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杏鲍菇菌株栽培试验与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分析*

2014-03-05 08:56张海军黄民凤罗智勇郑雪平夏志兰
食药用菌 2014年1期
关键词:长势转化率菌丝

张海军 黄民凤, 2 罗智勇 郑雪平 夏志兰,2**



十个杏鲍菇菌株栽培试验与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分析*

张海军1,2黄民凤1, 2罗智勇1郑雪平3夏志兰1,2**

(1.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 410128;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长沙 410128;3.北京市正兴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2211)

通过对10个杏鲍菇菌株进行出菇试验,观察生长情况、农艺性状,测算生物转化率和营养成分含量,筛选出优势菌株3号“佳丰”和4号“ZX00-1”,这两个菌株菌丝长势、生物转化率均优于其他菌株,且营养成分含量高,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杏鲍菇;农艺性状;生物转化率;生物学特征;营养成分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隶属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1]。中医认为,杏鲍菇有益气、杀虫和美容作用,可促进人体对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胆固醇的溶解,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抑制作用[2]。杏鲍菇含有利尿、健脾胃、助消化的酶类,有强身、滋补、增强免疫力的功能[3]。其含有的大量寡糖,可与胃肠中的双歧杆菌一起作用,具有很好的促进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与肥胖症患者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

杏鲍菇质地脆嫩,营养丰富,与香菇、银耳和黑木耳相比,蛋白质含量和灰分含量较高,甘露醇、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而脂肪含量和总糖含量较低[4]。林衍铨等人分析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组成,得出杏鲍菇含有17种氨基酸(未测色氨酸),其中7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2%以上,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蛋白模式必需氨基酸(E%)总量应达到40%左右的要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5]。

本试验通过对收集的10个杏鲍菇菌株进行菌丝培养,观察测定各菌株的菌丝长势及所做的出菇实验,分析各菌株子实体的生物转化率、营养成分的含量,挑选出最具药用和生产价值的优势杏鲍菇菌株。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10个杏鲍菇菌株(表1)均由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提供。

1.2 培养基配方 母种PDA培养基(加富):葡萄糖20 g,马铃薯200 g,琼脂粉20 g,蛋白胨2 g,MgSO40.5 g,KH2PO41 g,蒸馏水1 000 mL,pH 6.5~7.0。液体菌种培养基:葡萄糖20 g。马铃薯200 g,蛋白胨2 g,MgSO40.5 g,KH2PO41 g,蒸馏水1 000 mL,pH 6.5~7.0。栽培种培养基:木屑30%,玉米芯30%,麦麸18%,棉籽壳14%,豆粕6%,轻质碳酸钙1%,石灰1%,含水量62%~63%,pH 6~7。

1.3 主要仪器设备 UV-1800分光光度仪、冰箱、电热炉、摇床、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YXQS46280型高压蒸汽灭菌锅、旋转蒸发器、凯氏定氮仪、超净工作台、低温控制空调、增湿仪、离心机、干燥箱。

1.4 试验方法

(1)菌种扩繁。对杏鲍菇菌种进行扩繁,将扩繁的试管种放入20~25 ℃培养室中黑暗培养,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每天观察菌丝生长状态,记录其生长速率。

(2)接种与菌丝培养。按照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制备菌瓶,于121 ℃高压蒸汽灭菌3 h。菌料温度降到26 ℃以下时在超净工作台接种,将不同菌株的液体菌种依次转接到菌瓶中。平均每个菌瓶装料870 g,每个菌株30瓶重复。控制培养室温度在20~23 ℃,湿度在60%~66%,黑暗培养。2~3天后开始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及时清理污染的菌瓶。当菌丝封住料面并吃料2 cm左右时,每3天检查1次,并进行通风换气,空气湿度低于50%时,通过增湿仪补充空气湿度。测量记录各杏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生长势、污染率及满瓶时间。

(3)出菇管理及采收。菌丝满瓶后,经6~10天后熟再进行搔菌,搔菌后控制温度18~20 ℃,湿度80%~85%。当菌丝恢复生长出现透明或黄色水珠时,表明已达到生理成熟,要进行温差、光照刺激处理。控制温度12~15 ℃,光照500~800 lx,湿度85%~90%,CO2浓度1 000 mL/m3(ppm)以下,约7~10天形成菇蕾。菇蕾长3 cm左右时进行疏蕾,一般每瓶留1~2个菇蕾。疏蕾后控制温度15~18 ℃,空气相对湿度85%~90%,CO2浓度2 000~4 000 mL/m3。每天通风情况根据菇型来决定,试验只观察记录各菌株第一潮菇从现蕾到采摘的相关情况。从接种到第一潮菇采收需50~60天。采收以菌盖基本展开且菌盖边缘不上翘、菌盖中心不下凹为标准。

