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孙犁的编辑生涯

2014-03-18 17:07乔云霞
党史文汇 2014年3期
关键词:孙犁副刊文艺

乔云霞

中国报纸的副刊开始于1897年11月24日,即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中文《字林沪报》的附张《消闲报》。此后,中国报纸设副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副刊编辑也不计其数。但是,中国报纸发展至今,最优秀的副刊编辑是著名作家孙犁。

从读文学作品到与副刊结缘

孙犁,河北安平人,原名孙树勋,12岁跟随父亲在安平县城上高级小学时,开始读鲁迅、叶圣陶、许地山等人的小说及各种杂志。孙犁从年轻时就与报纸副刊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学时代他最爱看的报纸,首推上海的《申报》,因为上面有鲁迅先生的杂文;其次是天津的《大公报》,因为上面有沈从文编辑的文艺副刊。

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读书期间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上发表文学习作,其中有短篇小说和独幕剧。在高中时,他阅读了当时正在流行的社会科学和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文学作品,主要是鲁迅和曹靖华翻译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他对文艺理论发生了兴趣,读了不少这方面的著作,并开始写作这方面的文章。1933年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到北平流浪,为了谋生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书,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几十年来“白洋淀题材”一直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孙犁,他放下教鞭,投奔抗日洪流,主要在晋察冀边区做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孙犁编了小册子《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上编内容为民族革命战争中戏剧是中国劳动民众便于接近的艺术武器;下编是怎样组织剧团、剧本、演出。接着选编了一本中外革命诗人的诗集《海燕之歌》,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铅印出版。同时,他还在《红星》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长篇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并第一次用了笔名“孙犁”二字;在《冀中导报》的副刊上,发表一整版《鲁迅论》,从此与副刊结缘。

1938年秋季,孙犁在冀中军区办的抗战学院当教官,1939年调到刚刚在阜平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工作,兼任编辑与记者。在通讯社他的主要任务是给各地通讯员写信,指导通讯员写新闻稿,最多一天写七八十封信。他不断探索写作规律,总结经验教训,编写了一本供通讯员阅读的小册子《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1940年由《抗敌报》铅印出版。他还编辑晋察冀最早的文艺油印刊物《文艺通讯》,在上面他发表了《一天的工作》《识字班》等作品。此后,他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学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他曾回冀中区,帮助编辑了30万字的真实记录冀中区军民风起云涌抗战的《冀中一日》一书;并以编辑心得写成了《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即后来广为流传的《文艺学习》。这时的孙犁开始展开作品与文艺理论的双翅飞翔。1944年,他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反映白洋淀军民抗日斗争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麦收》等作品,受到广泛好评。

1945年日本投降后,孙犁回到冀中区,下乡从事写作,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46年《平原杂志》创刊,年底终刊,出版6期,他一人办刊,写了《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他的编辑风格和思想也在此时逐渐形成。1949年到天津日报社任副刊科副科长,再后来任过报社编委、顾问,但他实际做的工作,主要是编辑副刊《文艺周刊》。他进城不久被选为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写出了著名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和《铁木前传》等。这些作品仍以冀中平原为背景,但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具体的社会风情描述上都更为细致深入和丰满。这个时期不仅创作活跃,成果丰硕,文学批评观点也趋于成熟。1956年后,孙犁因病曾休假一段,后仍长期做副刊编辑。

道德文章的楷模

副刊简直是兼容并蓄,要包含世界、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承认副刊的综合性,也依然要保持其文艺性,甚至要将文艺性摆在突出的位置。所以,副刊编辑应该是文学艺术家。孙犁的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刻画了众多劳动者,尤其是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形成了他朴实深沉、优美淡雅的文风。他的创作风格及一些学习、模仿孙犁风格的中青年常常被人称为“荷花淀派”。

