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其实并不“笨”

2014-03-05 03:12朱孟军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张嘴小鱼瓶子

朱孟军

科学家做过一个因碰壁而“笨死”的梭子鱼的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只要梭子鱼饿了,张张嘴就能把小鱼吞进嘴里填饱肚子。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再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被活活俄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梭子鱼真是笨死了。

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生存本领,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鱼。可是,在无数次的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人的心理其实有时是和这条鱼相似的,当自己丧失信心后,也会变得很无能,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笨死”的梭子鱼的现象,被人们称之为“习得性愚蠢”。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丧失了自信心。在家长的眼里,就会觉得孩子是越学越笨了。

那么,孩子是怎么变“笨”的呢?就以孩子喜爱玩的游戏来说,如果是一个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而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如果很少体验到“赢”的感觉,最终,孩子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人。

家长过早地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也容易导致孩子变笨。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家长,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家长无形中给孩子大量的负面暗示,也是很容易使孩子变笨的。

当家长的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笨,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不断体验和积累成功的喜悦感受。

对孩子来说每一次的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做家长的可以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踞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嘴小鱼瓶子
瓶子赛跑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瓶子赛跑
一张嘴 六个人
小鱼
小鱼
我变成了一百张嘴的怪物
多了一张嘴之后
小鱼
我多了一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