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纪实叙事中人物关系的运用

2014-03-07 07:47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王群老两口纪实

专题片纪实叙事中人物关系的运用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 张群力

最近,笔者集中观看了一批纪实专题片,深感我们年轻的编导若头脑中多一些构置人物关系的纪实理念,可能在操作时就会避免犯一些初级错误。本文与大家探讨一下纪实叙事中人物关系运用的技巧。

找到一个好选题如何切入

我们先从一个片子的切入点看一下。70多岁的老夫妇抚养王群这个捡来的脑瘫孩子43年了,但是现在已经无力照顾了。他们替王群的将来担忧,就去找解决办法。这个切入点的成功之处在于编导找到了一个纪实依托事件,但它不是一个最佳切入点。因为这个纪实事件的故事内核是老两口照顾残疾养子40多年,其中包含着许多感人的往事。而目前的切入点却是在表现老两口怎样将王群从自己身边剥离出去,不能表现纪实事件的本质。

笔者觉得应该从王群已确定去福利院,老两口为他做准备工作切入。通过整理过去的生活物品、老照片来回忆43年来老两口是怎样照顾王群的,从而带出老两口如何为王群倾注心血,怎样带他治病,培养他了解周围的世界,训练他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等。作品里,像老两口为王群做的挂东西用的铁丝钩子、王群一听感恩父母的歌就哭等情节都很好,应该把这些元素拓展开,渲染依依不舍却又因年老多病而无奈的情感。

最佳切入点常常是从人物关系入手,人物关系最能碰撞出火花。人物命运固然是情节构成的重要元素,但人物命运只是故事框架,审美内涵还是命运横截面中人与人的心灵交流。这是故事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编导要下的功夫恰恰在这里。

有依托事件的纪实叙事不要拍成流水账

有这样一个节目,讲的是武警森林支队到林芝地区宣传防火知识的故事。防火宣传活动显然是纪实拍摄的依托事件,但编导不能满足于只跟着走,看见什么拍什么。跟拍中纪实镜头要确立主人公,以主人公与周边人的交往来结构故事,贯穿纪实叙事的整个过程,否则就讲散了。这个节目的主人公一开始似乎是此活动的带队负责人,可节目呈现的却是他前面讲了话后面就没了,藏族战士帮着翻译后面也没了,又出现了僜人部落,战士向老妇人宣传防火知识,然后一起联欢。没有主人公,没有构置人物关系,找不到故事,把背景事件全拍下来,就成了流水账。应在背景事件基础上构置人物关系,镜头对准的应是纪实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纠葛。要有情感的融合或矛盾冲突,这样才能构成情节,形成故事。

由此我们联想到新闻的纪实拍摄。新闻简讯的目的是信息传达,篇幅有限,往往以纪实新闻事件为主,人物是负载新闻信息的符号。好的新闻简讯能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长消息、系列或组合报道、新闻特写等,其中的人物就更清晰一些。事是人做的,讲清新闻事件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与内心的刻画,传播就更有感染力。

没有依托事件的选题更应注重人物关系的构置

举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节目没有可依托的纪实事件,但是有人物关系,主人公和死去的战友曾经睡上下铺,结下了深厚情谊。战友患尿毒症死后主人公一直照顾战友的父母。故事围绕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物关系展开。第一段是回忆两个人如何结下情谊,离开新兵连后又经常互相探望,彼此激励,同时被任命为班长等。这位战友临终前喊的最后一句话是:“大哥快来!”为了这句话,主人公23年来坚持照顾战友的父母,因为他觉得兄弟临终前没说的话就是这个拜托。

老人开始不愿意接受,因为一看见主人公就想起死去的儿子,但主人公的真情与执着打动了两位老人。特别是这位战友的母亲23年里住院40多次,都是主人公陪床。更感人的是主人公结婚后又和妻子一起孝敬两位老人,每次过年他们都为三家老人准备礼物。邻居们都知道老人有这样一对干儿女。通过人物关系娓娓道来,展现了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与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交流细节。

再现已发生的事情,编导应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片,故事梗概几句话就能讲完,真正感人的是故事框架内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的细节描写。纪实摆拍非演员的生活常人,通常无法实现这些感人的细节。但运用人物关系纪实理念,通过人与人在规定情境中真实的对话交流,则可以抓拍到生动感人的细节。

有一个表现山村老教师的节目。学生放学没回家,主人公周老师连夜四处寻找;放学后,周老师常护送路远的孩子回家等。这些情节在生活中可能都发生过,镜头前再现是可以的。但是编导让周老师表演这一过程,安排了一些台词和动作,拍出来就显得很假。再比如周老师老两口吵架,拍得也很假,感觉每句话都是编导教出来的。

其实,经常发生的事,跟拍自然原生态即可。情节较复杂的往事,最好的表现方法应该是由当事者在镜头前回忆,同期声插入情景再现的表意镜头,以形成丰富的视觉支撑。或者编导把人物凑在一起,构成一种人物关系,共同回忆,有现场交流,形成观赏性较强的纪实信息场。有时同一件事不同人分别背对背讲,剪在一起也能形成信息互补或强烈反差,从而具备较强的揭秘性与趣味性。

编导在同期声中要注意人物的心理活动,不仅是讲事,同时还应注意开掘当事人对所回忆事件的现在评价。

如何通过人物关系进行镜头前设计

有一部讲述收养玉树地震灾区三个藏族小女孩的节目,故事生动流畅,如果多些编导设计可能会更感人。比如把三个被收养的藏族女孩组织在一起,在镜头前沿着几个主题共同回忆往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人物就会抛却镜头前的拘束,心理情感会自然流淌出来。

设计不是摆拍,而是像谈话节目的演播室那样提供一个人物交流场,或者像小品里的规定情境,使人物心灵碰撞起来。

现场提问也可表现人物关系,这是记者通过出镜或不出镜在扮演一个带着规定情境的人物,以提问的方式与纪实对象交流,激发其性格显现,开掘其内心活动。

编导设计与掌控人物交流现场是对的,但要避免让纪实对象对着镜头学编导教他的话,这样不仅表情呆板,而且很容易讲得空洞、讲不生动。可以使用隐形主持人,将编导意图告诉纪实对象中的一人,让他在现场体现编导意志,激发其他人在镜头前讨论某一话题,或对某一事件做出反应。事先也要叮嘱摄像,多拍那些不知情人的表情、反应和对话,效果就会真实生动。

猜你喜欢
王群老两口纪实
汉阳树下
务付出十四载讲述 八旬老两口把社区变花园
砚边纪实
落樱季节
拍拍手,灯亮了
清道夫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错识人
新闻纪实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