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云南藏区的和谐发展

2014-03-06 15:53郭家骥
关键词:迪庆纳西族香格里拉

郭家骥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650034)

云南藏族主要聚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丽江市和怒江州的贡山县,对云南藏区文化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内进行。云南藏区之地理环境有两大特点:一是地形、地势、气候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特点,这一特点使其自古以来就是藏区的东南边缘地带和西藏与祖国内地交往的咽喉地带、前沿地带和桥梁纽带;二是高山峡谷相间形成的天然河谷通道,这一特点使其自古以来就自然成为众多民族和族群南来北往、迁徙流动的走廊,历史上各民族在这里南来北往,形成以藏族为主体,傈僳、汉、纳西、白、回、彝、苗、普米、怒、独龙等11 个世居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

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迪庆州既然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因而也就自然是一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突出的地区。

1、民族成分多样性。

全州有26 个民族,历史悠久的世居民族有藏、傈僳、汉、纳西、白、回、彝、苗、普米、怒、独龙等11 个民族。

2、语言文字多样性。

在11 个世居民族中,除回族通用汉语外,其他10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藏、汉、傈僳、纳西、彝5 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3、宗教信仰多样性。

藏族信仰传统苯教和藏传佛教,部分藏族还信仰天主教;傈僳族信仰本民族传统宗教,部分傈僳族群众还信仰基督教或藏传佛教;汉族盛行祖先崇拜,信仰汉传佛教,有部分汉族群众信仰道教和关公、财神等;纳西族信仰东巴教,部分纳西族群众信仰天主教;多数白族盛行本主崇拜;彝族信仰本民族传统宗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普米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同时也信仰本民族的传统宗教;苗族、怒族、独龙族普遍信仰本民族的传统宗教。

4、建筑文化多样性。

典型的有高原藏族的“人”字屋顶二层楼房,河谷藏族的碉楼,傈僳族、普米族的木楞房,石片房,纳西族、白族的土木结构瓦房和四合院以及多种多样的寺庙建筑等。

5、饮食文化多样性。

典型的如藏族的酥油糌粑和“琵琶肉”、藏族喇嘛特制的龙眼包子,傈僳族的玉米稀饭、“苦荞粑粑蘸蜂蜜”“罐罐茶”,彝族的“坨坨肉”、荞麦酒,以及白族、纳西族、汉族、回族的具有地方特点的饮食文化等。

6、服饰文化多样性。

迪庆州各民族的服饰异彩纷呈,仅藏族服饰就有多种类别,特别是妇女服饰,其色彩之丰富,变化之多,更像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而迪庆州的白族、纳西族,由于地处高原,其服饰与大理州的白族和丽江市的纳西族,又有了明显的区别。

7、歌舞文化多样性。

典型的如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热巴舞、情舞、茶会歌;纳西族的东巴乐舞、 “阿卡巴拉舞”“哦热热”“阿里里”;傈僳族的“阿尺木刮”“对脚舞”;白族的大本曲;维西保和镇汉族的“大词戏”等。

8、节日文化多样性。

迪庆州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一般每个民族都有几个,多则10 几个节日,故一年12 个月,从岁首到年终,月月都有节庆。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默郎钦波节”、五月赛马节、 “丹巴节”、格冬节、神山节等;傈僳族的“阔时节”;纳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古尔邦节”“开斋节”等。

9、工艺文化多样性。

迪庆州各民族劳动人民大多是能工巧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开发和创造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生产生活用具,成为精美的民族工艺品。典型的有藏族的木碗、彩绘木盒、木桌等木制工艺品,黑陶工艺品,铁制和银制工艺品;纳西族的手工造纸技术;傈僳族、普米族的手工编织工艺品;藏族、普米族羊毛加工技艺等。

10、风俗习惯多样性。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和待人接物等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习、礼仪、禁忌等。每个民族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经历的历史遭遇、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不同,就自然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尽管迪庆州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日趋紧密的联系,导致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可能相近、相似甚至相同,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却是肯定的,因此,风俗习惯多样性也是迪庆州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