1976年后,孙犁常有散文和诗作发表,还写了一系列“云斋小说”。此时的作品结集为《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等。孙犁晚年写下的那些文字,常读常新。这些文字,孙犁花了18个春秋,达130万字。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不隔膜,知人论世,不但深切肯綮,而且透出睿智的光芒,确乎“人情练达即文章”了。尤其那文章的泼辣之风,思想的光芒,撼人心弦。真正的大家,总是“庾信文章老更成”,不但在于随心所欲的坦言,更在于无所畏忌的诤言,此际,文章与思想性,都凸显他独立的风骨。他喜欢庄子、韩非子、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欧阳修、鲁迅等人的文章,他说,这些作家,文章所以好,我以为不只在文字上,而且在情操上。对于文章,作家的情操,决定其高下。对此,知名作家贾平凹曾评价:“孙犁敢把一生中写过的所有文字都收入书中,这是别人所不能的。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经历了各个时期,从青年到老年,能一直保持才情,作品的明净崇高,孙犁是第一人。”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也是孙犁成功的保障。

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序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匿迹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孙犁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只有淡泊明志的人才有这般对名利的态度,在浮躁的社会有此心态,真是难得的高尚道德。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人文绿地”里。孙犁从不自恋自擂,始终以普通文化人自居。几年前曾举办过孙犁作品讨论会,当传媒将其界定为“荷花淀”文学流派的师尊时,孙犁曾认真地纠正过这个界定。他说:“在我的认知里,没有这么一个文学流派存在,因而其他就更无从谈起了。”当然,这种表态中既有其自谦的成分,更多出自于他厌恶“成群结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中国只有一个孙犁。他既是个大儒,又是一位‘大隐(隐士)。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endprint

孙犁将精力放在了编辑《天津日报》的副刊《文艺周刊》上,他和同仁们一起培养了大批青年作者,编辑的是一张小小的“文艺周刊”,竟然献给文苑满天星斗。做编辑为他人做嫁衣,不只是一个工作,更是一门艺术,一项事业,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的大爱。刘绍棠、房树民、韩映山等人受到过孙犁的文学奖掖。从维熙小说处女作,是在他主持的《文艺周刊》登出的。孙犁为从维熙小说集作序时说:“……现在我已风烛残年,却对维熙他们这一代意气风发的作家,怀有一种热烈的感情和希望。希望他们能不断地写出好作品。有一次,我写信给他说:‘我成就很小,悔之不及。我是低栏,我高兴地告诉你:我清楚地看到,你从我这里跳过去了……”孙犁以他的人文精神影响了一代青年作者。铁凝16岁读孙犁作品,四次拜见孙犁,受益孙犁的鼓励。她还是刚发表几篇小说的业余作者时,创作了大约1.5万字的短篇小说《灶火的故事》,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都说“路子”有问题。她心中不服,寄给孙犁,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孙犁的鼓励使铁凝对自己的写作“路子”更加有了信心。贾平凹说:“我不善走动和交际,专程登门去拜见过的作家,只有孙犁……他的一套文集恭恭敬敬地摆在我的书架上,奉若神明。”“他的作品往往在发表后就有了广泛的影响,但并不特别爆响,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许多在当时红火的书已经没有人再读了,或者再读已没有了多少对应,而他的书仍被相当多的人在读。孙犁是一面古镜,越打磨越亮。”莫言在文学上蹒跚学步时,处女作小说《民间音乐》发表,被孙犁读到了,立刻写了篇评论文章。莫言自我调侃地说:“我这个歪瓜裂枣,能在后来步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那篇评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说实在话,一代作家中许多人学写作时都受到过孙犁的关爱。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丁振海说:“孙犁是天津日报的终身编辑。他这一生只承认两个身份:一个是作家,一个是文艺副刊编辑。尽管行政级别很高,但他当了一辈子作家和副刊编辑,培养了一批作家和文学新人……在全国报纸副刊编辑中,孙犁的文学成就是最高的。他创建了‘荷花淀派,他的《荷花淀》《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杰出成就的代表性作品,他的成就无人可比。孙犁是全国报纸副刊编辑的一面旗帜。”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在全国设立了“孙犁副刊奖”,奖给在报纸副刊工作10年以上的优秀编辑。

(责编 孟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孙犁副刊文艺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1942,文艺之春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孙犁装外行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艺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