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高等工科院校高分子专业的人才培养

2014-03-05 05:32郭东杰
河南化工 2014年5期
关键词:技能型高分子工科

郭东杰

(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浅谈普通高等工科院校高分子专业的人才培养

郭东杰

(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现代化的塑料、橡胶、树脂行业发展迅速,对技能型高分子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本文从教材、教法、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分别阐述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分子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高分子专业;技能型人才;教材;教法;社会实践

高等工科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大中型企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2009年普通高校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现有高等学校2 263所。其中,工科院校有801所,占高校总数的35%。工科院校占有如此高的比重从侧面上反应了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

高分子专业为普通高校工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到塑料、橡胶、树脂等高聚物的合成、改性及加工成型。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头号的制造业大国,高分子塑料、橡胶、树脂的加工制造为全球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为应对全球化发展的挑战,国内企业大量引进高等工科院校的高分子专业本科毕业学生,这方面的本科毕业生也选择了进入企业从事一线高分子的加工技术研发工作。以郑州轻工业学院高分子专业近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为例(见表1)。

表1 2009~2013年高分子专业学生就业分布统计表

毕业生选择的行业主要包括科研人员、销售经理、教师、公务员,也有会读研究生。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进入大中型企业就业。

目前,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基本上是在中学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且传统高分子的专业教学通常侧重于高分子专业的理论教学,对学生从事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等教育活动不够重视[1],其结果是:一大批高分子专业毕业学生进入社会后对自己的定位感到迷茫,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企业需求。同时,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技能型人才成为了大中型企业热衷挑选的香饽饽。为应对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分子专业教学必须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革,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1 精选教材,倡导精品课程教学

目前,工科类院校高分子的专业课程相对较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掌握如此多的知识,学校应该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精选专业精品课程。备选精品课程应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推广价值,适当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与技术,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为改变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分割化、条块化的不足,打破以理论知识的渐进积累辅之以实验佐证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工程实践、设计、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安排丰富的设计、应用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获得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2]。

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方面,建立校外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储备库,要求每个试点专业聘请不少于两名的企业资深工程师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学生方面,建立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以“卓越计划”培养为例,实施“3+1”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由企业根据生产实际和现场工程师的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则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经过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面配合,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证书相结合、理论课程与校内实践相结合、专任教师与外聘专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工程案例相结合,进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2 改革教法,注重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程教学,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气氛严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为了使教材中的内容浅显易懂,使学生对高分子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调整、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直观生动。由于高分子专业课程内容繁多,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容量大、速度快、课堂教学效率高优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尽可能多的课堂内容,或者对某个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重点详细讲解,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集成学习环境[4]。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挂图、模型等,使之与现代教学媒体——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D)等优化组合、互为补充,进而改变板书讲授的单一性,扩大教学信息传输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增进教学效果。

突出教学效果,由单一教学走向分层教学[5]。高等教育的普及推动了高校的招生规模,学生在文化程度、学习能力上参差不齐。高分子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招生专业,为使全体学生都可以获得充分发展,其专业课的讲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形式,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影响教学效果的相关变量分成不同的教学层次,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展开多元化智能培养,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潜质主动学习[6]。在高分子专业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使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物理变化中形态、结构、性能变化有本质的理解;在课外教学中,可以利用高聚物与环境、食品、社会、生态题材的资料,引导学生离开教室、走出校园、贴近自然环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对了解所学专业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涉及高分子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例如“矿泉水瓶是怎么制造的”、“食品袋怎么吹膜的”、“输水管道是怎么挤出的”等等,然后带领学生离开课堂实地考察、参观化高分子配料、加工车间,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3 重视社会实践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分子工程技术人才,高等工科院校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尤为重要。学校应深入了解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把实践经验渗透到课程的教学当中,为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和实践提供实战素材。

3.1 改革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分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实验的开设都是沿用实验教材上所设置的内容,多偏于一些验证性实验[7]。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将实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促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应根据需要适当减少;另一部分则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当前企业工厂的需要适当增加这一部分实验。例如“上水管材的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教师应提前将企业的需求(例如管材的机械性能、耐候性、安全性指标)传达给学生,鼓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准备试剂仪器、完成实验操作、处理相关数据、提交实验报告。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高分子实验、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明确动机、激发兴趣;监控自我、调节学习;学法指导、掌握策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3.2 落实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注重校内实践教学

传统的实验课程方法陈旧,实验课程教材已使用数年,与实际的科研与生产发展严重脱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缺乏学习积极性,实验课往往只是走个形式。教师应依据企业需要和市场行情,选择一些更适合本科生学习的实验体系。例如:“高分子加工”课程可以直接在高分子材料成型的工艺实习基地进行,教师可以在注射机、双螺杆挤出机、模压成型机、开炼机、密炼机等高分子加工设备前讲解,学生可以在短时间掌握设备的原理和操作过程,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筛选优秀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向学生公布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自主选择跟定的指导教师,与此同时,将教师由占主导地位的指导者向辅助地位的参与者转变。例如:“聚合物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涉及到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三座标测量仪等机械加工设备,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加工参数,教师依据相关要求提出可行性的指导意见,学生确定最终的加工方案后,与车间师傅一起完成。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技术,又亲身体会到了自己制造产品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其动手实践的能力。

3.3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到校外企业工厂实习

采用校外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加深对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和工程原理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产技能。学校积极联系、组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实习高分子材料的注塑、挤出等生产工艺,掌握各种高分子连续制品如管材、型材、板材(或片材)、薄膜、电线电缆包覆、橡胶轮胎胎面条、内胎胎筒、密封条等的生产工艺,将学生的课本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本行业内的知名度,真正实现“双赢”的目标。

4 结束语

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迫使高等院校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任务,提升社会实践环节教学的比重已经成为了高分子教学的一个发展目标。普通工科院校的高分子专业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科研、开发、生产等方面的思维、创新、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1] 张旺玺,潘 玮,王艳芝,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河南化工,2010,27(5):59-61.

[2] 令狐文生,李益民.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222-223.

[3] 卢均治,刘 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2012(11):95-96.

[4] 慈成刚,何丹凤,多媒体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2(6):128-129.

[5] 潘晓晟,解永辉,张作前.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64-66.

[6] 郭东杰,张 昊,谭 华.高校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多元智能培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03-108.

[7] 庄启昕,承建军,韩哲文.高分子化学实验改革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5(4): 69-70.

G642.41

B

1003-3467(2014)05-0058-03

2014-02-21

郭东杰(1973-),男,副研究员,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电话:(0371)63556510。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分子工科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功能高分子学报》征稿简则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多糖类天然高分子絮凝济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