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提升地方文化的价值审视

2014-03-11 11:17汪一江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因子文化

汪一江

(皖南医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关切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0日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就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即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1],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到总书记为精神文化进一步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特质,决定了高校人文精神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研究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的提升价值,对落实总书记系例讲话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生成提炼价值

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的生成提炼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文化潜在资源有效发现、分析整理和理论升华上。

有效发现。事实存在的事物,并不一定就能入人们的“法眼”。作为一种现实力量的地方文化,往往处于“潜水”的状态,而且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往往与其他资源浑然一体、阡陌交错,让人难以分辨,高校作为社会的文化组织,当然以文化传承为已任,应该努力发掘出地方文化的精华。在这些潜在文化资源中有发掘价值的通常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地方文化潜在的资源具体种类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和消极低下,庸俗病态。前一类属于“正能量”,与人类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是人们自身完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而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地方先进文化的潜在资源;后一类则是与社会发展方向相悖,具有假恶丑的秉性,成为被扬弃的渣滓。二是利益为先,满足需要。从根本上说高校对地方文化潜在资源的发掘,就是为了地方的利益,满足地方的需要,只是这个“利益”和“需要”具有长远性。也就是说,是为了地方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的协调健康发展。而地方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说到底就是造福一方,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美满。因此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才可能成为地方先进文化的来源之一。三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地方文化往往民族性色彩浓郁,但并非所有民族性都具有世界性的特质,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是一时之论,是相对所谓“普世化”的过激之语,并非普遍性的真理。真正的先进文化都具有“两性”,即民族性和世界性,地方先进文化当然也在此例。

分析梳理。地方文化的构成因子或相互交织,紧密相联,融为一体,或因时间、空间、技术等原因,互相隔阂,分庭而立,不相往来。为了让它们充分发挥能量,使地方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为了便于系统化研究和将其理论化,必须要将其分类。高校可以根据各文化因子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它们大致分类,然后按类甄别。文化因子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在这一文化因子中的价值如何,其具体的地位又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把这些弄明白后再归纳文化因子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一以时间为线,研究每个文化因子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脉络;二以空间为面,研究每个文化因子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不同文化因子的特点、发展轨迹和规律。

理论升华。高校不仅能发现梳理地方文化的活跃因子(指在地方文化中具有主导性、进步性、感染力的文化因素),还有责任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与升华,这是地方文化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地方文化的先进性得不到发掘和发挥,制约的瓶颈就是理论概括不足。高校凭借自身的理论整合优势,分二个阶段对地方文化进行理论升华。第一,调研。即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构成因子在各类文化领域的分布情况、被人们熟悉和接受的程度以及多大范围与程度上能为本地方之外人民群众所共享等等。调研时应特别提醒专家、学者,要多对了解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概括,虽然这些概括可能以偏概全,失之偏颇,但有借鉴的作用。第二,凝结提练。即在累积资料的基础上提练地方文化的内容,明确地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些由众多文化因子构成的内容如何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述。这种提练要从地方文化活跃因子的发展中寻找其中一脉相承的、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历史积淀。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对其作新的理论概括。中央领导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过要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打开新的理论视野,做出新的理论概括”[2],高校帮助提炼地方文化的基本要求不也正是要“推进”创新、“打开”视野,做出新“概括”吗?这是地方文化实现其最大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辐射带动价值

高校文化在地方文化的理论形态形成之后,对其进一步发展也起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在地方文化的活跃因子中进行选择,尽可能多地使这些因子转化为先进的地方文化;发挥自己的辐射带动作用,保证地方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对地方文化的活跃因子进行整合,保持多元一体的、差序包容的良好格局。

有效选择。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活跃因子的选择,实际上就是遵循国家意志的安排,高校文化自身的特性以及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肯定性或否定性选择,即撷取与吸收或扬弃与搁置。为此,它必须坚持两个向度:高校文化自身发展目标和地方先进文化的发展目标。一方面,高校文化发展目标的确立过程也是对文化选择的过程,它是按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特点与基本规律来确立的。因此它会选择使大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选择使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净化心灵的文化。另一方面。地方文化的发展丰富着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满足地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高校文化以此为根据,选择符合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符合我国现状和传统文化观的地方文化活跃因子,将其科学化、具体化,并纳入自己的教育体系。

正确导向。高校文化具有方向性,即为国家意志服务;又具有超越性,即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和对社会实践活动、人们自身行为的先导性。二者属高校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校文化的功能尤其是导向功能,这是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功能。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它前进的方向。高校聚集人数众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具有系统、深厚的文化思想理论素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较深地造诣,这就决定了高校在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高校文化引领地方文化首要的一条就是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任何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其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地方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推动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内核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强家园,文化强国家而贡献力量。