迪庆州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既是多样的,又是和谐的。如果说,民族文化多样性是迪庆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的话,那么,多民族文化的共生互利、和谐相处就是迪庆文化的又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和谐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自然和谐。

迪庆州是云南海拔最高的地区。州境内海拔在4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211 座,最低和最高地点的相对高差达5260 米,全州平均海拔3380 米,海拔在3000 米以上的地域占全州面积的53%。其自然生态环境大体可以划分为3 种类型:

高寒地区。这类地区海拔在2800 ~6740 米,面积有7000 多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32. 5%。其中海拔在4300 米以上的地带终年严寒,无人居住;海拔在2800 ~4300 米的地区,气候寒冷,有宽阔的高原台地,土壤为高山土和草甸土。这一区域动植物和水资源丰富,植被主要为以云冷杉为代表的亚高山针叶林。动物有滇金丝猴、野驴、黑颈鹤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林产品有虫草、贝母、羊肚菌、松茸等药材和菌类。这里也是山地牧业、林业和冷凉旱作物的主产区,农作物一年一熟,有青稞、马铃薯、蔓菁、小麦和荞麦等。草场为高山草甸、亚高山(林间)草甸、山地灌木丛草甸,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高原黄牛和绵羊,主要居民为藏族。

山区。海拔在2200 ~2800 米,是高寒山区与河谷地区的交错地带,面积有10000 多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48.7%。这一地区为中温带季风气候,土质多为山地红壤、棕壤和暗棕壤,植被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栎类、杜鹃等构成的针阔混交林。林产品十分丰富,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主要作物为玉米、小麦,其次为荞麦、马铃薯、燕麦等,少数地区产水稻。畜牧业在这里亦占有重要比重,饲养的家畜以犏牛、黄牛、山羊、猪和家禽为主,居民主要有藏族、傈僳族、彝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

河谷地区。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海拔在1480 ~2200 米,面积有4000 多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19.2%。属南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土壤主要为冲积土,红壤和水稻土次之。植被是以云南松为主的常绿阔叶混交林。农作物一年两熟,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饲养的牲畜有牛、羊、猪,居民主要有藏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回族、汉族。①段森华、何耀华:《滇西北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第二卷),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年,第394 页。

各民族为适应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自然形成了与各自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诸如以藏族为代表包含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在内的神山、圣湖信仰和藏族历史悠久的“封山” (藏语叫“日卦”)习惯,纳西族的“署谷”(祭大自然神)信仰和人与自然是兄弟的生态伦理,以及除回族外各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中普遍存在自然崇拜观念、不允许破坏生态环境的村规民约,等等,构成了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和谐文化。

2、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和谐。

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和谐首先表现在许多民族的“同根意识”之中。从上面对迪庆州11 个世居民族源流的简要叙述中可以看出,除汉、回、苗3 个民族外,迪庆州的8 个主要世居民族都是藏缅语民族,也就是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源”,是一个“同源”而“异流”的民族集团,简言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①石硕:《关于认识藏彝走廊的三个角度与研究思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 年第6 期。。这种共同起源的客观实际反映在民族意识上,就形成了许多民族共有的“同根意识”。

彝族最古老的故事《居木乌乌》说,汉族、彝族、藏族都是居木乌乌和天女所生的同胞。藏族人民传说的《萨当杰布·松诺罗丹》的故事,把丽江土知府木氏称为萨当杰布,即“丽江王”,并赐予“松诺罗丹”法名,意为“福祚永盛”,生动地反映了藏族和纳西族的友好关系。②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内部印刷资料,第199 ~200 页。记载在东巴经和流传于民间的纳西族创世史诗《崇般图》中,将藏族、纳西族、白族解释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③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年,第70 ~71 页。而属于纳西族的永宁摩梭人的“安魂词”中,把藏族、汉族和摩梭视为三兄弟:

