关知识缺乏,容易发生二次出血的现状,我科于2012年1月成立“红色卫士”品管圈小组,以“提高脑出血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为主题,运用PDCA循环原则开展活动,对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专科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护理人员:把科室分为2个护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个护理人员,其中A组采用品管圈方式管理,B组只采用一般方式管理。实验组护理人员职称结构:主管护师1人,护师4人,护士2人;两组护理人员职称、学历、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脑出血患者: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神智清醒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6例,男性3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8.3岁。对照组:52例,男性3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6.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宣传方式,由责任护士对脑出血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包括治疗、饮食、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等知识。实验组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PDCA循环原则开展活动:

1.2.1 成立品管圈,选定主题:采用5M选题法(力所能及、有效可查、需时适中、医院赏识、圈以自豪)选出主题—“提高脑出血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2]。推选专业知识丰富且组织能力强的护士作为圈长,负责品管圈活动管理和统筹安排,负责品管圈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其余6名为圈员,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

1.2.2 现状调查和目标确定:对圈内护士和第1天入院且意识清醒的患者分别发放不同的脑出血知识调查问卷表。对护士的调查问卷包括:脑出血的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护理、常用药物名称、作用及副作用等专业知识;对患者的调查问卷包括:脑出血的诱发因素、饮食知识、康复训练等健康相关知识。调查显示,护士对脑出血专业知识的知晓率为79.3%,患者对脑出血病因诱因、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的知晓率分别为8%,13%,9%。根据调查结果设定目标:护士对脑出血专业知识的知晓率达到100%,患者对脑出血相关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1.2.3 原因分析及要因确定:通过品管圈七大手法之一的特性要因图(鱼骨图),从人(护士、患者及家属)、物(物资、材料、信息)、方法(方法、操作、管理)、环境(环境)四个方面对脑出血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论证,找出因素,画出要因图。通过要因图清晰直观地看到脑出血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低的原因主要有:护士对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护士脑出血的专科知识缺乏,护士不能详细解释,患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患者接受能力较弱,缺乏简单易懂的健康宣传材料,健康宣教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合理分配宣教时间,缺乏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

1.2.4 针对主要原因制定并实施相应对策:制定并实施脑出血患者个体化评估流程,圈员评估患者(包括患者学习能力、态度和脑出血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确定教育内容→针对要因采取措施,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健康教育。⑴加强护士脑出血专科知识的培训。要求圈员采用自学的方式,圈员自行查阅脑出血的相关专业知识,包括脑出血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预防、康复锻炼及沟通技巧等。护士长每天早上在晨会上随机对圈员提问脑出血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指导。培训时间2周,培训后进行考核。⑵设计图文并茂的脑出血健康教育宣传手册,采取“一对一”个体化指导,深入浅出地向患者宣教。定期办黑板报,在医院“护理园地”的网站上宣传脑出血知识,让更多的患者和家属能了解到相关知识。⑶选择良好的环境,制定合理的时间进行宣教。健康宣教应在安静的环境、病人配合的情况下进行,避开医生查房和治疗检查的时间,以提高宣教效果。每天下午4:00-4:30,在病人的治疗检查已基本完成,医生查房尚未开始时作为圈员集中健康宣教的时间段。⑷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护士长及圈长每周检查脑出血病人了解健康知识的程度,品管圈每周开会一次,由护士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分析,肯定成果,分析不足,研究改进措施并实施,从而达到持续的质量改进。

1.2.5 效果评价:患者出院当天填写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人数之和的百分率。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脑出血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 运用品管圈管理的实验组患者,出院时对脑出血病因诱因、预防知识、康复训练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健康宣教法的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脑出血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 [例(%)]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实验组满意率为97.82%,对照组满意率为78.84%,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患者满意度结果对比分析 (例)

3 讨论

脑出血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常见病,发病急、病程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3]。脑出血患者容易发生再出血,据相关文献报道脑出血患者中约16%-20%的患者会发生再出血[4]。再出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血液成分从病变血管不断渗漏的过程,是第1次出血的延续和发展[5]。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疗的过程中,宣传普及脑出血相关知识,对预防脑出血亦十分重要。

“品管圈”不同于传统的通过护理管理手段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持续质量改进,也不同于单纯基于质量绩效考核牵引的质量提升,它是立足于平时工作的“小改进”,是由点及面、由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质量管理活动,其核心特点是“自发组织”,让护士从一个管理的旁观者变成了管理的实施者,主动出谋划策,不断地进行自查、自纠和自我完善[6]。本科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提高脑出血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中,大幅度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圈员们能够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她们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7]。“品管圈”能发挥护士的潜能,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也提高了她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及了脑出血健康相关知识,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同时,满足了病人健康知识的需求,提高了住院患的者满意度。将“品管圈”应用于护理临床实践中,能使护理质量管理有效控制在每个执行环节当中,让病人真正受益[2]。

[1]刑文英.QC小组基础教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4.

[2]章一华.品质圈活动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6):723-725.

[3]周开明.脑出血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7):2152-2153.

[4]林慧心.循证护理在预防脑出血患者再出血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2012,2(7):128-129.

[5]Lau TW,Leung F,Siu D,et al.Geriatric hip fracture clinical pathway: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J].Osteoporos Int,2010,21(Suppl 4):S627-636.

[6]章飞雪,王莲月,雨燕燕,等.“品管圈”活动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实践[J].卫生政策与管理,2012,50(27):127-130.

[7]王爱娣.“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品质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73-74.

R47

B

1004-6879(2014)06-0506-02

2014-03-08)

猜你喜欢
圈员知晓率品管圈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