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城市化”一章中几个相似地理概念的辨析

2014-03-20 02:28王芳明
甘肃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乡村人口益处城市化

王芳明

〔关键词〕 地理教学;地理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92—01

地理概念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如果学生缺乏明晰的地理概念,就会影响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掌握。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地理概念教学。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和城市化”一章教学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等几个概念形意相似,较易混淆。下面,笔者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一、从定义方面进行辨析

尽管许多学者对同一概念的定义角度往往不同,但从统一的定义角度看,上述几个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通常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人口由乡村区域向郊区迁移(或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二三产业向该地集聚的过程;城市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二三产业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反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再城市化是应对逆城市化中“市中心衰败”的一个过程,即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二、 从原因、人口流向等方面进行辨析

引发城市化的原因在于灌溉耕作技术发展,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人口从乡村地区迁入城市地区,益处在于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社会问题,地价上涨,农民弃耕抛荒等。它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引发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的推力和郊区的拉力,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由内向外离心迁居市郊,益处在于郊区功能区趋于完善,形成产业优势,问题在于城市过分蔓延,老城市人口流失严重。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良性发展阶段;引发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在于市区土地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自然条件恶化,郊区空间开阔,人口则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益处在于缓解大城市中心压力,改善人地关系,问题包括市内经济衰退,郊区农民失去农田。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较高阶段;引发逆城市化的原因在于市中心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犯罪率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益处在于缓解聚集效应引发的“城市病”, 问题在于“空心化”突出,占地多,争夺土地红利。其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目前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引发再城市化的原因在于逆城市化使市中心衰败,市中心人口再度正增长,益处在于城市又成为新的中心。其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

这几个概念的联系点主要包括:郊区化是郊区城市化或城市郊区化的简称;逆城市化与城市化是两个相反方向的人口及产业迁移过程;再城市化相对于第一次城市化,是二次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都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设施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扩散,过程及作用相似。其间,学生容易混淆的包括:其一,郊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郊区化过程。哪一个应该简称为郊区化,没有定论,地理教材中只会出现郊区化的概念。其二,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实际上,郊区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呈减少态势,逆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呈增长态势,其多发生在发达国家。

例1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发展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5年时城市化水平最高

B.2025年起出现郊区化趋势

C.2035年时城市化水平超过80%

D.2045年已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解析:

例1图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数据为百分比,没有具体总人口数量的信息,由于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总人口-乡村人口,所以该题A项城市化水平=1-乡村人口比重,而乡村人口曲线呈下降趋势,显然在2045年城市化水平最高;B项中郊区化(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趋势从2025年开始,所以说法正确;C项错误,因2035年乡村人口比重大于20%;D项因乡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不符合逆城市化特征,错误。

编辑:孟 刚endprint

〔关键词〕 地理教学;地理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92—01

地理概念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如果学生缺乏明晰的地理概念,就会影响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掌握。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地理概念教学。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和城市化”一章教学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等几个概念形意相似,较易混淆。下面,笔者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一、从定义方面进行辨析

尽管许多学者对同一概念的定义角度往往不同,但从统一的定义角度看,上述几个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通常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人口由乡村区域向郊区迁移(或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二三产业向该地集聚的过程;城市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二三产业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反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再城市化是应对逆城市化中“市中心衰败”的一个过程,即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二、 从原因、人口流向等方面进行辨析

引发城市化的原因在于灌溉耕作技术发展,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人口从乡村地区迁入城市地区,益处在于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社会问题,地价上涨,农民弃耕抛荒等。它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引发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的推力和郊区的拉力,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由内向外离心迁居市郊,益处在于郊区功能区趋于完善,形成产业优势,问题在于城市过分蔓延,老城市人口流失严重。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良性发展阶段;引发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在于市区土地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自然条件恶化,郊区空间开阔,人口则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益处在于缓解大城市中心压力,改善人地关系,问题包括市内经济衰退,郊区农民失去农田。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较高阶段;引发逆城市化的原因在于市中心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犯罪率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益处在于缓解聚集效应引发的“城市病”, 问题在于“空心化”突出,占地多,争夺土地红利。其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目前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引发再城市化的原因在于逆城市化使市中心衰败,市中心人口再度正增长,益处在于城市又成为新的中心。其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