“大儿子是穿氆氇的藏族,住的房子是帐篷,种的粮食是青稞。……吃米饭的二儿子是汉族,住的房子是瓦房,种的粮食是谷子。……小儿子是吃稗子的摩梭,住的房子是木楞房,种的粮食是稗子。”④《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年,第157 页。

这种将汉族也视为兄弟的各民族共有的“同根意识”,对云南藏区的稳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和谐其次表现在多种宗教信仰的和谐共存之中。迪庆州各民族信仰多种宗教,不仅同一宗教中的不同教派如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能够和谐共存;就是不同的宗教如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纳西族的东巴教、彝族的毕摩信仰、白族的本主崇拜、汉族的龙王庙、娘娘庙、武庙等等,都能够和谐共存。信仰不同宗教的青年男女各自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为人处世,但并不妨碍他们恋爱结婚组成和谐幸福的家庭。

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和谐共存更重要的还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资源物产不同,因而自然形成了经济上的优长互补。早在遥远的古代,贯通迪庆州全境的滇藏“茶马古道”,就将今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大理州、丽江市的基诺族、哈尼族、傣族、白族、回族、傈僳族、彝族与迪庆州的各民族紧密联系起来。正是藏族人民对茶叶的不可或缺的需求和依赖,规定着藏区文明的东向发展,使藏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茶马古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就在迪庆州内,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依共存、优长互补也早已成为正常现象。每年一到收获季节,地处高原的藏族就会用农用车拉着自己的高原物产,与地处河谷地区的纳西、白、汉等民族交换大米、玉米和各种水果。不同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家庭也是正常现象,有些家庭甚至由几个不同的民族组成。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康司村的一户藏族人家有3 个儿子,大儿子娶了一个纳西族姑娘,二儿子找了一个白族姑娘,三儿子娶了一个壮族媳妇,一个8 口之家就有4 个民族。德钦县一户藏族家庭,夫妇和两个女儿信仰藏传佛教,但大女婿是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小女婿是纳西族,信仰东巴教。信仰3 种不同宗教的3 个不同民族的人组成一个家庭并且和睦相处,这在云南藏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⑤勒安旺堆主编:《当代云南藏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24 页。

3. 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

追求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是全人类所有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但对什么是“幸福”?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人理解是不一样的。在云南藏区,以藏族为主体的众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关于追求幸福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告诉他们,现实世界物质需求的满足固然是幸福的基础,但精神世界、精神需求(包括来世需求)的满足,或许才是幸福的更为关键的要素。因此,他们在每天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宗教修为和精神文化活动来追求精神生活的幸福,在高寒缺氧、山高谷深的环境中生活得有滋有味。每当夜幕降临,只要到香格里拉坛城文化广场和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上,亲眼看一看手拉手翩翩起舞的各民族群众,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或许就生活在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人与自己内心世界高度和谐的幸福之中。

三、多样而和谐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云南藏区的和谐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指引下,云南藏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迪庆也先后发生了3 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叛乱,有2000 余人随达赖叛逃,是达赖集团进行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和僵化思想的束缚下,各级党委政府对云南藏区的发展优势认识不足,使其长期只能依靠破坏生态的森工采伐来获取财政收入,各民族群众也只能在传统的农牧业中求生存。由于迪庆发展缓慢、生态敏感、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因而一直是国内外各方关注的地区,其与内地发展的巨大差距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影响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境外藏独分子进行分裂渗透活动留下了可乘之机。

历史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云南藏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引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的指导下,迪庆州多样而和谐的民族文化经过一群有识之士的发明阐释和打造运作,成为名扬四海的“香格里拉文化”;而香格里拉文化的发明和打造成功,促进了迪庆州的全面稳定发展,使其成为全国最好的藏区。