(4)计算生物转化率。子实体采收后,立即称量鲜重,每个菌株30袋,计算其平均值。生物转化率/% = 子实体鲜重/培养料湿重×100。

(5)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粗多糖含量测定:把杏鲍菇子实体切片,在70 ℃下烘12 h至恒重,粉碎过40目筛,得子实体干粉。采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法提取多糖:称取子实体干粉1 g,按照料液比1∶20加入蒸馏水,90 ℃恒温水浴浸提3 h,3 000 r/min离心15 min,合并上清液,用旋转蒸发器对上清液进行蒸发浓缩至原体积的1/4,加入3倍体积的90%乙醇沉淀24 h,6 000 r/min离心5 min,得白色沉淀物,真空干燥得到杏鲍菇粗多糖粉末,重复3次。粗多糖得率/% = 多糖总重/杏鲍菇子实体干重×100。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把杏鲍菇子实体切成碎片,在70 ℃下烘12 h至恒重,粉碎过40目筛,得子实体干粉。加入5 mL乙酸锌溶液和5 mL亚铁氰化钾溶液,摇匀,定容至刻度,静止沉淀后,过滤,滤液备用。分别精确移取过滤后滤液1.0 mL注入25 mL的容量瓶中,加入0.5 mL的pH 8.0的索伦逊缓冲液和0.5 mL的2%茚三酮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15 min,静置10 min,冷却至室温后,用蒸馏水定容到25 mL,混匀。以空白试剂做对照,于波长570 nm处测定吸光度。

蛋白质含量测定:把杏鲍菇子实体切成碎片,在70 ℃下烘12 h至恒重,粉碎过40目筛,得子实体干粉。准确称取已干燥的子实体试样0.2 g(精确至0.001 g)于消解罐中,加入浓硫酸5 mL和双氧水1.5 mL,轻摇,静置2 min旋紧密封盖,于0.6 MPa压力下消解3 min,同时做空白试验。消解完毕,取出消解罐冷却后,将消解液置于50 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取10 mL经消化的样品溶液进行蒸馏,加入10 mL 40%的氢氧化钠溶液,使蒸馏器内的溶液变为棕色为止。馏出液用0.100 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吸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紫红色为滴定终点,计算蛋白质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生长速率 采用划线法,每5天测量一次菌丝长度,以总长度除以天数,为菌丝生长速率,重复3次,取平均值。

从表1可以看出,10号菌株的菌丝长势强,其次为菌株2、3、4、5、6、9号;菌丝满瓶时间4、9、10号菌株较快,为24天。综合分析,10号菌株菌丝长势较好。

表1 各杏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及子实体生物转化率

注:++++表示菌丝体生长势最强,+++表示菌丝体生长势强,++表示菌丝体生长势一般。

2.2 生物转化率 菌株1、3、4、8、10号的生物转化率高,达到40%以上(表1)。特别是3号,转化率高达49.4%,可作为优质杏鲍菇菌株,投入大规模生产,以获得较大效益。

2.3 营养成分含量 各菌株子实体营养成分含量分析结果(表2)表明,3、4号菌株的粗多糖、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其次是菌株1、8、10号。综合分析,4号菌株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每100 g干品含粗多糖5.002 g,游离氨基酸2.758 g,蛋白质21.713 g,最适合作为药用型菌株栽培。

表2 各杏鲍菇菌株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含量(g)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比较10个杏鲍菇菌株的菌丝长势、子实体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发现3号和4号的长势好,生物转化率高,粗多糖、游离氨基酸以及蛋白质含量高。而两者中,4号的菌丝长势和营养成分优于3号,但产量次于3号。综合考虑,3号杏鲍菇菌株较适合用于工厂化生产,经济效益高;4号菌株药用价值高、品质好。

为进一步提升杏鲍菇品质、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今后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手段,通过细胞和基因研究,探索杏鲍菇菌丝扭结成菇、有性孢子两两融合的过程等关键环节,全面了解杏鲍菇的生理生长过程;②收集更多国内外的主栽杏鲍菇菌株及野生菌株,开发相关菌种SSR、AFLP、SNP等分子标记技术,进行 DNA指纹图谱分析,建立多个遗传背景差异显著且具备优良品质的核心种质资源库,完善杏鲍菇新品种选育理论与技术体系;③研究杏鲍菇不同生长时期对环境要求变化的规律,为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 黄年来. 一种市场前景看好的珍稀食用菌一杏鲍菇[J].中国食用菌, 1998, 17(6): 3~4.

[2] 郭美英. 杏鲍菇的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J].食用菌,1998, 20(5): 11~12.

[3] 陈士瑜.侧耳类栽培新技术[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19~20.

[4] MO H Z, XU Z Q, YAN M C, et a1.biological activities analysi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indigenous pleurotus eryngii [J].Agro Food Industry Hi Tech, 2005, 16(6): 16~18.

[5] 马桂珍, 周超, 王增池. 对食用菌菌种业健康发展的思考[J]. 北方园艺, 2010 (3): 213~215.

杏鲍菇新品种选育及工厂化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 2012BAD16B022

,E-mail: 695218379@qq.com。

S646.1

A

2095-0934(2014)01-038-03

猜你喜欢
长势转化率菌丝
结瓜盛期“歇茬” 恢复长势有“方”
山西270多万公顷秋粮长势良好
我国全产业领域平均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达75%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曲料配比与米渣生酱油蛋白质转化率的相关性
新型抗菌肽菌丝霉素纯化工艺研究
如何防治黄瓜长势不一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