持续推动。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地方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来自于人才,是人才的不断创新才有地方文化的不断形成和不断发展,而培养人才则是高校文化的主要功能。高校是优秀青年的聚集地,而青年是地方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高素质青年,可以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个体承担者。此外,高校文化本身就具备有文化传承功能,高校文化毫无疑问地会打上地方文化的印记,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一种别样的“呼吸”关系,高校吸进地方文化的“氧气”,经体内百转轮回后,呼出的则是滋润地方文化的“雨露”,促使地方文化延绵不绝并绽放现代之花。从高校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其一定是在地方文化的熏陶下进行,同时又为地方文化注入新的因子。[3]“它作为一种文化传递活动,自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一方面无法冲破文化传统的藩蓠和羁绊,并且会把文化传统作为传播的‘主色调’;另一方面也会给文化传统注入活力,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4]

三、广泛传播价值

地方文化的影响力,虽然受制于是否得到很好的理论概括,同时也要看其发展过程是否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但更为主要的是具有超越性的活跃因子能否得到广泛的广播。地方文化的影响力来自扩散性,只有当地方文化广泛传播时,其才会产生越来越强大的力量。相反,如果地方文化遭到封闭或垄断,其就会逐渐丧失活力,也就遑谈影响力了。高校文化是一些要素的集合,这些要素包括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制度体制、精神气质等等,亦是一种过程、一种氛围,有人这样总结:文化传承与传播是其的基本功能之一,甚至可以说高校本质上就是从事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5]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反映文化传播最根本特征的无限传递性和扩张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此加以证实。

首先,传播和谐地方文化。和谐的真谛是“和而不同”,这一方面要突出主导性,一方面要有包容性,涵括此两性的文化体系,是地方文化中最具价值意义的活跃因素。没有“和而不同”的文化体系这个前提条件,创建和谐社会是不可思议的。地方只有通过和谐文化的引导,才能实现政治和经济的和谐;只有通过和谐文化的孕育,也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人和谐了,整个和谐社会和国家才能指日可待,[6]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句很深刻的表述:“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7]高校文化既然内含强大的和谐功能,其就从本质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传播和谐地方文化与高校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其次,传播先进地方文化。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能够适应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严格的科学精神、科学内涵和科学方法,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紧密联系,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先进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而言,是发展之魂——引领发展的旗帜;对地方文化来说,是其之根本——构成地方文化的核心与导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8]。高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阶级性与科学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的高度统一,所以传播先进文化是其本质规定性。此外,高校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先进文化。

再次,传播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传播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筑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的中国向何处去?其目标任务,制度体制,发展道路都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的,在所有价值目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处于核心的地位,具有统摄性和支配性,这在地方文化中也决不能例外。换句话说,支配地方文化发展和传播的核心价值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不能是其他的什么价值。党在当今提出创建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9]“根本”、“之魂”、“精髓”、“方向”,这些关键词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一个意思:即就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体而言,“传播地方先进文化”本身的意义更多是手段层面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是其具有根本目的性的意义所在。

四、扩大认同价值

地方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只是地方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地方文化中的活跃因子能否发扬光大、产生正能量,还取决于地方文化的接受者能否对所接收的内容产生认同感。高校文化着眼于地方文化中的活跃因子的充分发掘,通过培养文化自觉,扩大文化认同。

一般来说,文化认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即个人层面;其二,维系群体结构稳定因素的认同,即社会层面。文化认同不是自古就有的,其产生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对文化有二方面的影响,一是产生文化认同感;二是导致了认同危机。“全球化过程非但没有消除认同问题,而且使它比任何时候都多样而复杂”[10]。所谓文化认同危机,就是在个体层面上,不知道我是谁,或者“我”具有了二个以上的身份,不能最终确定自己的身份,即产生了身份的不确定性。从社会层面而言,一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缺失,出现明显的价值偏移现象,即产生了信仰的迷茫性。要解决认同危机,巩固地方文化之基,关键要建立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最早提出的,他对“文化自觉”作了精辟的阐释:“‘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并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空想,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指的就是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建立,指是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和确定‘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11]认清楚“我是谁”,才能产生“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觉”,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创建地方的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

高校文化是一个融合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地方文化而形成的综合文化,其对人们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教育人们了解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跟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与众不同的特征。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二是教育人们做出正确的文化抉择。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但是地方文化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阉割、唯统治者所用的改造,实际上是良莠共存,精华槽粕同在。高校文化就是让人们分清良莠,提练精华,使地方文化中的活跃因子先进化,修成正果,发扬光大,最终融入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于平.文化软实力要做实要给力[N].人民日报,2014-03-01(12).

[2]胡锦涛 温家宝 贾庆林 黄菊 吴官正分别参加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05-03-08(1).

[3]韩承敏.地域文化与校园精神[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2):48-50.

[4]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96.

[5]耿虎.试论华文教育的多样化构成与中华文化的多层次传播[J].世界民族,2007(1):51.

[6]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时报,2006-10-09(4).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3).

[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张汝伦.经济全球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23.

[11]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因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谁远谁近?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