1933 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发表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书中讲述了几个西方人因飞机被劫持降落在青藏高原的雪山峡谷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鲜花盛开、风光壮美的被称为“香格里拉”的藏族村落,那里有金字塔般的雪山,有喇嘛寺和教堂,是一个藏汉文化结合部,是多种文化和多种宗教共生并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着祥和、宁静,与世无争的生活。小说发表后,美国好莱坞影业分别于1937 年和1972 年两度将其改编拍摄成电影公开放映,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此以后,“香格里拉”就成为英语词汇中“世外桃源”的象征而被世界人民向往和追寻。20 世纪90 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将寻觅的目光投向云南藏区。在民间有识之士和迪庆州委主要领导的推动下,云南省政府成立课题组进行了半年多时间的认真考察、研究和论证,取得了扎实的科学依据。1997 年9 月14 日,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州40 周年暨滇、藏、川、青毗邻地区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云南省人民政府根据扎实的科研成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世界人民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这一结论得到了广泛认同,2001 年,迪庆州人民政府领导12 次上北京,向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汇报,得到大力支持,终于在2001 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迪庆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至此,“香格里拉”完成了从梦中追寻的虚幻的“世外桃园” “伊甸园”向云南迪庆的实体转化,香格里拉正式落户云南迪庆。

“香格里拉”落户迪庆后,迪庆州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香格里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独特的民族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迪庆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3 年7 月2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27 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上,全票通过云南“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迪庆州处于“三江并流”核心区域。独克宗古城荣获“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桂冠,梅里雪山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虎跳峡和澜沧江梅里大峡谷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白茫雪山高山杜鹃林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使香格里拉成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 个地方” “中国旅游业十大影响力品牌”、2006 年“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2006 年完美假期十佳线路”,等等。同时,结合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以政府主导整合旅游资源,建设完成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重点推进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和虎跳峡、巴拉格宗景区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旅游景点景区吸引力,随之而来的便是如潮水般涌来的国内外游客和众多的商机,推动全州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短短的10 余年时间,全州旅游人次从1997 年的54 万人迅速增加到2009 年的526 万人,旅游业总收入从1997 年的1.5 亿元增加到2009 年的54.45 亿元。全州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达到10 万多人,旅游业已成为全州藏民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主导产业。①《跨越发展 长治久安——访迪庆藏族自治州州长黄政红》,《今日民族》2010 年第8 期。以笔者曾多次进行实地调研的德钦县卡瓦格博神山下的明永和雨崩两个藏族村寨为例,在迪庆州旅游业初步发展的1999 年,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就了解到,明永村藏民仅仅是替游客牵马游览冰川的收入就已达到户均8000 元。2003 年笔者再到明永村,看到许多藏民都开办了家庭旅馆,直接接待国内外游客,雨崩村的情况也与明永村相似。而据《云南日报》的报道,到2006 年,明永这个拥有50 多户、300 多人的藏族村寨,当地藏民仅牵马收入一项,户均已达1.5 万元,最高的超过4 万元。全村有10 多户藏民开办了具有藏族特色的客栈或家庭旅馆,每天的入住率都在50%以上,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几十个国家的游客。②《云南日报》2007 年10 月19 日第9 版。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高速发展,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建筑业、生态环保等第二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GDP 的快速增长。2000 年至2009 年,全州GDP年均增长21.5%,增速在全云南省和全国10 个藏族自治州中位居第一。2007 年,迪庆州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主要经济指标的排名,与2001 年相比,均有大幅跃升,其中,经济总量从第8 位上升到第4 位,人均生产总值从第6 位上升到第2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第9 位上升到第4 位。③齐扎拉:《坚持民族大团结不动摇 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今日民族》2010 年第8 期。

正是在香格里拉文化推动下,迪庆州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使得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日趋和谐,才使迪庆州在拉萨“3·14”事件的强烈影响下,确保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的发展与稳定良性互动的成功之路,提前实现了建设全国最好藏区的目标。现在,迪庆州正在自己开创的切合州情实际的稳定发展路子上,按照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为“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国家目标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迪庆纳西族香格里拉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香格里拉行
云南迪庆 留住美丽乡愁,绘就雪域高原的“诗和远方”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寻找香格里拉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旅游对纳西族传统农业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研究——以玉龙县白沙乡、拉市乡为例
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浅析
迷行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