这几个概念的联系点主要包括:郊区化是郊区城市化或城市郊区化的简称;逆城市化与城市化是两个相反方向的人口及产业迁移过程;再城市化相对于第一次城市化,是二次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都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设施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扩散,过程及作用相似。其间,学生容易混淆的包括:其一,郊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郊区化过程。哪一个应该简称为郊区化,没有定论,地理教材中只会出现郊区化的概念。其二,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实际上,郊区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呈减少态势,逆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呈增长态势,其多发生在发达国家。

例1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发展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5年时城市化水平最高

B.2025年起出现郊区化趋势

C.2035年时城市化水平超过80%

D.2045年已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解析:

例1图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数据为百分比,没有具体总人口数量的信息,由于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总人口-乡村人口,所以该题A项城市化水平=1-乡村人口比重,而乡村人口曲线呈下降趋势,显然在2045年城市化水平最高;B项中郊区化(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趋势从2025年开始,所以说法正确;C项错误,因2035年乡村人口比重大于20%;D项因乡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不符合逆城市化特征,错误。

编辑:孟 刚endprint

〔关键词〕 地理教学;地理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92—01

地理概念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如果学生缺乏明晰的地理概念,就会影响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掌握。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地理概念教学。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和城市化”一章教学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等几个概念形意相似,较易混淆。下面,笔者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一、从定义方面进行辨析

尽管许多学者对同一概念的定义角度往往不同,但从统一的定义角度看,上述几个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通常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人口由乡村区域向郊区迁移(或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二三产业向该地集聚的过程;城市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二三产业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反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再城市化是应对逆城市化中“市中心衰败”的一个过程,即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二、 从原因、人口流向等方面进行辨析

引发城市化的原因在于灌溉耕作技术发展,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人口从乡村地区迁入城市地区,益处在于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社会问题,地价上涨,农民弃耕抛荒等。它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引发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的推力和郊区的拉力,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由内向外离心迁居市郊,益处在于郊区功能区趋于完善,形成产业优势,问题在于城市过分蔓延,老城市人口流失严重。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良性发展阶段;引发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在于市区土地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自然条件恶化,郊区空间开阔,人口则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益处在于缓解大城市中心压力,改善人地关系,问题包括市内经济衰退,郊区农民失去农田。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较高阶段;引发逆城市化的原因在于市中心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犯罪率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益处在于缓解聚集效应引发的“城市病”, 问题在于“空心化”突出,占地多,争夺土地红利。其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目前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引发再城市化的原因在于逆城市化使市中心衰败,市中心人口再度正增长,益处在于城市又成为新的中心。其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

这几个概念的联系点主要包括:郊区化是郊区城市化或城市郊区化的简称;逆城市化与城市化是两个相反方向的人口及产业迁移过程;再城市化相对于第一次城市化,是二次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都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设施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扩散,过程及作用相似。其间,学生容易混淆的包括:其一,郊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郊区化过程。哪一个应该简称为郊区化,没有定论,地理教材中只会出现郊区化的概念。其二,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实际上,郊区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呈减少态势,逆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呈增长态势,其多发生在发达国家。

例1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发展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5年时城市化水平最高

B.2025年起出现郊区化趋势

C.2035年时城市化水平超过80%

D.2045年已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解析:

例1图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数据为百分比,没有具体总人口数量的信息,由于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总人口-乡村人口,所以该题A项城市化水平=1-乡村人口比重,而乡村人口曲线呈下降趋势,显然在2045年城市化水平最高;B项中郊区化(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趋势从2025年开始,所以说法正确;C项错误,因2035年乡村人口比重大于20%;D项因乡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不符合逆城市化特征,错误。

编辑:孟 刚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人口益处城市化
后脱贫时代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凉山州同城化区域“一市三县”为例
硝酸盐并不致癌还或有益处
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
合作社的发展要着眼乡村人口及结构变化
英国乡村发展的特点与挑战
发烧对人体有益处吗?
多翻书刊益处大
滑雪益处多 防护要做好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