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瓣心香茉莉开
——怎么拍好新闻焦点人物

2014-03-07 07:47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专题片

一瓣心香茉莉开
——怎么拍好新闻焦点人物

□姜 蕊

舍身救学生的女教师张丽莉

拍片就像“过五关斩六将”,总要面对重重考验,《茉莉花开》这部片子的拍摄就更是如此。刚接到拍摄张丽莉事迹的任务时,我们压力山大。一方面,张丽莉勇救学生属于突发事件,从拍摄角度看,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很难再现;另一方面,为这样一位全国关注的人物拍片,如何与公众媒体区别开、找到自己的角度最后殊途而同归,是创作的难点。可以说,对张丽莉的采访拍摄是和一般的制片任务有所不同的,需要考虑很多工作上的细节,还需要在构思上下更多功夫。

情景模拟补遗憾

像张丽莉这样在意外事故中突然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对他们的报道一直都是对众多新闻记者和专题片制作者的一个考验。因为他们是在一瞬间涌现出来的,打个比方说吧,就好像一条鱼,当它在水中时是和同伴们没有显著区别的,你很难注意它,更不会去记录它;可是有一天它突然跃上了天空,生命在一瞬间达到了巅峰又在一瞬间回落,你发现了它,举起相机要去定格的时候,却已经错过了那一瞬间。所以,对在意外事件中突然涌现的典型人物的报道,向来都难以避免错过最珍贵瞬间的遗憾。如何弥补这一遗憾,就成为制片上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面对突发事件,组织部门通常都要经过上级部门对事件的定调和对任务的审核之后才能开拍,所以组织部门在事件抓拍上,动作一直都没有新闻部门快。以往组织部门拍摄这类片子,很多都是采用了新闻部门的视频资料。不过我们没有这么办,因为事件的新闻视频在公众媒体上已经是铺天盖地,我们真的没必要再去重复一次,既无新意又画蛇添足。为了还原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同时又避免反映令人产生生理不适的画面内容,我们采取了和电视新闻不同的创作方法,利用3D动画技术对事件现场进行了情景模拟还原。这也是专题片创作和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新闻是如实反映,是纯粹原生态的社会场景实录;而专题片则是在真实基础上的一种故事还原,具有艺术加工的特点和一定的自由度。抓住这一本质上的不同点,在创作上我们就能够比新闻报道更具发挥余地,也因此能走得更远,为主题的升华做好铺垫。

持续跟踪寻亮点

拍摄焦点人物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困难,就是采访不便,总是拖进度。对张丽莉的采访尤其如此,因为主人公前期要时刻与死亡斗争,后期则要一点点寻回自己的健康。对于主人公来说,每一寸光阴都是宝贵的,采访者不能耽误主人公的治疗进程,在采访中更要考虑到主人公的健康和情绪状况。所以,拍摄本片需要克服的第二个困难,就是对事件的跟踪采访。

我们对此准备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笨办法,就是见缝插针式的跟踪法,一点点积累画面素材。《茉莉花开》的人物故事情节镜头都是跟踪拍摄的,比如张丽莉老师在佳木斯期间的治疗情况,送往哈医大一院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她的关注,在哈医大一院从深度昏迷到意识清醒可以开口说话,都是经过多次的跟拍,一次拍一点,才积累起来的。为了每次拍到的这“一点”,我们要“蹲坑”守候,有时甚至要等到半夜才能见到与张丽莉接触过的医护人员。

第二种方案就是建立一个跟踪机制,以便对事件最新动态及时做出反应。首先,我们依托组织系统内部的纵向联系机制,直接与佳木斯市委组织部取得联系,请他们及时向我们通报事件动态。其次,我们与省委宣传部建立横向联合的沟通机制,由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向我们提供事件的最新进展,并给我们提供相关视频资料。第三,我们与张丽莉的爱人保持沟通,从而把握张丽莉的最新动态。跟拍过程从2012年5月8日事发一直持续到2013年10月张丽莉在北京进行康复训练,基本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各个阶段的事件进展。

独辟蹊径创新意

焦点人物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他们在一个时期内是社会公众媒体的聚焦点。所以在人物涌现出来后的一定时期内,关于人物的报道会呈现出一个“井喷”状态,直到事件有了结局或人们的视线开始转移。所以要拍好这类人物,必须有一种“万马军中杀出血路”的觉悟,因为一不小心,你所创作的片子就会被信息狂潮所淹没。我们在创作《茉莉花开》时,花费了大量的心思,竭力从我们的工作性质出发,以组工干部的思维角度来定位主题方向。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没有给被采访者任何的框架,尽可能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一方面可能挖掘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可以采访到最直观、最真实的细节。后期制作的时候,我们把采访到的内容做了有效梳理,精选出最精彩、最能反映主题的内容,和片子讲述的故事形成互补。比如,对被资助学生的采访,对事件亲历学生的采访,对复健医师的采访,都是为了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而剪接保留下来的。而这些情节其实都只是情绪的铺垫,当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的时候,我们才抛出我们的角度,那就是张丽莉的思想转变。一是人物入党宣誓,从现场宣读入党誓词的画面切入,将人物多年来对党组织的向往与追求聚焦于入党那一刻情绪上的变化,在观众最为感动的时刻让人物吐露心声;二是人物出院后的后续活动,包括全国巡回事迹报告会、献爱心等等,反映了人物美好的心灵和面对新生活的积极心态。

平易之中见精神

之所以媒体的聚光灯总是围绕着新闻人物打转,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对这个社会有着广泛的示范和烛照意义。新闻媒体的方式是把事迹如实反映出来,让观众自己从事件中汲取,形成自己的认知角度。而专题片就不一样,尤其是党员电教专题片,则要把人物身上的积极信息挖掘出来,赋予其一个特定主题,并通过一系列电视表现手法将主题深化和升华。这也是专题片和新闻报道最不同的地方。可以说,拍一个人物,最后若没有升华主题,那么我们的拍摄目的就没有达成。

对于《茉莉花开》的主题升华,我们也进行了精心构思。我们的构思是赋予这一素材以人性的光辉,反映英雄的常人一面,也可以说是反映常人的英雄一面,挖掘英雄人物的个性中那属于共性的一面,从而让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丽莉的出现虽然来自瞬间,却没有脱离常人的现实生活,可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是百姓身边的英雄。我们充分利用群众关注事件进展的情绪高涨期,将张丽莉的日常生活片段融入到片子的各个环节中,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人性本色。张丽莉老师带给我们的感动不仅仅是车祸发生瞬间那一次简单的扑救,更深层次的感动则是她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付出的一点一滴——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本职工作超乎完美的要求,在生死考验前那颗永不言败的心灵。这些点滴片段,把张丽莉这个人物从大众传媒视角的英雄角色中还原回来,放回到现实生活中让人去品评。

其实,制作《茉莉花开》这样一部片子,我们所经受的考验远不止这么几种。不过,“盐打那么咸,醋打那么酸”,要一一道来,势必没完没了。所以以上仅将我们采访焦点人物的一些独特心得列举出来,与同仁们分享。

(作者为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管理中心干部)

猜你喜欢
专题片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探析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如何做好人物专题片的策划工作
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
浅谈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
大型理论文献专题片《跨世纪红星》解说词(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