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教材求创新 阅读写作巧结合

2014-03-20 00:18李素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廉颇荆轲蔺相如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过去乃至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弱化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沟通,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脐带,诱发了学生写作“体能”的营养不良和写作“愿望”的清心寡欲。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辩证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在教学中将“读”和“写”两个重要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读写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学有所悟、学为所用。

一、探幽发微求创新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以致用的实践是作文。我们积极撩拨学生探寻的触须,鼓励学生“不贪大,不厌小,求创新、勤练笔”。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都进入“我爱写”、“我要写”、“我会写”的精神状态,然后抓住时机及时练笔。例如,课文里有些人物虽不是主要人物,但缺少不了他们,把他们为主人建功立业中所起的作用挖掘出来,让学生就事论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文题:

人们读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往往只津津乐道“将相和”的可贵,却忽视了其他人物。请以《为XXX说几句话》为题,写篇小评论,不得少于700字。

在“读”的基础上让他们“一吐为快”。对这样的作文题,大多数同学都能兴趣盎然,文思泉涌。有的在为缪贤说话,认识到了缪贤举贤不隐私的可贵;有的同学还能进一步认识到荐贤贤于贤的道理,并能较好地联系当今实际,热情地向政府建议:在为国家建设选拔人才的工作中,应该采纳“荐贤”,用人唯贤。在为秦王说话中,他们认为蔺相如所指责的是秦王祖先的过失,在以城易璧这件事中,秦王并无不守约的表现。这些文章,观点鲜明,持之有据,以理服人,不失为好习作,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有个同学为廉颇说话。他认为客观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与廉颇拥重兵守边关作谈判后盾分不开的。这样的文章虽言之有理,但与题意要求不符,在面批中对他们进行了审题指导。教学《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文言文时,笔者也设计了类似的作文题。从习作来看,这样的探幽发微,读写结合,既起到了巩固加深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阅读欣赏水平。

二、反弹琵琶奏新曲

充分利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紧密关系,创造一个有情趣、有意蕴的读写境界,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教学《荆轲刺秦王》时,笔者用反弹琵琶手法设计了这样的作文题:

司马迁笔下还有关于荆轲两件小事的描写,一则是: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另一则: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从这两件小事来看,荆轲似乎是个胆小如鼠的人。他这样一位敢刺秦王的人,怎么竟会在这种事上“怯懦退却”?竟会害怕那个盖聂和鲁勾践?就荆轲的“怯”和秦舞阳的“勇”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700字。

学生们就喜欢写这种“挑战”性的文章。他们抄下作文题后或窃窃私语,或重读课文,或小声争辩,然后以饱满的激情,手不释笔。从学生的习作来看,有的从分析人物入手,认为盖聂和鲁勾践都是小人物,他们的“勇”是江湖中人的争斗,而荆轲有远大志向,不愿也没有必要和他们争高低。有的同学从分析“事”入手,认为荆轲不愿在个人的一些小事上,为占一时的上风大动干戈,而是忍辱退让。荆轲在小事上表现出的“怯”和刺秦王时表现出的“勇”并不矛盾,他在大事小事上都是有胆有识。学生都能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进行论证,把貌似“勇士”的秦舞阳和荆轲作对比,抓住“色变”和“笑”两个关键词,将荆轲真正的勇,秦舞阳真正的怯分析得淋漓尽致。有的习作结尾很精练,号召人们学习荆轲“真正的勇和必要的让”的真英雄精神,谈古论今,升华了主题。

三、借“意”发挥激想象

由于取材详略的需要,课文里有些很有积极意义的情节往往从略了,若抓住它,借“意”发挥,就是一种激发学生联想力与想象力的好方法。例如:

“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劝牢头造反。”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巴掌!”

请根据上述材料,变换人称,将夏瑜与阿义的“攀谈”全过程写出来,不得少于700字。

大多数同学能运用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写出了一篇充满激情的记叙文,歌颂了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夏瑜,鞭笞了为虎作伥的阿义。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料。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巧妙的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笔,在不断的历练中,学生自然而然调动了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材料,而在这种运用中也能感受到受益于阅读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用“活”教材,也才能根治学生写作“体能”的营养不良和写作“愿望”的清心寡欲,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李素华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第一中学 7482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廉颇荆轲蔺相如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文言实词小课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荆轲之死